吳倩
摘 要:幼兒學習語言的基礎在于詞匯,包括詞匯的豐富程度及使用是否恰當。針對4~5歲處于豐富積累詞匯關鍵期的幼兒,我們要運用各種有利教育資源和途徑幫助幼兒,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在幼兒詞匯教育中,可以通過文學作品、“多感官教育”和游戲等方式來達到豐富幼兒詞匯的教育目標。
關鍵詞:幼兒;教學;詞匯
詞匯是語言活動最小的也是最重要的組成單位,是語言的建筑材料。詞匯量掌握得多少直接影響語言表達的水平,豐富幼兒的詞匯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性。怎樣發展詞匯的教育價值并將新學詞匯融會貫通地運用到自己的教學活動當中呢?我具體采用了經驗結合法、學習遷移法、舉一反三法等有效方法貫穿幼兒教育中。由此來提高幼兒的詞匯量,發展幼兒的語言,增強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一、經驗結合法
經驗結合法,主要是將幼兒的所見所聞運用新學詞匯進行描繪,舉一反三。這種方法主要體現在量詞和形容詞上。如《禮物》,我以談話導入活動:
“你們以前收到過禮物嗎,誰送給你的,是什么禮物,你的心情怎樣?”
“你有沒有給別人送過禮物?如果別人喜歡你送的禮物,你的心情怎樣?如果別人不喜歡你送的禮物,你的心情又會怎樣?”
通過對幼兒收禮物、送禮物經驗的提取,在交流中豐富幼兒詞匯,激發幼兒對“禮物”這個話題的興趣。讀本畫面上的形象是靜止的,而好奇、好動、好模仿是幼兒的天性。要幼兒較長時間集中注意力去看圖、去思考是難以做到的。在活動中,應積極引導幼兒運用肢體語言,把靜的內容化為動的情境,讓幼兒進入角色。如學一學故事中所涉及的動作、表情,模仿故事中的各種聲音等。在《禮物》的教學中,教師引導幼兒模仿小猴子蹲著身體,伸長手臂,齜著牙的動作。“看看小猴子在干什么,誰來學一學?”這一問題積極調動了孩子們的表演欲望,有的孩子蹲在地上把兩只手臂伸得很長很長,有的孩子瞪大眼睛,露出咬得緊緊的白牙……孩子們充分展示了他們的表演才能,使幼兒將靜態的畫面理解與動態的體驗表達相結合。又如,當幼兒說到獅子的兇猛時,我順勢引導他們學一學獅子的叫聲,做一做獅子的動作,“獅子的是怎樣吼叫的,誰來學學它威風的樣子?”這樣一來不僅加深了詞匯和短語的印象也大大提高了幼兒的表達興趣,而且還為幼兒搭建了想說、愿說的平臺,使幼兒學會了從不同方面考慮問題并運用所學詞匯進行表達。
二、學習遷移法
學習遷移法也稱訓練遷移,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或已得的經驗對其他活動的影響。這種方法主要是名詞體現得比較明顯一些,如讀本《淘氣的小貓》中“淘氣”一詞,在教學中,教師幫助幼兒感知詞義,他們知道并體會“淘氣”是很頑皮的一件事情,就自然地受到小貓的感染而興奮起來。當教師請幼兒說一說你們都做過什么淘氣的事情呢,孩子們會結合已有經驗說出許多好聽的句子來。如:“老師,我家的小狗特淘氣”“羅序言也很淘氣,天天鉆在桌子底下”“媽媽天天說我是個小淘氣”還應注重對幼兒情感的激發和遷移,有些以情感線索推動情節發展的故事,幼兒的情緒往往也會不停地變化,時而安靜,時而興奮,時而傷感,時而喜悅。教師在設計提問時要注意幼兒的這種情感變化,通過提問引導幼兒體驗角色的心情、感受。讓他們學會換位思考,去想角色之所想,說角色之所說。這樣,就很容易與文本產生情感共鳴,從而加深自己的理解與認知。如《禮物》:“小猴子給獅子送禮物時干嘛這樣輕手輕腳的?”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說:“那是獅子王,小猴子很怕它”“小猴子擔心獅子不喜歡它的禮物,怕獅子吃掉它”“獅子脾氣不好,小猴子不敢惹它生氣”這樣的提問引導讓幼兒體驗到小猴子對百獸之王獅子的恭敬,以及對和禮物不被獅子喜歡的擔心。“小猴子在包裝禮物時用了什么好辦法?為什么它要這樣包裝禮物?”這一下孩子們說開了:“送給長頸鹿的禮物是長長的、有花紋的,看起來和很像長頸鹿的脖子”“送給老虎的禮物是大大的、有豎條紋的”“送給獅子的禮物有漂亮的卷卷花”從而讓幼兒知道小猴子是一個非常細心、貼心的送禮人,它很愛它的朋友們,使故事主題得到升華。由此可見,遷移學習法使幼兒在運用詞匯發展語言表達力的同時,還能將優良品德教育融會其中呢。
三、舉一反三法
這是指依據原有詞匯范例,填換內容從而表達新的意思。這種方法運用得較普遍,主要體現在副詞上,如:《我的影子》中關于介詞“……比……”的句子,我將“……比……”的句子進行提煉幫助幼兒練習,掌握要領后,幼兒在理解了要兩個、兩個進行對比后就會舉一反三了。于是“我的頭發比她長”“爸爸的個比媽媽高”“我的鞋子比萬泉靈大”等好聽的句子就會應運而生了。針對這些說明不僅增加了幼兒的詞匯量而且對思維的加工概括也十分明顯,語言和思維的發展在相輔相成中得到有效促進。
四、融會貫通法
這種發法是在以上三種方法的基礎上將經驗和思維進行了擴展和升華,使語言得到有效發展。即幼兒領會一詞義的同時發散思維找到同類的表達方法,使之做到融會貫通并使經驗得到提升。主要體現在疊詞上,如:在文學作品中接觸到“綠油油”一詞時,啟發幼兒:“綠色可以用綠油油說得更好聽,那么紅色應當怎樣說呢?”引導幼兒說出紅彤彤,以此類推,代表顏色還有金燦燦、黃橙橙、白茫茫、黑乎乎等等。
教師引導兒童對生活中的事物用學過的形容詞進行修飾,如利用圖片和食物等教具充分讓幼兒理解色彩形容詞和事物的關系后,便說出了“紅通通的小臉蛋,黃橙橙的橘子、金燦燦的太陽、白茫茫的雪以及黑乎乎的小臟手”等豐富優美的詞匯。當幼兒掌握了一定數量的詞匯后,教師就引導其順其自然地應用到實踐當中,發揮教師是幼兒活動的組織者、支持者和引導者的作用。由此可見,用觸類旁通豐富幼兒詞匯的方法,不管是幼兒的語言還是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大大的提升。
總之,豐富的詞匯有利于幼兒語言和思維良好的發展,更有利于幼兒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思維和要求,從而更好地與人交流。一個能說會道的孩子在人們眼中通常都是個活潑開朗、討人喜歡的聰明的孩子。所以,以教育的機智緊緊把握每個可以教育的時機,讓孩子得到提高,讓孩子能夠成功與人交往,幫助孩子竄起一個能說會道的花環,讓聰明之花、開朗之花、活潑之花……開滿孩子的心田。
(作者單位:江西省南昌市鳳凰中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