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永慶
摘 要:原《公司法》對股東知情權的行使的規定較為原則化,在實踐中導致股東知情權不斷被侵犯甚至剝奪,股東知情權糾紛不斷涌現。鑒于此,新修訂的《公司法》對股東知情權的規定比以往更加具體和詳盡,如擴展了知情權的范圍,加上了正當性目的的限制,但還是存有不足之處。本文結合《公司法》的修訂,對比國外先進的立法經驗,提出了完善股東知情權相關立法的建議,如原始憑證的查閱權、檢查人選任制度的引入等。
關鍵詞:股東知情權;選任制度;公司法
一、股東知情權的概述
(一)股東知情權的涵義及特征
有學者認為是指法律賦予股東通過查閱公司的賬簿、會計審計報告等有關公司經營、管理、決策的相關資料,以實現了解公司運營狀況和公司高級管理人員活動的權利。可見,股東知情權的本質在于股東有獲取公司經營過程中的某些真實信息的權利,相應地公司應負有依法向股東提供相應真實信息的義務。
(二)股東知情權保護的法理基礎
1.信息不對稱理論
信息與物質、能源己成為現代人類生存和發展的三大重要資源。“信息已成為現代經營活動的核心資源,是評估、執行經營行為的重要依據”。信息不對稱理論是公司股東知情權研究的經濟學基礎,是指在市場交易過程中,當市場的一方無法觀測和監督另一方的行為或無法獲知另一方行為的完全信息,或者是觀測和監督的成本高昂時,交易雙方掌握的信息所處于的一種不對稱狀態。
2.附隨的信義義務
股東可以依公司的大股東與小股東之間以及公司與其管理人員之間基于信賴關系產生的信義義務而享有獲取信息的權利。主要包括一是股東之間的信息提供義務。通常情況下中小股東在出資后,并不能直接參與公司的經營管理,難以準確、及時地把握公司目前的運作狀態。二是公司對股東的信義義務。基于公司的獨立特征,股東在出資后,就喪失了對其出資財產的直接控制權利,只能通過行使法定或約定的股東權利來維護自己的權益。公司作為獨立主體也有著自己的利益,并且與股東利益并不完全一致,所以,公司必須對股東負有相應的信義義務,而保障股東知情權則是最基本要求。
二、原《公司法》規定的不足
我們從中可以看出,由于中國公司法理論發展的滯后和公司法立法技術上的不成熟,導致我國原《公司法》對股東知情權的規定缺乏規范的邏輯體系,同時對股東知情權的設置、內涵、分類、保護等方面均缺乏相關制度方面的建設,相關規定顯得過于簡陋。
(一)規定不夠明確
上述相關規定對于保護股東的知情權來說,顯得過于簡陋。很顯然,從實現知情權的手段和對公司的知情對象上看,原《公司法》的規定距離股東知情權的豐富內涵都有很大的差距。同時,與國家體改委先前頒布的《有限責任公司規范意見》相比,原《公司法》的規定是一種倒退。《有限責任公司規范意見》第20條規定,股東有權了解公司經營狀況和財務狀況,由此可以看出,該規定賦予股東的知情權是全面的,根據此規定,股東有權對公司知情,其實現權利的手段沒有受到限制。相反原《公司法》的規定限制了公司知情權的范圍,與此規定相比是一種倒退。
(二)未規定賬簿查閱權
我國法律對于股東知情權所涉及的公司文件范圍進行了概括性的規定,但并未涉及賬簿查閱權和檢查人選任請求權。例如,原《公司法》第110條規定了股東有權查閱公司章程、股東大會會議記錄和財務會計報告,對公司的經營提出建議或者質詢。但第175條規定的財務會計報告是指:資產負債表、損益表、財務狀況變動表、財務情況說明書、利潤分配表。從這些規定中不難看出,我國公司制度中根據原《公司法》第176條第2款的規定,財務會計報告是經營層為股東大會的召開而備置的,不是公司經營中所形成的原始憑證。僅憑該財務會計報告股東難以得到經營管理者進行不當行為的信息。
(三)未規定檢查人選任權
股東是出資人,是擁有富余資本的人,可能其中不乏經營理財的行家,但絕大部分的股東僅僅是出資者。法律可能會賦子股東查閱所有公司文件的權利,但股東不一定具備專業能力和精力來行使法律賦子的知情權。知情權的行使往往需要借助于相關法律專家、理財專家、財務專家。但是,現實中具體實施委托審計的主體是公司,這就使注冊會計師的職業中立地位受到影響,其所鑒證財務文件的真實性與可靠性也會受到質疑。
三、完善股東知情權的司法救濟
當股東的合法權益遭到侵犯時,最終的裁決機制就是司法途徑,由法院來判定是一個普遍的做法。筆者認為,對股東知情權救濟的主要途徑是訴訟一一建立股東訴訟制度。各國公司法賦予股東兩種訴訟權利,一種是直接訴訟,另一種是股東代表訴訟。同時,立法中也應規定如果股東濫用知情權給公司造成損害時,公司所享有的救濟手段,而我國只是在新《公司法》第20條中原則性地規定“公司股東濫用股東權利給公司或者其他股東造成損失的,應當依法承擔賠償責任”,顯然還有不夠完善的地方。
(一)明確規定公司制作和保存公司記錄的義務
這一規定,應包括:公司記錄的范圍。制作和保存公司記錄的義務。我國目前僅有建立財務、會計制度的規定。其他公司記錄的制作和保存都沒有規定。保存方式和時間。違反制作和保存義務應承擔的責任。
(二)完善公司置備文件的相關規定
包括兩方面:①擴大置備文件的范圍。置備往往為查閱提供條件,因而應與考量查閱權之對象范圍相聯系。我國目前采用列舉式立法,種類有限,內容含糊(如決議與會議記錄)。目前可通過司法解釋進行擴張解釋,來解決司法實踐中遇到的不統一問題。②規定違反置備義務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三)擴大查閱對象
查閱對象的擴張首先要解決我國法律未規定的查閱對象可否查閱。我國現行公司法列舉式規定的查閱對象極為有限,不能滿足現實的需要。當前我國構建股東知情權體系應從最大限度保障股東的知情權出發,因此,若可通過司法解釋進行擴張解釋,或者許可章程自行作出規定,應是可以考慮的途徑。
參考文獻:
[1]施天濤.公司法論.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2]趙國良.現代企業制度論.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3]劉俊海.股份有限公司股東知情權的保護.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4]張民安.公司法上的利益平衡.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作者單位:陜西省三原縣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