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清馨
摘 要: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久浸于日本傳統文化的滋養,具有敏銳的藝術感受力,能捕捉萬物色彩豐富微妙的變化,由其色彩所反映出的真誠、物哀、幽玄等特色,貫穿他一生的創作,展現出日本文學的傳統之美。
關鍵詞:川端康成;小說;色彩;傳統美
受日本傳統文化的影響,川端康成筆下自然萬物的色彩都細膩、優美,他的小說創作深深扎根于日本傳統文學和美學的土壤之中。“一般認為,真誠、物哀和幽玄是貫穿日本文學傳統的三大美學理念”[1]這三大美學理念影響著川端康成的創作。
一、“修辭立誠”·自然而然·人性之真
“真誠”即“修辭立誠”,是日本上古時代的美學理念,它是指在創作上通過藝術手法,自然而然地展現出人性之真。
川端康成就是一個表現人性之真的作家,小說中處處流露著他發自內心的情感體驗,其對色彩多角度、多層次的表現正是這種情感最直觀的表達。在他的小說中,同一色彩往往被賦予不同的象征意義與感情基調。比如白色,有時代表女性的純潔美好,如《伊豆的舞女》中舞女“潔白的裸體”,帶給“我”蕩滌心靈的力量;有時營造一種死亡的氣氛,如《參加葬禮的名人》中“我”對姐姐全部的印象便是那在空中飄動的白色的東西;有時充滿神秘的幻想性,如微型小說《雪》就借助白色構建了一個夢幻王國。
白色在川端小說中豐富、深刻、立體的藝術效用與其古典文學素養與成長經歷有著密切的關系。川端對白色的審美認識體現著禪宗的影響,也與日本傳統的茶道、花道所崇尚的素簡之美相同,白色象征純潔、清高。川端康成非常欣賞的俳人松尾芭蕉在游歷那谷寺時寫下:“比起石山石,秋風色更白” [2],把白色之美描摹到了極致。然而,川端康成的童年不斷經歷著親人死別,他對夭折的姐姐芳子唯一的印象就是葬禮上素裹全身的白色喪服。因而,白色又讓他聯想到了死亡。
川端康成的小說創作忠于自己、忠于生活,他用色彩詮釋了自己獨特的生命體驗,他對色彩的尊重和熱愛恰恰顯示了他為人的坦率與真誠,令人敬佩。
二、“感傷自然”·同形感應·愛憐之情
“物哀”是日本中古時期的美學觀念,是指在人與自然的同形感應中抒發纖細優美的哀憐之情。
自然萬物都會觸動川端敏感纖細的神經,他把一切放在心中細細咀嚼、品味其情致。《古都》中,川端康成把千重子與植物的色彩融合在一起。小說伊始,老楓樹上的紫花地丁讓她不禁思考上下兩株會不會相識、相認,于是聯想到自己和失散多年的孿生姐妹,憂傷縈繞心頭。紫花地丁象征著苗子和千重子坎坷的命運,預示著她們相聚只是曇花一現。隨著“紫花地丁”這一意象反復出現,小說被紫色層層包裹,淡淡的哀愁也逐漸彌漫。這種莫名的哀思也是一種貴族情調,川端康成有著非常準確的色彩捕捉能力,他讓千重子身穿紫色的和服,盡顯高貴優雅,也烘托出她優裕的家世和良好的修養。
川端康成在《我在美麗的日本》中通過紫藤花闡述了自己的紫色情結,他認為紫藤花極具日本情調、品味奇高,體現了平安王朝的燦爛文化,奠定了日本古典美的基石。被川端康成視為日本最優秀的作品——《源氏物語》,集中詮釋了“物哀”這一美學理念。作者紫式部運用了大量的紫色意象,如貴族在重要場合所穿的服飾的顏色,源氏用的紫色的藤壺等等,字里行間充滿了幽怨、清雅而纖細的情調,平淡的意味中滿溢著樸素的審美情趣,奠定了日本傳統審美風格的基礎。川端把物哀視為日本美的源流,悲哀同美是相通的。
三、“余情面影”·幽雅朦朧·深遠空靈
“幽玄”是日本中世紀的美學特點,指內容的蘊藉性、意義的不確定性、有與無、虛與實對立統一。讀者在閱讀川端作品時,會有種將完未完、似了非了的感覺。由此折射出川端文學的一個特點,也是日本民族的一個典型特征——曖昧。[3]
川端康成常常對事物進行粗線條的勾勒,賦予其深奧莫測的象征意義,使之具有朦朧感。如其精微的色光影藝術,將色彩附著于光影,營造出一種模糊朦朧的意境。《名人》中川端描寫名人的遺容時,通過側面的光照射到名人臉上形成黑白分明的陰影:右臉頰黑色的大痣、唇髭里夾雜的白胡子、額頭與暴出的血管的灰暗陰影……這一系列黑、白、灰的組合,極為簡單的勾勒,便讓人體會到名人濃重的壓抑和深沉的寂寞。
平安時代的經典和歌集《古今集》所表現出的美的意識和川端的藝術表現有極大的相通之處。日本文化學者梅原猛總結《古今集》的美學特征時指出:“這種美學不是和事物的直接接觸,而是設置一個‘無的橋梁,通過它去看事物。這個中介物也不是什么堅實的事物,它柔和地包圍著事物,同時又像多少能顯露出形狀的面紗一樣。”[4]川端康成小說中的光、影、玻璃就是“中介物”,色彩穿透過“中介物”失去其本色,多了一分深遠朦朧。
四、結論
從日本傳統文學到川端康成的小說創作,我們見證了歷代日本文人對于美的深刻體會和不懈追求,那是真誠,是物哀,是幽玄,是千年之美的傳承與發揚。川端從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在其小說中探索色彩世界,體現了他對古典的尊重與回歸。
參考文獻:
[1] 王琢.川端康成在日本當代文學史上的意義[J].海南大學學報,2000(3).
[2]松尾芭蕉等著.日本古典俳句選[M].林林譯.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1:31.
[3]周閱.人與自然的交融——<雪國>[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224.
[4] 梅原猛.美與宗教的發現[M].集英社,1982: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