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霞
摘 要:自古以來,人類就開始了對死亡的思索,死亡主題更是文學作品中常見的書寫對象。從生于自然,歸于自然的生態哲學觀念,生者與死者的角度去分析研究朱瑪拜小說中的死亡意識,探討哈薩克族作家筆下獨特的民族死亡觀念,進而推動哈薩克文學進一步發展。
關鍵詞:朱瑪拜;哈薩克文學;死亡意識
朱瑪拜·比拉勒生于1941年,新疆額敏縣人。1956年開始創作,是一位以哈薩克語創作的作家,先后出版了《深山新貌》、《原野小鳥》、《同代人》等5部長篇小說、6部中短篇小說和散文集,曾獲“山丹獎”、“駿馬獎”、“少數民族文學獎”等榮譽。小說集《藍雪》、長篇小說《寡婦》已被譯成漢文,深得讀者和研究者的好評。朱瑪拜的小說總是寓意深刻,哲理豐富,體現了作家對民族命運、民族精神、民族傳統文化的獨特思索。魯迅先生曾說:“現在的文學也一樣,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為世界的,即為別國所注意。打出世界上去,即于中國之活動有利。這中立足本土,訴說普遍性與民族性的文學創作,將可以更好地走向世界。在朱瑪拜的小說里,有多部都涉及了死亡的話題,還有一些專門對死亡進行描寫,如:《報喪鳥》中的老人因唯一的希望,外孫的離開,而內火攻心,傷心過度咽下了最后一口氣;《寡婦》中的小寡婦目睹了自己的丈夫英年早逝,婆婆慘死在土匪的槍口下,最后公公的淡然去世。
一、生于自然,歸于自然的生態哲學
作為草原游牧民族的哈薩克族,自古以來就崇拜自然、熱愛自然,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在日常生活以及行為習慣都滲透著一種大自然的氣息。《天之驕子》講述一對父子夜晚抓鷹訓鷹的故事,最后老人也并沒有因得到這只出色地獵鷹而將所有財富歸入囊中,而是命數已到,去世了。在朱瑪拜的筆下也透露出一種潛意識的生態書寫,對死亡的思考也與自然有著緊密的關系?!八膲瀴L不久就出現在一座荒涼的山崗上,被風吹雨淋,孤獨而又寂寞……它好像看到了這個攙雜了爛草根的土堆下很深的地方,有一具人的骷髏正在嘎嘎作響,漸漸腐爛,是啊,誰也逃脫不了這個下場。”其中可以看出作者筆下透露著一種人生于自然,歸于自然的生態哲學,生于泥土,歸于泥土,生命的逝去,最終都要進入泥土,完成生態系統的循環過程,這是一種生態哲學的死亡意識。
二、從容淡定的死亡態度——死者
《勁草時分》講述瓦利老人坦然面對死亡的故事。去年患上絕癥的老瓦利為了摯愛的老伴免受痛苦的煎熬,憑借頑強地毅力拄著拐杖,依然像往常一樣拿著小凈壺凈身、禱告,然后用心干完一些日常雜活,比如清理馬糞、牛糞、羊糞,用掃帚掃積雪。最終這個德高望重的老人病入膏肓,變得瘦骨嶙峋,不思茶飯,臥床不起了。在這彌留之際,知道自己將不久于人世的老瓦利把一切安排的井然有序,把自己曾欠下的人情都還了,還請了左鄰右舍,親家一家以及自己的女兒、女婿同吃晚餐,也向親家安排了自己的后事,給自己的老伴做了歸宿安排。最后在大家用餐和諧自然的氛圍之后,老人安靜地離開了人世。朱瑪拜說:“而那些普通人卻習慣于把有限的智慧和毅力維系于神力慢慢地享用,最終從容辭世,這使得他們身后的一切都井然不紊?!睆闹锌梢钥闯龉_克族普通牧人這種面對死亡從容淡定的人生態度和處世哲學。面對悲苦的生活,老人也曾與情人私奔,偷別人的狐貍皮,鞭打妻子,順手牽羊這些偷雞摸狗的勾當,在人生的彌留之際,老人請求得到大家的寬恕,與親人做著最后的訣別,看到大家和諧共進晚餐,氣氛融洽的場景,老人了無牽掛,安然辭世。回想自己的甜蜜愛情,真摯友誼,還有一大群兒女后代,也就心滿意足,怡然自得,面對死亡也就不再害怕恐懼,顯得淡定而從容。
三、堅強地繼續生活,平靜坦然接受死亡現實——生者
《報喪鳥》中的女兒經歷了母親的難產死亡,患腸梗阻的兒子夭折,老父親忍受不了外孫的突然去世最終也咽了氣,這樣一位生者面對生活中的這么多變故,雖然難免悲傷,依舊平靜地接受著這一切,為自己的父親剪去如犄角般僵硬的腳趾甲,笑著打發前來報喜鄰居家生了一個男孩的女人,為父親蒙上了臉。從小時候,就目睹了不知多少親人的離世,現在也默默地父親的去世的這樣的一種面對死亡的態度?!豆褘D》中小寡婦也是經歷了丈夫,婆婆公公的離世,在一次又一次的磨難坎坷中,她選擇堅強地挑起生活的重擔,為自己的小兒子撐起一片天,一次次蛻變成一個精明、嫻熟、穩重的女主人了。無法改變死亡的定局,可以改變對待它的態度,身邊一個個可以依靠的人都離開了,生活還要繼續,幼小的兒子還要養育,小寡婦面對人生的困境,努力前行,不斷成長。這就是朱瑪拜筆下生者面對親人死亡時的所持有的積極的人生態度,可以窺見苦難背后的哈薩克民族堅強不屈的女性形象們。
四、結語
朱瑪拜是當代中國哈薩克族著名的小說家,生動的展現了哈薩克族獨特的生活現實和民族傳統,蘊含著作家對民族,對社會,對文化的深切關注和獨特見解。在草原游牧生活的基礎上,抒發著哈薩克族作家對生命與死亡的體悟。朱瑪拜分別從生者和死者的角度,敘述了他們對待死亡的態度,不管是從容淡定,還是堅強面對未來的生活,還是平靜坦然地接受眼前的現實,我們都可以從中體味哈薩克族作家對死亡意識的書寫,對于理解哈薩克文化,了解哈薩克人的死亡態度,自然觀念和價值觀念具有一定積極意義。進而體現出大草原中蘊含的死亡意識的豐富性和深刻性,推進哈薩克文學的繁榮發展。
參考文獻:
[1]朱瑪拜·比拉勒.藍雪[M].葉爾克西·胡爾曼別克譯.烏魯木齊: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1.
[2]朱馬拜·比拉勒.寡婦[M].葉爾克西·胡爾曼別克譯.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3]蘇北海.哈薩克族文化史[M].新疆:新疆大學出版社,1996.
[4]魯迅.魯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