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艷
【摘 要】低年級學生上課時的注意力集中時間是很短的,一般只有15分鐘左右,之后就容易分散和轉移。因此,在上課開始后教師要盡快直入主題,削枝刪葉,以免浪費學生精力的黃金時間,創設實效課堂,在有限的時間內達成教學目標,讓教學事半功倍。
【關鍵詞】低段學生 課堂教學 管理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4.038
一、影響課堂教學管理的主要因素
(一)環境,包括軟環境和硬環境
1.硬環境。包括教室的布置,學校的環境,班級學習氛圍,教學媒體等,這些都對課堂教學是否有效,起著不可估量的影響,環境的好壞會對學生造成心理暗示。學生在課堂上的心理環境一旦形成,基本上就會持久保持下來,這種持久性和穩定性會給在其環境下學習的學生帶來相對穩定的影響。根據課堂心理環境對學生學習影響產生的結果,可以將課堂心理環境分為積極和消極兩種。
2.軟環境。主要指教師,不同教師的引導對學生心理環境產生的影響也會不一樣。在課堂教學管理過程中,教師是這一管理行為的引導者和協調者,教師必須具備相應的技巧和能力,才能使自己與課堂客觀環境、與學生之間的關系處于和諧之中。教師課堂管理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教師教學的質量,也對學生的學習產生極大的促進或消極作用。
教師是教育改革的主要力量,教師的課堂管理能力是教師有效教學的重要保障。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大多數教師對于課堂管理還只是停留在基本的管學生階段,沒有真正把學生作為一個發展中的人來看待,沒有形成全面的課堂管理能力。課堂教學管理的促進功能不是通過嚴厲斥責或放任自流來實現的,而是教師運用管理學、心理學、教育學等一系列相關知識,通過各種途徑來起到促進作用的,課堂是師生生活和成長的互動情境。
(二)教學內容
教學活動中所指的教學內容主要是教學層面上的教學內容,也就是教師和學生作用的對象或客體,它是經過課程設置和編制具體化了的知識、技能、思想觀念、行為習慣,是學生活動的全部內容。換而言之,學生在學校里所接受到的全部信息都可稱之為是教學內容。教學內容不僅僅是一個教什么和學什么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怎么用的問題。要使課堂教學有效,就必須使教學內容有效。教學內容被學生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就說明教學內容有效。根據教學內容本身的性質和教學的目的要求,教師要考慮教學內容的多少、教學內容的呈現方法等等。
二、提高課堂教學管理的有效策略
那么課堂上,當學生精力分散,注意力不怎么集中時,老師應該變換課堂教學的形式,采取多種教學方法,來緩解學生疲勞,想方設法創設情景,讓學生在一段時間的短調整后,再次進入學習狀態,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老師想方設法調整學生學習狀態就是涉及到課堂教學管理的藝術了,需要我們多動腦筋,有策略的進行。1.想:動腦筋。2.方:找原因。3.設:設計。4.法:課堂教學管理策略。
所以,前三個步驟就像醫生開處方一樣,最終目的是治病救人。我們教師上課也是一樣,一切前奏,一切程序都要圍繞終極目標服務,那就是如何找出行之有效的策略,搞好課堂教學。
針對低年級學生,我通常以表揚和鼓勵為主,采用以下一些策略吸引學生注意力。
(一)榜樣暗示法
案例:通常上課到一定的時候,特別是學習比較枯燥的內容以及上午最后一節課或夏天的下午上課時,大部分學生在課堂后半段,就開始陸續有人打哈欠、打瞌睡、說話、做小動作、走神等。這時候,我以前上課通常的做法是:不斷表揚那些聽話的孩子,夸他們聽課認真,愛動腦筋,愛積極發言,你會發現,你在表揚這個孩子的時候,其他不聽課的孩子會不由自主的向被表揚的孩子投去羨慕的目光,同時自己也就自覺的效仿了,也會很認真地聽你上一會兒課,并積極發言。這就是榜樣暗示法,比你生氣、動怒、批評、指責那些不認真聽課的孩子的做法,效果要好很多,你自己也會為孩子們的單純和天真而高興,而不會在那里抱怨學生怎么氣人了。
(二)提前鼓勵法
案例:對于有類似或者真多動癥的孩子,我們可以采用提前鼓勵法。所謂提前鼓勵,顧名思義,就是在孩子還沒有做出令我們滿意的舉止時,我們提前表揚,讓他們始終在老師的鼓勵下順著我們的節奏走,從而跟上大家學習的步伐。以前我班上有個孩子叫“楊琦”,每次考試都是后幾名,他本身智商就不是很高,很多簡單的知識,他都理解不了,再加上上課注意力又不集中,只要老師的眼睛離開他5分鐘,你就會發現他在做小動作了。但是我從來不想放棄他,我總覺得這樣的孩子,其實不是他們本身的錯,他也許很想學好,控制不住自己的手腳是本能的,是下意識的,是大腦的問題,是身體發育的問題,應該不會是故意的。
因此,每當他在做小動作時,我就表揚他一次,“你看楊琦都在認真思考這個問題哦!”他就會很認真的在那里想。“你看楊琦聽課多認真啊,真有毅力!”他就會馬上坐得端端正正,認真聽一會。“你看楊琦都在舉手回答問題了哦!”他會馬上把手從桌子下面拿上來高高舉起,這時候也許他并不會回答,我會再重復一遍所提問題,他就會若有所思的在那里點著頭。課堂上我一會表揚這個,一會表揚那個,換著名字和新鮮詞語用,以達到不斷提醒和刺激學生神經的功效,讓我的課堂教學目標和任務順利完成。
(三)轉換角色預期法
案例:為了和學生胃口,我們平時還可以多些細心,多用心觀察,看看孩子最近喜歡誰,迷戀什么,聽聽他們下課都聊些什么話題。小學低年級孩子一般都喜歡看動畫片和卡通故事或者連環畫等。我通常會先去了解他們說的市場趨勢,然后做一些最流行的卡通人物的小頭飾或者用卡通人物的口氣寫一句話,模仿他們說話的口氣,在孩子們上課感覺疲憊之時,猛的來那么一句,會讓孩子驚奇,移回注意力在我身上。比如流行海綿寶寶的時候,我就利用海綿寶寶、章魚等角色,學著他們的語氣。當學生打瞌睡之時,來一句“海綿寶寶,下面我們開始學習海字咯,就是你那個海綿寶寶的海哦,你可得認真哈,想個什么辦法來記住這個字呢?你可不能表現得很慫樣啊!”學生會立馬來精神,集中注意力學習了。
記得有一次,教學《美麗的小路》時,已經是下午第二節課了,又是在第一節體育室外課后,還是炎熱的夏天,為了教學進度,上了新課,學生精神狀態不是很好。上課一會兒,當叫他們讀課文時,連聲音都比平時小了很多,好像上課就是運動后的休息一樣。看見這種情況,我靈機一動,馬上說:“現在我們來假設自己就是真正的小鹿、小花,誰來做美麗的小鹿?”學生一下子就來了精神,重新投入到積極的角色分配和朗讀中。
(四)情境設置法
案例:教學環境的布置不能分散學生的注意力,教室的布置,要主題鮮明,簡潔、明快,內容要對學生能起到鼓舞作用,不宜有過多的五顏六色的裝飾和張貼,否則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教師的語言對集中學生的注意能起直接作用,教師要鍛煉教學語言,掌握語言藝術,說話清楚,語言準確、精煉、鮮明、生動,具有內在的邏輯力量,富有啟發性和感染力。要善于運用聲調的變化,包括語音的高低、強弱、速度和停頓等來組織學生的注意力。
例如,有時突然的停頓或降低聲音,有時加重語氣或提高聲調,都能集中學生的注意。相反,如果你說話單調無味,缺乏必要的聲調變化,就容易使學生大腦皮層產生抑制,引起學生瞌睡或注意力的旁移。教師的動作和表情要有親和力。有時,教師的一個動作或一個表情能使學生一個個全神貫注,多從感性形象入手,使學生感到“有味”,感到接受知識是一個緊張而又愉快的過程。
(五)隨機應變法
案例:在教學過程中,常常會遇到一些偶發事件,分散學生的注意力,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心理規律,因勢利導,妥善處理。例如:學生正在聚精會神地聽課,外邊突然響起了吵鬧聲,這意想不到的強烈刺激,學生的注意就旁移了。有經驗的教師在這種情況下,不再講下去,停頓片刻,穩定一下學生的情緒,甚至與學生一起關注突發事件,然后提出問題:“同學們,剛才講到什么地方了?”這樣就會引起全班同學的追憶,把學生的注意力很自然地引回到原來講解的內容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