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然
摘 要:回文即是廻文,指的是一種“回復讀之,皆歌而成文也。”的文體[1]。這種詩的形式變化無窮,非常活潑。能上下顛倒讀,能順讀倒讀,能斜讀,能交互讀。只要循著規律讀,都能讀成優美的詩篇。由于歷代諸家對于回文詩的定義不盡相同,回文詩的起源也一直未能定奪。
關鍵詞:回文;盤中詩;璇璣圖
回文即是廻文,指的是一種“回復讀之,皆歌而成文也。”的文體。這種詩的形式變化無窮,非常活潑。能上下顛倒讀,能順讀倒讀,能斜讀,能交互讀。只要循著規律讀,都能讀成優美的詩篇。現在傳世的回文作品分為盤中詩,璇璣圖,玉連環,脫卸、轉尾、減字、藏頭拆字連環,疊字連環,回文圖,錦纏枝,璇璣碎錦圖,回文詩,回文詞,回文賦幾種(此處暫且按此分類,其中的盤中詩和錦纏枝筆者認為尚有異議)。[2]
一、回文起源的六種說法
(一)曹植的《鏡銘》
曹植為三國時人,其作品《鏡銘》首見于唐代歐陽詢的著作《藝文類聚》[3]卷七十三雜器物部。《曹子建集》[4]中有如下文字:“《鏡銘》八字,反復顛例,皆葉韻成文,實為回文之祖。見《藝文類聚》。”然而此段文字內容已經失傳,不能得知到底《鏡銘》寫了哪八字。
(二)蘇伯玉妻的《盤中詩》
一說是漢人蘇伯玉妻所著,另一說認為應當是晉人傅玄所著。
《盤中詩》首見于南朝徐陵在梁中葉時所編選的《玉臺新詠》[5]卷九中。南宋嚴羽的《滄浪詩話》中載:“盤中,《玉臺集》有此詩,蘇伯玉妻作,寫之盤中,屈曲成文。”
全詩共一百六十八字,四十九句,二十七韻,篇中多傷離怨別之辭。讀此詩時從中央向四角(一說為圓形,中央向外繞)。
(三)蘇蕙的《璇璣圖》
蘇蕙為前秦苻堅時人,她的《璇璣圖》首見于宋代《回文類聚》卷一開篇。但是唐代所編撰的《晉書·列女傳》[6]中就已經出現了相關記錄:“竇滔妻蘇氏,始平人也,名蕙,字若蘭。善屬文。滔,苻堅時為秦州刺史,被徙流沙,蘇氏思之,織錦為回文旋圖詩以贈滔。宛轉循環以讀之,詞甚凄婉,凡八百四十一字,文不多錄。”
此詩由紅、黃、藍、紫、黑五色彩線,將八百四十一個字織在8寸見方絲絹上,組成可以縱、橫、回環、交叉、跳間閱讀的方陣形詩組,內含三言、五言、四言、六言、七言、絕句、律詩近8000首。
另外《回文類聚》中也載有一篇武則天所寫的《蘇氏織錦回文記》為序,最早見于《文苑英華》,此書成書于宋初,然而新舊唐書都未收此文。《晉書》修撰于貞觀二十年至貞觀二十二年(648),而《蘇氏織錦回文記》文末標明“如意元年”(692),二者相差半個世紀。經過諸方考證,現在大多數學者都認為這篇序文是偽造的。[7]
(四)溫嶠和傅咸的回文詩
晉人傅咸有反復回文詩:“悠悠遠邁獨煢煢。”
晉人溫嶠有虛言回文詩:“凝神靜泊,損有崇亡。”
首見于唐代皮日休的《松陵集》卷十[8]。
(五)賀道慶的回文詩
齊梁間的劉勰在《文心雕龍·明詩》[9]中指出:“回文所興,則道原為始。”經過明人梅慶生考證,在《文心雕龍音注》中他認為“道原無可考”,“‘原字恐‘慶字之誤”,也就是說道原指的是有四言回文詩作的劉宋詩人賀道慶。李詳《文心雕龍補注》、黃侃《文心雕龍札記》等也這樣認為。四言回文詩如下:
陽春艷曲,麗景夸文。傷情織怨,長路懷君。
惜別同心,膺填思情。碧鳳香殘,露曉金屏。
(六)老孟的回文句
鄭子瑜認為:“《孟子》的‘爾為爾,‘我為我才是最早的回文。”
胡耀震認為:聯系上下文的“至于三六雜言,則出自篇什;離合之發,則明于圖讖”來看,“回文所興,則道原為始”中的道原指的應當是書名而非人名。“原”為探求本源之義。《文心雕龍·原道》中的“原”字就是用的這個意思。所以此處的“道原”指的是對道的探本求源之作是它的開始,也就是《道德經》。即如《道德經》第六十三章“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和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等句式。[10]
二、六種說法的辨析
從劉勰的文論來看,不管到底回文詩初創于誰手,我們都可以肯定的說,回文詩在南朝齊梁之際就已經成為了一種固定的文學形式。
首先讓我們來看一看曹植的問題。第一,雖然有著作寫明《藝文類聚》中記有這樣一句話,但是原文始終未見,我們沒辦法確定《藝文類聚》中是否存在這篇鏡銘;第二,即便《藝文類聚》中所載屬實,的確是有這樣一篇鏡銘,我們也不能判斷它到底是不是曹植所寫的。所以,在更多的史料出現之前,我認為,將曹植定為回文詩的初創者是不可信的。
接下來是《盤中詩》一說。第一,《盤中詩》究竟屬于回文詩么?雖然形式看起來很像回文詩,但是《盤中詩》并不具備回環往復的效果,研讀此詩的時候仍舊是只能正讀,充其量只不過是它的書寫方式比較特殊而已。這種書寫方式被后來的錦纏枝所繼承。然而古人對于回文詩的要求不高,這種形式上的“回文”也被列入其中并且以初創稱之。比如說朱存孝就在《回文類聚序》中說到:“自蘇伯玉妻《盤中詩》為肇端,竇滔妻作《璇璣圖》而大備。”第二,如果《盤中詩》屬于回文詩,那么,《盤中詩》的作者到底誰呢?清代馮舒的《詩紀匡謬》認為:“《樂府解題》云《盤中詩》傅玄作。《玉臺新詠》第九卷有此詩,亦曰傅玄。其為休奕詩無疑也。惟《北堂書鈔》曰古詩亦無名氏。其曰蘇伯玉妻者,嚴羽吟卷忙說耳。世人敢于信吟卷而不信《解題》、《玉臺》等書,冤哉。”[11]但是丁福保認為:“《四庫提要》曰,蘇伯玉妻《盤中詩》,《詩紀》作漢人,故謬。宋本《玉臺新詠》列于傅休奕詩后,不別提蘇伯玉妻,乃嘉定間陳玉父刻本偶佚其名。”[12]兩派各有爭端,筆者認為要想定奪還有待更多的線索。目前唯一能確定的是《盤中詩》的創作年代為晉,依據是在《玉臺新詠》里面《盤中詩》位列傅玄詩(晉初)的后面、張載詩(晉)的前面。但是,值得一提的是明代馮惟吶輯《古詩記》的時候將《盤中詩》收錄在了卷十四的漢代詩里。由于依不明據,此書創作年代又較晚,比起初見《盤中詩》的《玉臺新詠》來講,應當是誤本。最后,《盤中詩》的附圖出現的時間非常晚。《玉臺新詠》收錄的時候只收了詩,沒有收圖。嚴羽的《滄浪詩話》中也只是寫到道:“《玉臺集》有此體,蘇伯玉妻作,寫之盤中,屈曲成文也。”直到宋代桑世昌編撰的《回文類聚》中才收入了圖,但這幅圖是圓形的,不符合“當從中央周四角”的說法,所以這幅圖未必就是當年蘇伯玉妻所寫的樣子。
然后是蘇蕙的《璇璣圖》。桑世昌在《回文類聚原序》中這樣說:“詩苑云:回文始于竇滔妻,反復皆可成章。”并且在《回文類聚》的開篇就錄入《璇璣圖》,表示它是回文詩的始祖。但是,由于《璇璣圖》的結構過于復雜,使人很難相信這就是第一首回文詩,可信度反而不如曹植的《鏡銘》。另外,由于列入正史,我們基本可以確定蘇蕙就是先秦苻堅時人,那么《璇璣圖》產生的年代就要比上文《盤中詩》和下文所要提到的溫嶠和傅咸的回文詩年代要晚,所以我們可以肯定的說《璇璣圖》是回文詩源頭的可能性也應該排除。
至于溫嶠和傅咸,這兩個人得以肯定是晉代人。不過二者都僅存于皮日休的《松陵集》。逯欽輯的《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13]中雖然也有關于溫嶠回文虛言詩的記載,但是也標明輯自《松陵集》。雖然不知其真假,但是大多數的學者都表示認為這兩首殘句應當是回文詩的始祖。另外,明代的陳懋仁在《續文章緣起》中說到:“回文詩,晉驃騎將軍溫嶠作。回文者,回環諧協而成文也。”從這個角度看,也能夠印證溫嶠曾經是寫過回文詩的。
關于賀道慶和他的回文詩,明人梅慶生《文心雕龍音注》認為“道原無可考”,“‘原字恐‘慶字之誤”,道原是指有四言回文詩作的劉宋詩人賀道慶。很多人對這種說法表示質疑。比如說找一的《陔余叢考》卷二十三和黃侃的《文心雕龍札記》中就認為梅慶生的說法是有所欠缺的。賀道慶是劉宋時候人,他的創作年代尚且在《璇璣圖》之后,更不必說曹植、蘇伯玉妻、溫嶠和傅咸等人了。然而安笈在《中國回文詩圖大全》中則表示:大概是由于當時南北分裂,蘇蕙的《璇璣圖》尚未傳到江南,而道慶是在南朝實創此體,所以劉勰認為道慶為回文首創者。我認為安笈的這種說法是可信的,很有可能就是由于地理環境的差異導致劉勰的錯誤認識。然而,即便劉勰在《說文解字》中所指的回文之祖就是賀道慶,他也不可能真正得到認可。畢竟賀道慶的創作年代是晚于之前幾家的。
最后是關于老孟的說法。我認為《道德經》和《孟子》中出現的所謂回文句“爾為爾”、“為無為”實屬老孟的無心之作。只是為了追求語境才會寫出這種“ABA”的句式。也就不應當被歸入刻意為了追求順讀逆讀而作的回文詩一類。所以,關于老孟的說法,我個人也是不贊同的。
這樣一分析,結果也就很明顯的擺在了眼前。排除了沒有原文傳世的《鏡銘》、不應當列入回文詩的老孟以及時間頗晚的《璇璣圖》和賀道慶,對比之下,溫嶠和傅咸的回文詩句或者《盤中詩》才應當是現在所能見到最早的回文詩,也就是有依據的回文詩的起源。
剛才在上文中已經指出過《盤中詩》并不能算是嚴格意義上的回文詩,然而這恰巧意味著它很可能正是回文詩的源頭。具備了回文詩的形式卻不具備回文詩的內涵,僅僅是文字僅僅能夠回環往復卻不能逆讀,這種初級的甚至是不能稱其為回文詩的詩作可能正是以后回文詩的雛形。直到溫嶠和傅咸的時候才進一步擴展了這種體系的內在含義,將它進一步發展為可以逆讀的詩句。再到了《璇璣圖》,將回文詩的回環和逆讀結合,造就了回文詩的高峰。這也正是“自蘇伯玉妻《盤中詩》為肇端,竇滔妻作《璇璣圖》而大備”的原因。至于賀道慶,他承襲了溫嶠和傅咸一脈,在逆讀上更有研究,寫出了成篇的詩作而非單一的詩句。可能在劉勰看來,《盤中詩》那種文字回環的詩作本質是沒有變化的,不值得列為新的文體;而溫嶠和傅咸的詩句又太過單薄,只是單單的一兩句話,充其量稱之為“回文句”。到了賀道慶時候所寫出的才是正式的“回文詩”。于是將賀道慶列為回文詩之祖。誠如上文,當時南北朝分裂,信息的傳播不是那么迅速,又加上蘇蕙一介女子,其作品很難傳入劉勰的手中,才會造成漏錄的現象。
正是由于這幾種對“什么才是回文詩”的不同看法,造成了歷代諸家對于回文詩起源的不同觀點。此處若要真正的追溯源流,我認為還是應當把最早的《盤中詩》看做回文詩的起源。
參考文獻:
[1]唐·吳兢.樂府古題要解.
[2]王其峰.詳細分類見《中國回文詩圖大觀》[M].陜西人民出版社,2006.
[3]歐陽詢.藝文類聚,汪紹楹 校[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4]摘自《四庫總目提要》十卷, 兩江總督采進本[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5]徐陵編.玉臺新詠箋注,吳兆宜注[M].中華書局,1985.
[6]晉書·列女傳[M].中華書局,1974.
[7]明代康萬民.璇璣圖詩讀法.認為:“詩真而序偽”.
[8]皮日休.松陵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9]劉勰.文心雕龍注釋.周振甫注[M].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10]胡耀震.回文詩的起源和劉勰有關說法釋疑[J].中國典籍與文化,1999(1):17.
[11]馮舒.詩紀匡謬[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2]丁福保.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M].中華書局,1959.
[13]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M].中華書局,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