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超
摘 要:宋詩具有平淡、雅俗共賞等美學特征。蘇東坡作為宋代詩壇不可忽視的一筆,其作品頗顯宋詩特點。
關鍵詞:蘇軾;宋詩;平淡;以俗為雅
從東坡詞出發,宋詩具有以下五個方面美學特征。
一、反應社會現實的創作方向
身處內外交困、國勢不振的時代環境里,宋代文學家普遍關注國家和社會以詩歌反映現實、干預社會,成了他們自覺的創作追求,描寫民瘼或抨擊時弊成為文壇的創作傾向。
蘇軾對種種不合理的社會現實抱著“一肚皮不合時宜的態度”,通過寓物托諷,借古諷今等手法,以不同的角度針砭著時弊,把許多民間疾苦寫入詩。“三年東方旱,逃戶連欹棟。老農釋耒嘆,淚入饑腸痛。”(《除夜大雪留濰州元日早晴遂行中途雪復作》)寫出了天災人禍下農民的悲慘生活;“驚塵賤血流千載”(《荔枝嘆》)則借楊貴妃愛吃荔枝所引發的勞民傷財的史實來諷刺當朝統治者的驕奢淫逸。“哀哉吳越人,久為江湖吞。官自倒帑廩,飽不及黎元”。寫了南方水災侵襲下的百姓。(《送黃師是赴兩浙憲》)這樣的現實主義創作是宋代詩人愛國思想、憂患意識溢出后的深沉的人生感慨,具有鮮明的時代氣息和剛健的骨力。
二、以平淡為美的藝術風格追求
“平淡”是宋代詩壇的最高審美理想,也是整體風格追求。這種風格的形成與宋代文人的憂患意識和理智、平和的文化性格有密切聯系。冷靜、理性和腳踏實地的生命范式影響下,“平淡”實是一種超越了雅潤絢爛的老成風格,是與唐詩以豐華情韻為美學風范所不同的另一種爐火純青的美學追求。
蘇軾崇陶,著眼于陶詩“質而實綺,癯而實腴”。(《子瞻和陶淵明詩集引》)在《書黃子思詩集后》也提出“發纖秾于簡古,寄至味于淡泊”。再如蘇軾自己的詩歌創造:“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惠崇春江晚景》)全詩語言淺顯易懂,情緒基本沒有什么起伏,卻能引領讀者進入無盡的遐想,仿佛那明媚的春光正打在身上,鮮美的河豚已擺上桌。平淡無奇的詩句,卻能將那些說不清、道不明的美感移植入讀者的腦海,形成獨特的藝術效果。詩歌讀來清淡如水,細品之下卻發現醇香迷人,可見“至淡”之味即為“至味”。
三、以俗為雅的審美情趣
宋代的士大夫多采取和光同塵、與俗俯仰的生活態度。審美情緒發生較大轉變,審美態度世俗化,認為審美活動中的雅俗之辨,關鍵在于主題是否具有高壓的品質和情趣,而不在于審美客體是高雅還是凡俗之物。蘇軾說:“凡物皆有可觀,茍有可觀,皆有可樂,非必怪奇瑋麗也。”(《超然臺記》)“詩須要有為而作,用事當以故為新,以俗為雅。”(《題柳子厚詩》)審美情趣的轉變,促使了宋代文學從嚴于雅俗之辨轉向以俗為雅。
以俗為雅的審美情趣使得詩歌更為通俗化。題材上,向日常生活傾斜,瑣事細物皆可成為筆下詩料,擴大了詩歌的題材范圍。”蘇軾曾詠水車、秧馬等農具,如“分疇翠浪走云陣,刺水綠針插稻芽。”、“背如覆瓦去角圭,以我兩足為四蹄。”也常用日常飲食為題目,采用俗字俚語,如《食雉》《竹鼠卯》《元修菜》《豆粥》等。以俗為雅實現了俗向雅的升華,或者說是雅對俗的超越,增強了詩歌的表現手段,使得宋詩具有更為廣闊的審美視野,達到雅俗兼濟。
四、議論入詩、散文入詩、“以故為新”的表現方法
“開口攬時事,論議爭煌煌”是宋代文人的共同特征。宋詩議論成分加強是其一大特色。如《送蔡冠卿知饒州》中蘇軾就直接用“世事徐觀真夢寐,人生不信長坎坷”、“人生識字憂患始,姓名粗記可以休。”表露了某種人生態度。蘇軾的哲理詩大多得益于議論入詩。再者,散文的直敘和鋪陳排比的手法,類似傳統所說“賦” 的手法,在宋詩中也是常見的。如蘇軾的《游金山寺》、《巫山》、《百步洪》等,或直敘游歷,或鋪寫景物,用的是“賦”。這些詩雖有一些交代性的概念化語言,但它的整個記敘大都伴隨著許多具體的,感性的描繪,運用了包括比興在內的多種形象化手法。如“微風萬傾韉文細,斷霞半空魚尾赤” 來描寫水波和晚霞。尤其是《百步洪》中描述水勢時的鋪陳排比“有如兔走鷹隼落,駿馬下注千丈坡,斷弦離柱箭脫手,飛電過隙珠翻荷”。 宋詩的特點還表現在大量用典和對前人詩名的模擬方面,注重師古與創新。蘇軾、黃庭堅提出“以故為新” 寫出了許多好詩句。蘇軾安慰李廌的“平生謾說古戰場,過眼終迷日五色。”就堪稱用典精妙的范例。
文與賦、詩與文、詩與詞的交融,活用的典故使得表現技巧精進、宋詩整練細致。
五、理趣結合的思辨力度
宋詩多發議論,于議論中見思想力度,且詩的哲理性與詩趣味性交融統一,理融于趣,趣中有理。《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對廬山側峰橫嶺、參差交錯、氣象萬千的景象的具體寫實描繪帶給讀者走向更廣泛意義上的人生哲理啟示。“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用精警、新奇的比喻將日常生活現象升華到一個高度,探究人生宇宙的規律,指出整個人生充滿了不可知。
誠然,宋詩中也存在抽象化的過多議論總是造成詩的形象性和韻律美的損害,散文入詩造成語言的松散,“以故為新”承襲多于創造,造成句擬字摹的藝術至命傷等問題。但是蘇軾具有較強的藝術兼容性,基本避免了宋詩尖新生硬、枯燥乏味等特點,故不加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