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宇英
摘 要:比較文學是一門跨民族、跨語言、跨文化與跨學科的學科,有著獨特的內涵,與文學比較大有不同,在當今世界文學上的地位逐漸提高。比較文學從19世紀興起,發展到21世紀,前景已相當明朗,在其發展的過程中,解決了許多問題,本文就比較文學的內涵、比較文學與文學比較、比較文學發展的基礎及前景進行論述。
關鍵詞:比較文學;內涵;文學比較
比較文學興起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歐洲,學科理論和方法的確立,學術團體和專業研究隊伍的涌現,加上專業學術著作和專業刊物的出版,共同成為比較文學誕生的標志。在我國,比較文學正式誕生于20世紀二三十年代,成立的標志為比較文學講座與課程的開設以及一批研究比較文學理論與方法的著作與論文相繼出現。
一、比較文學的內涵
教材中對于比較文學的最終定義是這樣的:“比較文學是以跨民族、跨語言、跨文化與跨學科為比較視域而展開的文學研究,在學科的成立上以研究主體的比較視域為安身立命的本體,因此強調研究主體的定位,同時比較文學把學科的研究客體定位于國族文學之間與文學及其他學科之間的三種關系:材料事實關系、美學價值關系與學科交叉關系,并在開放與多元的文學研究中追尋體系化的匯通。”
(一)比較文學的立足點
比較文學的立足點在于跨民族、跨語言、跨文化與跨學科。在這里主要解釋跨民族,為什么是跨民族而不是跨國界呢?早在20世紀50年代,亨利·雷馬克就提出比較的真諦在于跨越和打破既定的界限,但是他卻將這種界限闡釋為國界,卻忽略了國界只是一個政治性、地理性的概念,一國可以有很多民族,就拿我國來說,56個民族在歷史上創造的文學藝術并不一樣,漢族就有《離騷》《史記》,蒙古族就有《敕勒歌》,維吾爾族有《阿詩瑪》《召樹屯》,藏族有《贊普傳略》《薩迦格言》,納西族有《創世紀》,白族有《創世紀》,瑤族有《密洛陀》,侗族有《侗族祖先哪里來》,苗族有《苗族史詩》《苗族古歌》,哈尼族有《奧色蜜色》,佤族有《西岡里》等等,而他們又同屬于我國文學,因此研究比較文學應當以民族為界限,而不是國別。梵·第根關于比較文學定義的五個層面的重要理論特征中就強調過跨語言的重要性。錢鐘書也曾提出研究比較文學就要多從作品實際出發,加深中西文學修養,強調跨語言與跨文化的重要性。至于跨學科,我認為這是區別比較文學與文學比較的一個重要的地方,將在“比較文學與文學比較”中詳細解釋。
(二)比較文學要求其同,也要存其異
要使比較文學有意義就一定要求其同、存其異。正是在明辨異同的過程中,才能對于中西文化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加深對各自文化的了解,清楚中西方文學的優勢與不足,進而得出文學的共同規律,并由此推動文學的發展。
(三)比較文學不是“空中樓閣”
在學習的過程中,許多同學都覺得比較文學是一種很遠的東西,遠到只能是文學博士研究的東西,甚至不少職業作家也很少發變對于比較文學的看法。其實比較文學不是那么神秘的東西,舉個例子:紅學研究就是具體的比較文學,流派眾多、眾說紛紜。其中對典型的就是版本的比較、人物的比較。易中天將《三國演義》和《三國志》進行比較研究也是比較文學。其實我們學過的文學史中對于諸如建安文學、田園詩派、唐宋派、公安派、陽羨詞派、江西詩派、婉約詞派、豪放詞派等等文學流派的研究也屬于比較文學。
二、比較文學與文學比較
(一)從比較視域和匯通性看
比較文學不是簡單地將文學進行比較,而是應該在一定的比較視域中進行對話,在對話中所形成的匯通與融合是文學、文化自身發展中的必然規律。楊乃喬先生提出比較視域是比較文學在學科成立上安身立命的本體。
例如將濟慈與李賀進行對比,二者只在英年早逝上有相同點,互相的文學創作并沒有影響,文學創作風格也沒有太多相同之處,因此將二人進行對比毫無意義,這就是沒有在比較視域中進行比較,致使比較的意義喪失。說到成功的比較文學例子就不得不提湯顯祖與莎士比亞的比較了。兩者的相同之處在于:首先,兩位戲劇大師都在早期作品中表現了樂觀主義精神,而在后期作品里展現了悲觀失望的世界觀。其次湯劇和莎劇中青年男女在追求愛情的過程中,常常與以“父親”形象所代表的傳統勢力發生激烈的沖突,然后通過“夢”實現自己的美好愿望。而不同之處在于:首先是人物塑造,同樣是塑造在封建社會下勇于追求愛情的女性形象,湯顯祖筆下的杜麗娘,柔中帶剛,忍辱堅韌;莎翁筆下的朱麗葉熱烈奔放,堅貞不屈。其次是在情節的推進中,“夢”是湯顯祖主要運用的手段。而莎士比亞在情節推動時更多借助了家族仇恨和政治斗爭等現實因素。最后是語言修辭上:湯顯祖的《牡丹亭》在語言修辭上多纏綿典雅多采用暗喻、象征等手法,這與虛實相生的戲曲風格相適應。而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在語言風格上則顯得熱烈奔放,較多地采用明喻和擬人的手法描寫主人翁的愛情。
湯顯祖與莎士比亞堪稱世界戲劇的兩座高峰,在十六世紀晚期和十七世紀初同時出現在東半球的中國和西半球的英國,且雙方在創作風格上相似,語言修辭又有所區別,這就是所謂的比較視域,在這個比較視域中,對于兩者的研究不僅僅是跨語言、跨文化、還有跨民族。不僅如此,在將雙方進行比較的同時,能夠找到雙方的匯通點,因此將它們進行比較是成功的比較文學。
(二)文學比較是比較文學的核心與基礎
在比較文學研究的過程中,不得不用到文學比較的方法,將同一比較視域下具有匯通性的兩者進行比較,主要是文學方面的,所運用的方法就是文學比較,比較文學最初就是在文學比較上發展而來的。早在1886年,英國的帕斯奈特就在他的《比較文學》一書中指出:比較方法與人類思維的產生歷史一樣古老,一切主觀的推理和想象只有借助比較和區別才取得客觀的流傳方式。但是比較文學不僅僅在與文學比較,更在于將意義對等或分量相當的文學進行對比。只有把有意識地運用嚴格意義的文學比較方法進行的文學研究稱為比較文學,才是有意義的,這不僅有利于建立這門學科,更主要是為了強調和發展比較方法在文學研究中的重要意義。
(三)從跨學科上看
跨學科是衡量比較文學研究成立的重要標識。學科交叉關系在比較文學定義中的完整提出最早見于美國學者亨利·雷馬克。他認為人類在思維、情感、心理與審美等方面呈現出人性的共通性,這不僅表現在不同國族文學之間,也表現在不同學科之間。因此在《比較文學的定義與功用》一書中提出將比較文學研究的界限延展到其他相關學科中去,認為比較文學可以研究文學與其他知識信仰領域之間的關系。這就大大拓寬了比較文學的研究領域。早在中國古代的比較文學研究中就產生了跨學科的研究。中國古代比較文學的特點之一就是內容豐富,這在于翻譯研究、闡發研究、平行研究,其中尤以跨學科研究成就最為突出,即詩與畫、詩與禪。而文學比較只存在于文學內部,這就是與比較文學的差異。
三、比較文學的發展基礎及發展前景
(一)比較文學的發展基礎
比較文學的發展基礎主要是外國文學與翻譯。首先是外國為學。在張隆溪的《錢鐘書談比較文學與文學比較》中說到指出各國發展比較文學最先完成的任務之一,都是清理本國文學與外國文學的相互關系,研究本國作家與外國作家的相互影響。比較文學的最終目的在于幫助我們認識總體文學乃至人類文化的基本規律,所以中西文學超出實際范圍的平行研究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是極有價值的。這就可以看出對于外國文學的研究在比較文學中的重要地位,如果只研究本民族文學,那么比較文學的立足點,即四個跨越中的跨民族、跨語言和跨文化就沒辦法做到。其次是翻譯。各國文學要溝通就必須要做好翻譯,錢鐘書提出不僅要重視翻譯,還要提高翻譯質量,注意研究翻譯史和翻譯理論。這就要求重視發展譯介學,關注每一次有意義的文學交往實踐,關注符號互動并建立理性的對話機制,讓文學跨越時空去“旅行”。
(二)比較文學的發展前景
季羨林在中國比較文學學會成立開幕詞中所說:“比較文學在世界上已經成為一門‘顯學。”比較文學順應了世界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響,從而引發了比較研究的意識,在文化的傳播中傳播文學價值,日益顯出其重要價值。除此以外,中國比較文學學會成立了中法比較文化研究所、中美比較文化研究所、后現代研究會等分支研究團體,由此可見不論是國內還是國際,比較文學都正向比較文化演變。一般而言,比較文學向比較文化的轉變毫無疑問是比較文學向深層次發展的表現,但是也引出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文學本體的失落。西方的理論研究中就過于重視理論之間的對話,而忽視了文學本體的獨立價值,這從根本上威脅到了文學本身的主導地位。文學本體作為比較文學的根本不應當失落,而應該繁榮發展起來。
四、結語
21世紀的比較文學研究,要將文化全球化和多元文化意識并重,才能為比較文學提供一個適合的平臺。隨著文化競爭力日益在綜合國力中的地位逐漸上升的趨勢中,各國文化實力不斷地進行較量,而比較文學恰恰致力于不同文化體系中的文化相互理解,避免文化間的沖突,主張平等、寬容地進行人類共同未來的探討,因而在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中具有重要的價值。
注釋:
參見《比較文學概論》第三版,楊乃橋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10月,第103頁。
摘自帕斯奈特:《比較文學》(《Comparatvie Literature}),第二十一節),上海外國語學院外文所編的雜志《比較文學與外國文學》1982年第2期上有此譯文。
參見H.雷馬克:《比較文學的定義和功用》,載于《比較文學:方法與觀點》(美國南伊利諾斯大學出版部,196]年),第8~9頁。張隆溪選編的《比較文學譯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1982年)選有這篇論文的譯文。
摘自《錢鐘書談比較文學與“文學比較”》張隆溪,第二段。
參考文獻:
[1]楊乃橋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比較文學概論》第三版,2012,10.
[2]張隆溪.《錢鐘書談比較文學與“文學比較”》.
[3]陳圣生.《比較文學與文學比較》文學理論研究,1984.06.29.
[4]謝天振.專論《從比較文學到比較文化———對當代國際比較文學研究趨勢的思考》.
[5]H.雷馬克.《比較文學的定義和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