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杰
摘 要:縱觀人類城市的發展史,每一個城市都有其自己的形成背景,而隨著城市不斷的發展與演變,就形成了其各自的“地域文化”。當人們越來越關注城市的地域文化時,發現“語言”對地域文化的影響是巨大的。哈爾濱作為一座擁有百年歷史的城市,有其自己獨特的地域文化。本文通過對哈爾濱地域文化的研究,并追溯哈爾濱方言詞匯在傳承和使用中的發展與變遷,淺談一下哈爾濱地域文化與方言詞匯之間的密切聯系。
關鍵詞:哈爾濱;地域文化;方言;變遷
一、引語
(一)什么是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區域,如一個地區一座城市或是一個國家獨具特色、源遠流長,傳承至今仍發揮作用的文化傳統。它在特定的區域內,表現出來的是獨特的生態、民俗、傳統和習慣文明等。與此同時,與當地環境相融合,從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地域的獨特性。地域文化中的"地域"指的是文化形成的地理背景因素,其范圍可大可小。地域文化中的"文化",也可以是多方面多角度的。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同的階段不同時期的地域文化總是不斷發展、變化的,但在一定階段具有相對的穩定性。例如:埃及文化、古印度文化等。
(二)地域文化與方言詞匯的關系
文化與語言具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具體來說有三方面,第一,語言是用于記錄文化的主要手段,是文化的主要載體;第二,語言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語言里的方言,更是成為了文化里人們最感興趣的方面之一,語言與文化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二者互相聯系,不可分割;第三,語言和文化是互相依附的,二者會相互促進,也會相互制約。總得來說,文化是靠人來傳承和發揚的,而人們的生活離不開語言,無論是通過口頭的,還是筆錄的,都會把文化繼承下來,因此說文化和語言之間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而在語言文化中,最值得我們研究的莫過于方言詞匯了。
二、哈爾濱地域文化的特點
(一)哈爾濱城市概況
哈爾濱市是黑龍江省省會,位于中國的東北部。是黑龍江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東北地區第二大城市。哈爾濱是中國省會城市中陸地管轄面積最大、總人口居第二位的特大城市。哈爾濱坐落在松嫩平原廣袤的黑土地上,處東北亞的中心位置,是連接歐亞大陸橋的重要樞紐,被譽為歐亞大陸橋上的明珠。此外,哈爾濱位還是我國大都市中緯度最高、氣溫最低的城市。特殊的地理位置鑄成了哈爾濱獨特的氣候特點:四季分明,冬季寒冷而漫長,而夏季涼爽又短暫,是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以及旅游勝地。
(二)哈爾濱地域文化特點
哈爾濱歷史悠久,一直以來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以“金源文化”為歷史源脈。近代以來,哈爾濱歷經沙俄、日本等列強的侵占,并且經歷了中東鐵路的建設,日俄戰爭,解放戰爭等重大事件,有明顯的殖民文化特征。正因為哈爾濱經歷過這些深刻的歷史變革和歷史事件,所以哈爾濱在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的同時,又包容并蓄外來文化的內涵,這一點體現在哈爾濱城市的建筑風格、人們的性格特征和生活習慣等許多方面。具體特點如下:
獨特的冬季文化: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鑄成了哈爾濱特有的冬季文化,特殊的自然環境鑄就了哈爾濱冰雪文化的盛行,因此哈爾濱素來有“冰城”的美譽。每年冬天都有許多國內外的游客來哈爾濱旅游。哈爾濱也會以冰雪為主題開展冰雪文化節,冰燈節,冰雕藝術,以及各項和冰雪有關的體育賽事,其中“冰雪大世界”以成為聞名全國的旅游勝地之一。
歐式風格文化:提到哈爾濱的地域文化,就不能不提哈爾濱的建筑。哈爾濱的建筑風格十分多樣,他是東亞城市中“建筑樣式最豐富的城市”。由于黑龍江省和俄羅斯接壤,也介于哈爾濱特殊的歷史背景——100年前的哈爾濱曾有許多猶太人在這里居住并參與建設城市,因此哈爾濱城市建筑的風格受西方歐式建筑風格的影響很大。著名的旅游景點“中央大街”“索非亞教堂”等,都是受歐式風格的影響。
典型的傳統文化:哈爾濱作為中國工業起步很早的城市,有著深厚的工業歷史積淀。中國的工業發展格局曾經逐步地往東南沿海遷移,但是隨著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作為老牌的具有文化底蘊的城市,哈爾濱在弘揚傳統工業文化和更好利用資源優勢發展的事業上,又承擔了更多角色。
三、哈爾濱地域文化與方言詞匯的密切關系
(一)哈爾濱地域文化影響著哈爾濱方言的發音與用詞
1.發音方式
由于黑龍江有寒冷又漫長的冬季,冷空氣很容易進入到嗓子眼里,造成不適,所以久而久之,形成了哈爾濱人在說話時的發音特點:“吐氣”的發音方式,比如哈爾濱方言中“干啥”“上哪嘎噠”“整個浪兒地”,都是向外送氣的發音方式。再如在哈爾濱方言里,人們會說“你好”,發音方式是送氣,但廣東人會說“嘞好哇”,發音方式是向里收著發音。再如哈爾濱人說“沒有”,而廣東人會說“謀哇”,也有向里收氣發音的傾向。
哈爾濱方言,也可以說整個東北地區的方言,從整體上來說,都是“響亮清楚、干脆有力”的,這也和整個東北地區寒冷的天氣有很大的關系!人們在寒冷的天氣中需要有底氣地去說話,就形成了一些人說的“玉米碴子”味兒。但正是這樣的發音方式,才讓東北話表達的意義更加生動,準確,讓外人聽起來顯得格外有趣。這也是東北話的魅力所在!
此外哈爾濱的一些街道和地名,它們的發音就代表了哈爾濱方言里的特殊韻味。例如哈爾濱的“哈平路”,“哈”應該是三聲hǎ,而不是一聲hā;哈爾濱“南崗區”,“崗”應該讀四聲gàng,而不是三聲gǎng;再如哈爾濱下屬的“阿城區”,“阿”字讀的是四聲 à,而不是一聲 ā。
總得來說,在眾多方言里,哈爾濱方言是很接近普通話的一種方言了,近些年來我們也看到哈爾濱地區涌現出來許多優秀的播音員、節目主持人。此外哈爾濱方言的發音清晰、響亮,聽起來還給人一種豁達、豪爽、熱情的感覺,在一些介紹民俗的地方性節目中,常常會加入東北話的語調和用詞,增加了節目的趣味性。
2.方言用詞
眾所周知,語言不但受到氣候的影響,同時也受到社會環境和歷史背景的影響。黑龍江的地方語,如“脖勒蓋”“磕磣”“嗯呢”“石砬子”等,原來都是滿語。歷史上的東北地區,曾建立過偽滿洲國,滿族文化對這片土地有很深的影響。例如“嗯呢”一詞其實是在封建時期,奴才回答主人話語時說的話,表示一種順從和執行,也就是說“嗯呢”的本意是奴才對主人的應答。不過現在“嗯呢”這個詞已經被廣泛地使用,其本意已經被泛化了,這也是詞匯的一種變遷。
除了歷史背景外,影響哈爾濱方言的還有哈爾濱獨特的冬季文化。由于哈爾濱有著漫長而寒冷的冬天,并且這種寒冷是“干冷”,是一種透心涼、干脆利落比較痛快的感覺,它和一些南方沿海一些城市的“濕冷”是不一樣的。所以哈爾濱人民在說話的時候,一般不會兜圈子,而是直來直去,直奔自己講話的主題。例如在寒冷的冬天里,哈爾濱人的表達就很直接“這天兒凍死人了!凍得我直嘚瑟!”或說“這大冷的天兒,快把我凍成冰棍兒了!”這種夸張幽默的表達方式,讓聽話者很容易就明白了說話者當時的感受。再比如哈爾濱方言里有一個詞叫“貓冬兒”,意思是冬天在家里閑呆著。這個詞其實是用擬人的方式,借用“小貓兒的蜷縮”,形象地再現了在寒冷的冬天,人們在自家暖和的炕頭上悠閑自在的樣子,可以說是十分生動!
(二)哈爾濱方言詞匯記錄了哈爾濱地域文化的變遷
不同的時代背景下有著不同的地域文化,而其中方言詞匯的變化恰好可以記錄了這一系列的變革。在文革以前,哈爾濱還處于工業化比較落后的時期,那個時候哈爾濱方言受周邊農村文化氛圍的影響,人們會說“上哪嘎噠”“干啥玩意兒”“膀釘兒地”“整個浪兒地”這些農耕文化比較濃厚的語言。而隨著時代的發展,許多詞匯的使用發生了演變,使用頻率在不斷下降。
比如上文我們提到過的哈爾濱方言“貓冬兒”,現在使用的頻率就大不如從前了,這是為什么呢?因為以前的哈爾濱是農耕文化為主,人們大多都是靠耕地種田來維持生活,而農耕文化又有明顯的季節性,因此在冬天不勞作的時候,人們就“貓冬兒”了。可是如今的哈爾濱已經成為了一個工業化的現代都市,人們一年四季都會上班工作,甚至為數不多的農民在冬天也會外出打工。既然“貓冬兒”的人越來越少了,自然“貓冬兒”這個詞用的就少了。
再比如,三十多年前,哈爾濱還都是平房的時候,稱廁所就是“便所”,或說“后院”,因為當時的哈爾濱有許多農家院,廁所往往是在房子的后面,所以上廁所就說“去后院”。但如今,城市的樓房取代了平房,高樓取代了大雜院,所以“洗手間”“衛生間”取代了“便所”就是自然的事了。不難發現,城市化進程的提高,一些“土”詞消亡,取而代之的是更加文雅體面的詞匯。比如現在很多哈爾濱人問別人干什么去,會直接說“你干什么去”,而不說“你干哈去”;再如催促一個人快一點,以前會說“煞楞地”,而現在一般就說“快一點”。
總之,方言詞匯的使用和變化是一個城市地域文化變遷的晴雨表,透過方言詞匯,我們可以看到城市地域文化變遷的一些端倪。一些地道的方言里往往隱藏著地域文化的歷史變遷。
四、地域文化與方言詞匯的傳承
(一)方言的保護與傳承情況不容樂觀
隨著我國普通話的推廣和普及,許多方言的使用頻率都大大地降低了。這是值得我們注意的地方,正如方言是文化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缺少了方言,也會使得文化的成色大大地降低。一個另我們擔憂的現象,在我國城鎮化、農村人口走進城市的背景下,城市的新生一代講的都是普通話,很多都已經不會講自己的家鄉方言了。
這其實也是在兩難之間,一方面普通話的推廣與普及對于不同地區人們的交流和分工合作是必要的,但另一方面,普通話的推廣也勢必要造成方言使用頻率的下降,久而久之,方言里所蘊含的那些深刻的、有趣的文化內涵,也將逐漸被人遺忘。
(二)如何更好的保護地域文化中的方言文化
介于方言在當今社會中有著被忽視、遺忘的危險,所以加大對方言的研究與保護顯得十分重要!在這里,并不是鼓勵大家都去說方言,而是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來關注方言、研究方言,努力把方言中的精華部分保留下來。方言作為文化里不可或缺的一環,應當受到更高的重視!也可以通過定期舉辦不同方言的學術交流討論會,號召全社會動員起來,把方言作為我們共同保護和研究的課題。
參考文獻:
[1]王楠,萬婷,姜葉.哈爾濱地域文化與城市公共空間[J].黑龍江:低溫建術,2009.
[2]王婷.東北方言中的俄語介詞研究[J].遼寧:遼寧師范大學學位論文,2008.
[3]郭旭、孟杰.基于哈爾濱地域文化特征的休閑空間建設[J].哈爾濱:2009城市發展與規劃國際論壇會議論文,2009.
[4]劉杰.地域文化與方言電視傳承與嬗變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3(8).
[5]劉珣.對外漢語教學引論[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