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歷來重視開展反腐倡廉工作,《刑法修正案(七)》增設“利用影響力受賄罪”,力圖規制國家工作人員和特定關系人共同收受賄賂的情況。但是,司法實踐中適用此罪名的案件寥寥無幾。本文力圖對本罪的不足之處稍作梳理,以期能夠提出完善之策。
關鍵詞:利用影響力受賄罪;立法缺陷;立法完善
一、利用影響力受賄罪的立法缺陷
(一)犯罪主體范圍界定不清晰
犯罪主體的范圍很模糊,不能適用當前的司法需要。一方面,由于立法技術的落后,加上沒有統一的司法解釋,司法人員對本罪主體中“近親屬”、“關系密切的人”等問題的理解不同,導致在不同地區對相同的案件不該判處無罪的人判處無罪,該判決無罪的人卻沒有判決無罪,嚴重損壞了司法的公信力。另一方面,司法機關在本罪的法律適用過程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權,而且這種權力根本不受立法的限制,難以保證每個法官都根據內心公平正義的司法理念來判決,很大程度上會造成司法的不確定性。因此,立法機關應該結合立法司法解釋,建立全國統一的司法適用標準,來遏制賄賂犯罪的蔓延,維護司法的權威。
(二)“不正當利益”界定不清
《刑法》中的不正當利益是指違背了國家權威的各種規章的規定或者是提供違背國家法律、法規、政策和規章規定的便利條件。利益本身的不正當或者是通過不正當的手段為請托人謀取違犯法律、法規的正當利益,是規范理解和界定“不正當利益”的重點。然而在司法實踐當中,在利用影響力受賄罪的案件判定中,行為人通過不正當手段,但往往堅持認定是為請托人“謀取正當利益”,即利益的本身并沒有違反國家法律、法規的規定,從而使這種情況下行為人是否屬于利用影響力受賄罪就成為懸而未決的疑問了。
(三)對請托人的對向行賄行為未做定性
從本條文的設置上來看,對于謀取到不正當利益的請托人給予近親屬或密切關系人財物的行為,客觀上還要看近親屬或密切關系人本人的主體身份而定,如果其具備國家工作人員身份就可以對請托人按照行賄罪處理;一旦其再不具備國家工作人員的特殊身份,對請托人在法律上的處理形成了無法可依的尷尬境地,既不能認定為行賄罪,也不能以“對非國家工作人員行賄罪”來認定。這種存在漏洞使請托人為謀取不法利益非法給“非國家工作人員”財物的行為竟然無法認定為犯罪,無法得到應有的懲罰,違背了一切違法犯罪行為應受刑法處罰的法制理念和刑法適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這種對受賄行為和行賄行為處罰上的不對合性也不能達到預防和懲治犯罪的目的。
二、利用影響力受賄罪的立法完善
(一)明確規定犯罪主體
針對“近親屬”、“關系密切的人”可以用立法或者司法解釋的形式來明確規定。首先,對“近親屬”的范圍應予以明確。為了使本罪立法目的能夠得到更好的落實,應以刑事訴訟法的“近親屬”范圍為準則,防止對無辜的公民隨意犯罪化進而侵犯其基本權利。第二,對“關系密切的人”的概念應該予以明確。根據我國以往的司法實踐,通常認定“關系密切的人”可以從國家工作人員通收受財物的人基于什么情況的認識、雙方在交往的時間長短、事實上的接觸次數、雙方關系密切的程度等方面來認定收受財物的人對國家工作人員是否已經具有影響力,就可以來認定能否構成其“密切關系的人”。但是,因為各級司法機關在認識其概念的程度不同,即對“密切關系的人”的認定也不同。因此,筆者認為應由最高司法機關制定權威的司法解釋來統一一個實用的判斷標準。
(二)改“謀取不正當利益”為“謀取利益”
由于每個人對“利益”存在不同的看法,所以每個人對自己謀取利益手段是否正當、謀取的利益是否正當的認定上存在差異。從本罪在立法上通過并實施后,司法機關在立案偵查以及判處本罪的案件很少,其根源的背后就在本罪只是規定為請托人牟取不正當利益才能構成此罪,如果利益認定為不確定的利益的話,就不能判處本罪,只能無罪處理。這樣一來,就使一些不法分子存在可以逃避法律制裁的僥幸心理,使本罪成為犯罪嫌疑人的“避風港”;最重要的是,法律的缺陷會導致這些人繼續作案,這為偵查機關查處犯罪設置了許多法律的障礙,在司法實踐中不可避免的存在“漏網之魚”的“合法”現象,從而導致刑罰預防、打擊的功效名存實亡。因此,筆者建議將謀取“不正當利益”改為“謀取利益”。
(三)對行賄人以行賄罪論處,以完善刑法體系
本罪雖然將受賄人規定為犯罪,但沒有將行賄的行為作為犯罪,應受刑罰處罰性在本罪的行賄人上沒有得到體現。行賄人通常是主動實施行賄行為,是賄賂類犯罪“重要人員”,他們不僅破壞了社會的正常秩序,并且通過行賄行為影響了國家公權力的有序運行,只重視對利用影響力受賄的受賄行為進行打擊,對行賄行為不予追究,會助長行賄犯罪,在社會上滋生不良影響。實踐也證明,在打擊賄賂類犯罪上,重打擊“受賄行為”,不打擊或輕打擊“行賄行為”并不能起到預防、遏制腐敗行為的目的。為了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有效打擊、遏制、預防受賄犯罪,筆者建議對行賄人以行賄罪論處,同樣單位犯罪的,以單位行賄罪論處。
三、結語
本文力圖梳理利用影響力受賄罪的立法缺陷,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完善意見,即以司法解釋形式明確近親屬的內涵;增加對行賄方的刑法規制;將本罪中“謀取不正當利益”修改為“謀取利益”;將單位納入本罪犯罪主體。總之,期待本文可以對實踐中利用影響力受賄罪的認定、適用發揮一點作用。
參考文獻:
[1]于志剛.“關系人”受賄的定罪規則體系之思考[J].人民檢察,2009,(7):33.
[2]高志玲.利用影響力受賄罪主體的界定[J].法制與社會旬刊,2011,(4):18.
[3]陳國慶.新型受賄犯罪的認定與處罰[M].北京: 法律出版社,2007:121.
[4]呂怡然.警惕“影響力交易犯罪”[J].新民周刊,2003,(51).
[5]王英霞.“利用影響力受賄罪的確立及其適用論”[J].商業經濟研究,2010,(19):12.
[6]劉細良.“利用影響力受賄罪”獨立法定刑的法理分析[N].湖南大學學報,2011, (5).
[7]劉憲權.賄賂犯罪的完善與適用——以〈刑法修正案(七)〉為視角[J].法學雜志,2009,(12):11.
作者簡介:
鄧仁玫(1988—),女,漢族,山東省煙臺市人,上海政法學院2014級刑法專業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犯罪學。
(作者單位:上海政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