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悅
摘 要:金毓黻先生在長期的史學研究中逐漸地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獻史料方法,主要體現在對文獻史料的分類,全面的搜集和整理史料、對文獻史料進行考證等幾個方面。
關鍵詞:金毓黻;《靜晤室日記》;《遼海從書》
我國近代著名的歷史學家、東北文獻學家、東北史地研究領域的開創者金毓黻之所以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與他重視文獻史料的價值,獨特的文獻史料方法是密不可分的。而大多數學者把重點放在了金毓黻的史學研究和貢獻上,忽略了對其獨特的文獻史料方法的研究,但先生的文獻史料方法對如今的史學研究工作仍有很大幫助。《靜晤室日記》是先生留下的學術札記,所以本文將以《靜晤室日記》為重要依據,全面分析先生的文獻史料方法。
一、金毓黻的人生經歷及文獻史料方法的逐漸形成和完善
金毓黻出生于一八八七年七月十九日,生活在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里,遼寧遼陽人。先生從小就喜愛閱讀,在他六歲時進入私塾學習。十六歲時,由于家里生活窘迫,無奈輟學。從商四年,但他并沒有放棄自己的學業。在這期間他讀了《四書大全訂本》、《困勉錄》、《松陽講義》等書,可以知道宋明理學對先生的影響很大。在先生二十歲時,受到白永貞校長的賞識,有機會重新入學,在遼陽縣立高等小學堂讀書。金毓黻1913年到1916年在北大學習期間,新文化運動還未開始,且師從黃侃,而黃侃又是章太炎的學生,所以金毓黻受到傳統的考據學和音韻學影響很大。由此可見,先生受到傳統的教育,他的史學研究方法也屬于傳統史學。
先生于20世紀20年代開始了對東北史的研究,廣泛的搜集整理史料,于1927年出版了《遼東文獻征略》一書,是第一部研究東北的歷史著作。隨后,先生繼續對東北地方文獻的搜集、整理,尤其是對地方志的搜集,于1930年開始編印《遼海叢書》。
九一八事件發生后,金毓黻先生被日逮捕,但他仍利用便利條件對東北地方資料進行搜集和整理。這一時期先生更注重利用史料,寫了一部關于渤海國史的專著,即《渤海國志長編》,這本書包含了中外古籍中有關渤海國歷史的資料。 1936年,先生從日本回到了祖國。回國后先生拜訪了黃炎培、傅斯年、羅家倫等人。其中新史料學派代表人物傅斯年曾提出“史學即史料學”,傅斯年撰寫的《東北史綱》倉促成書,不可避免論述有不足之處,先生在看了《東北史綱》之后,對其進行批判。隨后先生寫了《東北通史》(上編),并于1941年初版,這一時期先生更加注重對文獻史料進行考證和校對,《東北通史》成為了研究東北地區歷史的重要文獻資料。
金毓黻先生對東北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20世紀20到40年代,對文獻史料方法由最初的簡單搜集、整理到后來的利用史料,對史料進行考證,是逐漸深入和完善的。
二、金毓黻歷史研究的文獻史料方法
金毓黻先生重視文獻史料的價值,認為史料是研究歷史的前提和基礎,并在史學研究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獻史料方法。
第一,金毓黻重視文獻史料的分類。先生在《靜晤室日記》中曾經指出“所謂史料實含文與物二者。此所謂文,乃兼文、獻二者并言。至所謂物,則在文獻之外,即地下發獲之實物是也。”由此可見,金毓黻先生把史料分為兩種,一是文獻史料;二是文物資料即考古發掘,并把兩者看的同等重要。先生在《靜晤室日記》中提到“一為文章,所謂文也;一為傳略,所謂獻也。”可見,金毓黻先生把文獻也分為了兩類,這就為研究歷史文獻提供了方法。如金毓黼先生在編《遼海叢書》時,開始設想是“擬定編《遼海叢書》目錄,內分二部,一曰先正著述,一曰掌故叢編”。但在成書之后,由于目錄內容過于龐雜豐富,最終定為了四類,即專著、雜志、文征和存目。
第二,金毓黻重視對文獻史料的全面搜集和整理。先生在《研究東北文獻之重要及其方法》中曾經提到:“文獻者乃歷史全體之對象,非歷史一部之專名。故征求文獻,即為作史之預備”。先生把對文獻史料的搜集、整理看成是研究歷史的重要條件。如先生在被日拘捕擔任偽職期間,三次到朝、日進行域外訪書,使他看見了大量珍貴稀有的與東北古史有關的書籍,這些文獻史料在國內很少見,先生通過購買、抄寫和記錄等方法,對文獻史料廣泛全面地進行搜集和整理,這些都寫在《靜晤室日記》之中。另外,先生在編寫《遼海叢書》過程中,曾多次與日本京都學派代表人物內藤湖南交往密切,《遼海叢書》的編寫受到內藤湖南《滿洲叢書》的影響和刺激,并在書中搜集了大量國內外珍貴書籍,還有名器、碑志等,可見《遼海叢書》保存了珍貴稀有的東北地方典籍。先生認為搜集、整理文獻史料應該具有嚴謹的態度和正確的方法。對于歷史研究的文獻史料搜集,方法有很多我們可以從封建社會的正史、雜史、實錄,地方志書,士族的譜碟中去探求,還可以親自考察考古遺跡,搜集口傳資料、國外史料等等。還應該擴大史料來源,進行全面的搜集,先生認為:“材料是不會說話的,它不能毛遂自薦,只等候留心的人去找它而它不能自動地來找我”。對于別人看來沒有利用價值的史料,我們也應該重新進行搜集,獲得新的使用價值。對于剛搜集來的文獻史料自然很凌亂,需要對它進行整理,使搜集來的史料具有條理性、系統性,這樣才可以方便日后的使用。
第三,金毓黻先生重視對文獻史料的考證。清代乾嘉考據學、清代章學誠方志學對金毓黻先生文獻史料的考證方法影響頗深,先生在研究文獻史料的過程中,繼承和發展了前人考據、訓詁的方法。除此之外,先生還受到新史學考據方法的影響。他把傳統的考據方法和新史學考據方法相結合起來,對文獻史料進行研究。如先生在《東北通史》中對滿洲一詞進行考證,“乃謂滿洲之音,由于曼殊,滿洲之義,乃為酋長,既非部族之名,更與國號無關”。搜集整理的史料有很多,必須對文獻史料進行認真的比較、核對,發現問題進行考證,才能確保文獻史料真實可信。
三、金毓黻文獻史料方法的獨特之處
按周予同的分類方法,金毓黻屬于史料考訂派學者,在某種程度上看,先生也是一名史料學家。先生對文獻史料的搜集、整理,不只局限于國內的史料,還大量的采納國外的史料,他認為文獻史料的搜集、整理并不是簡單的史料堆積,而是要與歷史研究相結合,運用正確的方法去使用文獻史料,發揮文獻史料的價值。另外,先生注重對文獻史料的考證,先生在《靜晤室日記》中曾說:“一事有兩個以上記載,而內容不同者,則加以比較考訂,取其最可信者。”在文獻史料考證過程中,遵循實事求是,去偽存真等原則,先生文獻史料考證的方法受到傳統考據方法和新史學的考證方法的雙重影響。金毓黻重視文獻史料的真實性,先生在《靜晤室日記》中曾經提到“文獻之學,專為考求古事”,如果“單文孤證,憑空臆度,遂懸斷千年前之事以為是如;或未身履其地驗之以為目,未有能得其真者。”金毓黻先生在搜集東北文獻史料過程中,注重親身實地考察,曾去過渤海上京龍泉府、上京會寧府(黑龍江阿城的白城)等地,確保文獻史料真實可信。以上就是金毓黻文獻史料方法的獨特之處。
參考文獻:
[1] 司馬光.資治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1956.
[2] 脫脫.金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5.
[3] 脫脫.遼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4] 熊尚厚.中國史學家傳[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4.
[5] 金毓黻.靜晤室日記[M].沈陽:遼沈書社,1993.
[6] 霍明琨.靜晤室日記研究[M].哈爾濱: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13.
[7] 金毓黻.研究東北文獻之重要及其方法[J].東北叢刊,1930(05).
[8] 羅繼祖.遼海叢書。史學集刊,1982(02).
[9] 郭君.金毓黻生平及著作簡介[J].圖書館學研究,1985(04).
[10] 金景芳.金毓黻傳略[J].社會科學戰線,1986(02).
[11] 劉慧娟.金毓黻和《遼海叢書》[J].圖書館學研究,198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