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玉梅 詹志軒
《二十世紀中國歷史學》一書出自山東大學王學典、陳峰兩位教授,此書以“新史學”與“新漢學”的百年輪回為基本線索,從歷史學的根本問題“歷史是什么”出發(fā),講述20世紀新史學與新漢學的三次交替,構成本書主要內容。本書線索分明,框架清晰,對于吾輩理解二十世紀中國史學的發(fā)展有極大幫助。但因筆者學識有限,在閱讀過程中對于作者提出的幾個“可能”還存在些許疑惑。
第一個“可能”位于該書的185頁,謂“20世紀60年代歷史主義思潮的勃興,雖是史觀派的內部事務,卻可能與史料派有間接關系”。此一問題,王學典先生在其另一本著作《歷史主義思潮的歷史命運》一書中已有詳盡的分析。作者提出:一部當代中國史學史,可歸結為歷史主義與“階級觀點”的沖夾史,兩者的碰撞與較量,是貫穿新中國史學界的一條基本線索,并進而疏理、描述了史學界的行程?!皻v史主義”一詞本身的涵義里,就有注重史學客觀性、重視史料的成分,與史料派的關系不言而喻。作者對于歷史主義與“階級觀點”關系的論述,與本書“新史學”與“新漢學”論述非常相似,我們不難理解其間的絲縷關聯(lián)。
關于第二個“可能”,即“學源上,社會經(jīng)濟史中的吳派學者可能與當年的“北平社會調查所經(jīng)濟史組”的經(jīng)濟史研究取向有某種傳承關系。這里所指的傳承關系,應該主要是指研究對象和方法上的相似性,主要突顯兩者對于史觀和史料的結合。
提及北平的“社會調查所”經(jīng)濟史組,不得不提及其核心人物湯象龍與陶孟和兩位教授。陶孟和教授自英國學習社會、經(jīng)濟史歸國后,任教于北大。1926年,在美國美國紐約社會宗教研究院的委托和資助下,陶主持成立“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有計劃開展中國的社會調查事業(yè)。湯象龍教授于1930年從清華大學至北平社會調查所,繼續(xù)從事中國近代經(jīng)濟史的研究,兩年后擔任該所經(jīng)濟史組組長。在此期間,湯、陶兩位先生基于共同的治學愿望,組織調查所經(jīng)濟史組的治學人員,對清政府的財政經(jīng)濟檔案進行了大規(guī)模摘錄,并運用計量統(tǒng)計的方法做了系統(tǒng)的整理,主編了第一份中國經(jīng)濟史專業(yè)的學術刊物——《中國近代經(jīng)濟史研究集刊》,領導發(fā)起了史學研究會,因而被譽為“中國經(jīng)濟史學科的主要奠基者與創(chuàng)始人”。
“吳派學者”則主要指以社會經(jīng)濟史學家吳承明為核心的學術圈子。吳于1934年考入清華大學理學院,后轉入經(jīng)濟系?!耙欢ぞ拧边\動后轉考北京大學歷史系學習??梢哉f,吳之治學思想多少會受到當時北平經(jīng)濟社會史學氛圍影響。而后,其赴哥倫比亞大學經(jīng)濟系學習,深受克拉克經(jīng)濟學思想的影響,接受了較為系統(tǒng)的經(jīng)濟學熏陶。自哥大學成歸國后,吳主要從事中國近代經(jīng)濟史的研究。吳先生可以說是當今中國計量史學的杰出代表,且他十分強調社會理論與歷史資料的結合。其治學特點與北平社會調查所經(jīng)濟史組的治學方法具有一定關聯(lián)。然是否存在必然的承傳關系,作者并未無法根據(jù)學者的求學經(jīng)歷和治學思想貿(mào)然斷定。
另外,作者認為“史學將有可能從此走向沒有意識形態(tài)重負的自由之路上”。此可謂絕大多數(shù)史學工作者的“高貴夢想”。我們稱其為夢想,因為它是每一個治史者都不能放棄的原則,但也是我們很難克服自身局限而一直追尋的目標。因歷史的主體“人”處在不同的社會環(huán)境中,時代、區(qū)域、家族和自身經(jīng)歷致其選擇不同的生產(chǎn)、生活方式。努力再現(xiàn)、詮釋過去的史學工作者們也會因上述原因無可避免地使其成果帶上自身的印記。
我們當然無限追求客觀地歷史,但若一味強調歷史本身的客觀性,要求舍棄歷史記敘中的意識形態(tài)色彩,以“人”為主體創(chuàng)造和再現(xiàn)的歷史便失去了它最重要的價值??v使未來的社會發(fā)展不再需要國家形式,但宗教、文化、習俗等思想和行為的區(qū)別難以磨滅。人類思想意識的差異是人類文明多樣性的根源,我們最求相對客觀、真是的歷史,亦無法抹去史學差異性的存在。
注釋:
王學典、陳峰:《二十世紀中國歷史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185頁;
王學典、陳峰:《二十世紀中國歷史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210頁;
參考:《中國經(jīng)濟史學科主要奠基人:湯象龍先生百年誕辰文集》,成都:西南財經(jīng)大學出版社,2010年;
王學典、陳峰:《二十世紀中國歷史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210頁;
王志華:《歷史敘述——從客觀性到合理性》,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3年,17-30頁;
參考文獻:
[1]王學典.“二十世紀中國史學”是如何被敘述的.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23(2).
[2]李伯重.一步探討百年史學變遷的開新之作——讀王學典、陳峰<二十世紀中國歷史學>》,《史學理論研究》,2011(2).
[3]王學典,陳峰.二十世紀中國歷史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4]王學典.歷史主義思潮的歷史命運.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
[5][英]卡爾.歷史是什么.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6]王志華.歷史敘述——從客觀性到合理性.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