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亞峰 田靜
早在中國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出現了激烈的思想大碰撞,也是中國傳統思想的第一次大解放-----百家爭鳴。在此期間出現了使人拘而多畏的陰陽學、博而寡要,勞而少功的儒學、尚簡的墨家、嚴而少恩的法家、因時而變的道家等。至秦始皇統一中國后,中國傳統文化遭受了“焚書坑儒”的洗禮。漢朝的建立掀起了一陣陣“黃老之學”的熱潮,漢武帝時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繼而確立了儒學的正統地位。在此之后的歷史發展當中,儒學不斷與玄學、釋家、道家、陰陽家、兵家等相融合,形成了一套獨特的傳統文化體系,從而影響了中國上千年的文化進程。本文將以“洪洞通背拳”為文化背景,對中國的傳統文化的精神特質進行闡述。
洪洞通背拳是一套完整系統的中國漢族傳統拳種,并兼內外兩家之優點,從傳承到發展已有近兩百年的歷史,并且廣泛流傳于山西、上海、陜西、天津、河北、江西、湖北、巴西等地,對中國武術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現以該拳種的理論視角來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特質,筆者認為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自強不息、辯證思維、崇信篤義、天地人和、萬物同源,殊途同歸。
一、自強不息
《易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洪洞通背拳講究天天練習,日日揣摩,久而久之,方得真妙。習拳中總不離苦,貴在有恒心,讓自己無論是在身體上、技藝上還是在精神上都有一種質的飛躍。而這正是中國人亙古不變的精神特質,中國人講究的不求有超世之才但必有堅忍不拔之志的態度,使中國人能夠在歷史的長河中取得不斷的突破的,正因如此,中國人才能在抵御外辱的艱苦抗戰中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輝煌的奇跡,并取得最終的勝利。很多外國人不解,為何看似一盤散沙的中國會在對外的斗爭中不斷取得勝利,那是因為在我們中華民族的從血液里就有著自強不息的精神。這也就是為什么我們的祖先把“自強不息”放在《易經》的第一卦乾卦的原因。
二、辯證思維
洪洞通背拳在訓練的過程中講究慢,所謂慢即是快,看似慢實則是在打好基礎,最終在不經意間產生了快,反之亦然。洪洞通背拳大師程永泉說“先察天時,后觀地利,中曉人和。用之以文,濟之以武,守之以靜,發之以動,亡而能存,死而能生,弱而能強,柔而能剛,危而能安。禍而能福,機變不測,決勝千里。自天之上,由地之下,無所不……”所謂用文濟武,守靜抱動,弱而強,柔而剛,這都是以道家辯證的視角看待問題,也就是《道德經》里面所講的守弱抱強,福禍相依以及轉化思想。而辯證思維體現在機變不測,以正守,以奇勝,奇正相形,變化無窮。這種思想廣泛體現在中國的傳統文化當中,最典型的就是《道德經》以及《易經》,道德經運用多達85對以上的對立概念,比如高低、大小、前后、長短、強弱、亡壽等。易經在六十四卦中也采用多達56卦的對立概念,比如乾坤、否泰等,這對我們民族的文化傳承和思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三、崇信篤義
在洪洞通背拳中雙手雙腳代表四方,手和腳的五趾代表五祖立世,拇指為祖先、食指為師父。這無不體現中國傳統文化中所教導的義,所謂的大義,即立足于天地之間,懷有一顆感恩而崇敬的心去尊師重道并去回饋社會。程永泉老先生在《接手歌》中寫道:“無德私拳鬼藏手”這也是他在教導弟子時一貫倡導的思想,所學者須崇信篤義,用所學于正道,這是對于個人來講。樊一魁老先生的《忠義拳譜》中寫道:“抬頭觀天見日光,目視手指天在上,忠善降福惡遭殃,武術要把道德講,不明武理似虎狼,愛國立志公道想,忠義救國萬古揚。”老先生所講的是用于民族大義。儒家向來宣揚“人無信,則無立。義者,人之所宜,賞善罰惡,以立功立事。”而以上兩者正是中國傳統文化崇信篤義精神特質的重要體現。
四、天地人和
中國歷來是一個講究和諧的國家,所謂和諧也就是馮友蘭所說的“天地境界”,做到心靈與身體的和諧、心靈與外界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洪洞通背拳講究以“天為弓,地為弦,人為箭”以此做到以自我為體,以自然為用。同時還靈活利用自然界中的自然現象、物性,來服務藝術,使之不斷豐富,最終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再者,該拳在練習過程中也講求言午樂道,與天地合德,與日月合明,與四時合序順應天時的變化,根據自然的規律,完成人與自然的完美融合。
五、萬理同源,同歸殊途
《易大傳》曰:“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途。”通背者,集世大全,萬歷陰陽,人一(所謂一者,一、移、醫、易、藝也)理合,習通背者講究精通醫學,明白易理,熟于技藝,知曉萬理歸一,這也是中國哲人歷來的內在追求,實現以博贍博,最終到達道的境界。《淮南子》中所說的:“萬物之總,皆閱一孔。百事之根,皆出一門。”說的就是明道。
綜述,由洪洞通背拳的視角看待中國的傳統文化的精神特質使傳統文化的研究更具有活力和色彩,傳統文化的精神也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我們新時代的發展,如若能善加利用好傳統文化的精神特質,對提高我國國民素質,推崇我國文化有不可估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