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方
摘 要:結論,作為學術論文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起到鞏固作者所創建的研究空間的作用。但是,體裁分析對學術論文結論的研究,尤其是英漢之間的比較研究卻極為不足。本文采用體裁分析理論對學術論文結論語篇進行研究。論文比較分析 英漢學術論文結論部分的修辭結構,以期引起學者對用英漢兩種語言構建結論時文化差異的認識。同時,論文也將對比分析的結果運用到教學中,以提高學生的學術論文寫作能力。
關鍵詞:學術論文;結論;體裁分析;修辭結構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推進,學者們通過國際期刊和雜志來獲取最新的學術信息,同時也分享自己的科研成果。結論,作為學術論文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要求作者在更大的專業背景下,從更廣、更深的角度對文章的結果進行總結、概括,得出適當的結論,同時作者還有時會對結論作出進一步的闡釋。因此,學術論文結論部分的研究越來越受到學者們的重視。
通過研究,筆者發現目前對研究論文結論部分的研究主要是對英文研究論文結論部分的研究,但對英漢研究論文結論部分對比分析甚少。因此,本研究對英漢應用語言學研究論文結論部分的修辭結構進行體裁對比分析。
一、研究背景
“體裁”這一術語早在19世紀就已經出現,它主要用于文學和藝術領域,指文學和藝術的類別。后來,“體裁”這一術語被應用到應用語言學領域,應用語言學中的體裁概念確定了交際目的和交際功能在語篇結構、語言使用以及文體選擇中的決定性作用。Swales(1990)在研究學術論文引言部分的結構和功能的關系時,提出了著名的“建立學術研究空間”(CARS)的分析思想,建立了以“語步”(Move)和“步驟”(Step)為出發點的修辭結構分析模型。這一模型被用來廣泛研究學術論文其它部分的修辭結構。Yang & Allison(2003)是第一個對研究論文結論部分的修辭結構進行研究的。后來,楊瑞英(2006,2014)又進一步對應用語言學研究論文結論部分的修辭結構進行研究。楊瑞英(2014)提出了更為全面的應用語言學研究論文結論部分修辭結構模式:語步一總結本研究(a 凸顯研究結果 b解釋研究結果 c與前人研究對比d說明得出結果的原因);語步二評價本研究(a 表明研究的重要性或優勢b 指出研究局限 c 表明可行性 d 評價研究方法);語步三 對本次研究的推斷(a提建議 b提出進一步研究的建議c 指出對教學影響)。
二、研究方法
本文以楊瑞英(2014)提出的研究論文結論部分修辭結構模型為分析框架,分別從2015年出版的《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和《外語教學與研究》中隨機抽取英語和漢語應用語言學研究論文各10篇,然后對其結論部分的修辭結構進行分析,發現兩者之間存在的異同。
三、結果
本文通過分析,發現了英漢應用語言學研究論文結論部分都出現了四個語步(M1:介紹背景信息,M2:總結本次研究,M3:評價本次研究,M4:對本次研究的推斷)。在英文論文結論部分M2,M3,M4是必要語步,這與楊瑞英(2014)的結論是一致的。但是漢語論文結論部分只有M2和M3是必要語步。M1在英漢研究論文結論部分都是選擇性語步。通過步驟分析發現,英文論文結論部分的必要步驟是凸顯研究結果,評價研究結果中出現,指出研究的優勢,指出對教學的影響;漢語論文結論部分的必要步驟是凸顯研究結果,指出研究的優勢。
四、結論
本研究采用定量分析研究方法探究了英漢學術論文結論部分的修辭結構及異同。相同之處主要有學術論文的交際目的決定,不同之處受寫作者的文化和語言因素影響。另外,本研究使用的樣本數量有限,可能會對結果產生影響。因此,感興趣的學者可以擴大研究樣本繼續對英漢學術論文結論部分修辭結構進行研究。
參考文獻:
[1]Swales,J. M. (1990). Genre Analysis: English in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Yang,R. & Allison,D. (2003). Research Articles in Applied Linguistics: Moving from Results to Conclusions [J].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3]楊瑞英.體裁分析的應用:應用語言學文章結構分析[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
[4]楊瑞英.英語學術論文的體裁分析—理論與應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