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瑩 高雨鍵 付成
摘要:當前農業領域的供給側改革包括土地制度改革形成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調整結構實現農業領域去產能,補短板、降產能,包括農業經營結構調整,要通過改革形成高效率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供給側改革背景下農村經濟發展促進了農村土地銀行的興起與農村土地流轉進程的加速。河南省臨穎縣土地銀行的建立實現了臨潁縣土地適度規模化種植與科學化管理,帶動和發展新型科技農業的普及與運用。
關鍵詞:農業供給側改革;土地銀行;土地流轉;河南省臨潁縣
一、引言
土地是農民最基本的生存資料和最可靠的生活保障,農村土地流轉總體上表現出流轉速度快,流轉主體多元化,且流轉時期大多是短期,租金由市場決定價格,租金支付方式多樣等特點,土地流轉表現為種植大戶,專業合作社,股份合作經營等形式,并表現出流轉組織化水平提高,仍以種糧為主,農民權益得到有效保護,政府鼓勵等新趨勢。農村資源配置得以優化。土地銀行的發展促進了現代農業建設,提升了農業產業素質,增加了農民收入,改變了農民生活方式,并推進土地規范流轉,引導流轉行為長期化,規范化。農村土地流轉使農村種地科學化,解放了農村多余勞動地,帶動農村其他產業的發展。
二、河南省臨潁縣土地流轉狀況
(一)河南省臨潁縣土地銀行發展狀況
臨潁縣地處河南省中原腹地,因瀕臨潁水而得名。臨潁農地耕作性能好,肥力較高,益于多種農作物生長,所以臨潁縣以農業為第一產業。臨穎土地銀行成立的背景為2015年臨潁承辦的全國春季農田管理現場會。汪洋副總理召開這一次會議,其間發現了臨潁13.8萬土地流轉的連片土地,和臨穎土地大戶資金不充裕等問題,自此國家農業發展銀行謝董事長以及省農業發展銀行相關領導共同探索了臨穎土地發展新道路,解決相關的資金問題。
2015年3月份,成立河南匯農土地發展有限公司,注冊資金共達5000萬,農業局抽調土地流轉部門工作人員,縣政府抽調各方面工作人員,組成23人工作團隊,去年十月份增資到2億元,吸收農業大戶13家,但是國有控股占主導,增資前國有控股占有60%,增資后國有控股87%左右。
(二)河南省臨穎縣土地流轉現狀
1. 流轉現狀
臨潁土地流轉是以土地銀行為平臺,以精準化,市場化服務為目標,整合政府服務,社會服務兩大資源,為種植經營大戶打造,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等提供全方位,多層次的專業化生產經營服務,建立了規范有序的土地流轉平臺、疏通信貸和社會資金,促進了臨穎農業成為現代化新農業。
目前土地銀行存貸總量達25萬畝,大戶簽約時間平均為10~20年,小戶簽約時間平均為2~5年。其中連片50畝以上、存入期限5年以上的規模流轉業務達到80%以上,100畝以上、貸出期限5年以上的貸地業務達到70%以上。
2. 穎河十萬畝方高標準糧田示范
臨潁縣潁河十萬畝高標準糧田示范方是省,市領先的高標準糧田示范區,涉及了杜曲、大郭、臺陳、繁城4個鎮51個行政村,總面積13.8萬畝,示范方為臨潁縣貢獻了26%的糧食產量
目前,示范方內已流轉土地近10萬畝,流轉比例達到72%,其中流轉100-300畝的有187戶,流轉300-1000畝的有46戶,流轉1000畝以上有13戶示范方內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44個,合作社統一服務覆蓋率達到了100%,家庭農場23家,土地經營面積2萬多畝,
(三)全國土地流轉狀況
1. 改革開放30年來農村土地流轉
農村土地流轉從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興起到現今已有20年。但它的發展始終不順暢。改革開放后,農地流轉實現了由“禁止流轉”到“放開流轉”,再到“支持流轉”,“規范流轉”的制度變遷,取得重大進步。
雖然農地流轉的面積和比重在增加,但進展十分緩慢,中國有1.5億農村勞動力轉移,相對而言流轉的比例仍然很小。
2. 農村土地流轉現狀我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
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開始出現,并逐步由沿海向內地擴展。在較長時期內,我國土地流轉的規模是穩定的,一般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積的4.5%左右。近幾年,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和改革開放,力度的不斷加大,城市化進程加快,農民收入結構、農業生產經營方式、農作物種植模式等,發生了一系列變化。土地作為農民基本的生產資料,流轉現象越發普遍,流轉規模逐步擴大。據農業部經管司統計,截至2007年年末,全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總面積達6372萬畝,比2006年增長14.8%,占家庭承包耕地總面積5.2%。特別是2008年以來,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明顯加快,截至2008年8月底統計,各地上報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面積已達到1.06億畝,比上年增長66%,占承包耕地總面積的8.7%,比上年提高了3.5個百分點。
三、河南省臨潁縣土地流轉特點
(一)土地流轉進程快
近年來,隨著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農業產業化和農村現代化建設的推進,河南省臨潁縣土地流轉的規模不斷擴大,速度趨于加快。政府下大力氣抓好土地流轉和新型經營主體培育,在縣、鄉、村分別成立了土地流轉平臺,引導農民規范有序流轉土地,取得了一定成效。2015年初,臨潁縣成立了“土地銀行”,集中儲備更多土地,向種糧大戶、專業合作社流轉,并提供相應的貸款支持,起到了較好的促進作用。目前該縣土地流轉面積達50萬畝,流轉率57%,全縣農業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達839家,這有效解決了農民“一家一戶”分散經營問題。
(二)流轉方式多樣化
經過幾年的大膽嘗試,土地流轉從農民自發流轉私下簽訂合同向組織化,有序化方向發展,有發包,出租,招標,土地入股等方式,另外還有轉讓、互換、托管等其他形式。其中,流轉面積的一半以轉包,出租的方式流轉出去。
(三)流轉主體呈多元化趨勢
一是流向外來耕作戶;二是流向專業的承包戶主;三是流向農業企業;四是流向一般農戶。進入土地流轉的主體主要是農戶(包括種植大戶)、合作社和龍頭企業。其中,流入農戶的土地面積最多,占總流轉面積的一半。
(四)土地流轉工作趨于規范化
目前土地流轉還未規范化,大多是農民相互之間的自發流轉,無序,無保障,其中轉給鄰里親戚和集體成員居多,雙方私下協議,既不告備村委組織也沒有正式有效的合同,而簽訂書面合同的龍頭企業,種植大戶,合作社等意愿不高,因為其流轉時間過長,價格太高,不利于收益。在地方政府的大力宣傳與溝通下,現農民在土地銀行在村的服務站點仔細了解土地流轉過程和方法,學習土地流轉相關規程,按照規范化程序,在村委組織的參與下雙方簽訂有效的正規的合同,使農村土地流轉日益規范。
四、河南臨潁縣土地流轉情況思考
(一)土地流轉問題
1. 在思想觀念上
通過入村入戶調查了解到,不少農民還有戀地情節,不愿意轉出土地經營權,認為農地是生活的基本保障,擔心提低流轉后會失去生活的依靠。且目前國家為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調動農民種地熱情,解決土地拋荒等情形,為此取消了各種繁多的農業稅,還增加了種糧的各種補貼,實行糧食低購,使農民更加愿意自己種地。
2. 土地流轉程序不規范
如今臨穎縣仍有相當部分土地流轉只是口頭協議,即使簽有書面合同也是一份簡單協議,其中許多條款也不規范,對雙方的權利義務以及后續可能出現的問題也缺乏明確的規定。
3. 土地流轉期限短,業主投入意愿下降
當前臨穎縣土地流轉期限普遍偏短。農民不希望流轉期限過長,擔心會失去生活的依靠。然而規模經營投入大,需要科學技術等設備投入,需要長期穩定的經營才可得到回報。
(二)完善建議
1. 轉變觀念,引導流轉
在土地流轉過程中,各地方政府做好宣傳講解服務工作,充分利用各種媒體深入宣傳土地流轉政策,消除農民土地流轉顧慮,引導積極有效流轉,讓農民真正認識到土地流轉的價值并能依靠法律保護自己。讓已經流轉土地并獲得收益的村民為對流轉懷有顧慮的村民仔細講解,積極引導村民流轉土地。
2. 加強服務管理,規范流轉農村土地
加強對雙方的管理,明確個人權利義務及后期追責,積極引導農民簽訂規范流轉合同,及時為雙方提供最新,最優土地信息,實現信息對等。嚴格執行土地流轉相關法律法規,幫助農民有效利用法律維護自身權益。加強對流轉合同的監督審查工作,及時辦理流轉過程中的條款變更,簽證和解除。
3. 積極培育農村土地流轉的市場環境
建立土地流轉平臺,全方位服務于土地流轉,促進公平規范的土地流轉市場機制。大力開發土地流轉中介機構,使其作用充分發揮,讓土地流轉市場更加多層次,更開放。建立各級土地流轉調節機構,使土地流轉糾紛早發現,早調停,早解決。
五、結語
本文通過對河南臨穎縣農村土地流轉在當地發展狀況的研究,加以闡述,整理數據并分析當前發展問題,合理提出切實可行性建議。在供給側改革背景下,應該全面看待我國土地流轉發展現狀,在實踐中探索適合我國農村土地流轉的新道路,在發展道路中逐漸完善存在的問題,在問題中不斷積累經驗。只有這樣我國的農村土地流轉才能走向成功。
參考文獻:
[1]周瑩,于建軍.我國農村土地流轉機制的實踐意義及其反思[J].農業與技術, 2016(10).
[2]吳子孝.甘肅省張掖市農村土地流轉現狀與思考[J].經濟師,2016(03).
[3]梁文捷.農村集體土地流轉特征與對策[J].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06).
[4]王暖.淺析我國農村土地流轉模式[J].經濟研究導刊,2016(15)
[5]葉前林,何倫志.農村土地流轉中的潛在風險及防范策略研究——基于企業參與農地經營框架下的分析[J].農業經濟,2015(01).
[6]張玉娟.重慶市土地流轉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分析[J].現代經濟信息,2014(17).
[7]李中.農村土地流轉與農民收入——基于湖南邵陽市跟蹤調研數據的研究[J]. 經濟地理,2013(05).
[8]李中,劉衛柏.農村土地流轉中應關注的幾個問題[J].經濟縱橫,2013(03).
(作者單位:武漢東湖學院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