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梅蘭 王楊楊 張陸夢 徐仲建
摘要:龍山聯社是國內首家鎮級農村保險互助社。在地方政府提供財政補貼、村經濟合作社提供營運資金的基礎上,村民通過自主投保成為聯社社員,以實現村民互助共濟、共同抵御風險的目的。龍山聯社目前提供三種涉農保險產品,其運營狀態平穩,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良好。與商業保險相比,農村保險互助社具有許多自身優勢,其發展意義重大。作為新生事物,農村保險互助社在發展過程中,面臨著保險覆蓋率有待提高、承保能力弱等問題,政府和保險互助社應采取措施予以解決。
關鍵詞:農村保險互助社;財政扶持;承保能力
農民生活安定是農村社會穩定及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保險作為一種化解風險重要的手段,理應在保障農民生活安定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但受多種因素影響,商業保險目前在農村地區覆蓋率仍然較低。200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一號文件”——《關于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的若干意見》提出,“鼓勵在農村發展互助合作保險”。在此政策背景下,保險互助社在我國農村悄然出現,龍山農村保險互助聯社于2013年7月在浙江省慈溪市龍山鎮成立,是為國內首家鎮級農村保險互助社。從改革開放后至20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國也曾進行過保險合作社以及民政部的農村救災保險組等多種組織形式的探索,但由于沒有政府的財政支持、農戶自身經濟能力弱,再加上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商業化改制而失去了相應的再保險分散機制等原因,最后這些試點均以失敗而告知。在新的歷史時期,探討農村保險互助社的發展問題,避免重蹈歷史覆轍,使其更好地服務于“三農”,意義重大。
一、龍山聯社的成立背景和運營概況
(一)成立背景
慈溪市地處東海之濱、杭州灣南岸,是長三角地區大上海經濟圈南翼的重要工商名城,連續多年位居“全國縣域經濟與縣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前列。龍山鎮位于慈溪市東南部,全鎮轄區總面積140.86平方公里,建城區10.7平方公里,下轄28個行政村、3個居委會和1個農墾場,常住人口約6.4萬人,2015年完成財政總收入12.31億元。
在相關政府部門的推動下,經過兩年多的籌備,龍山鎮西門外村于2011年9月成立了全國首家農村保險互助社——伏龍農村保險互助社,西門外村的村民投保后可成為其社員。為鞏固深化試點成果,在伏龍社試點運行近兩年后,農村保險互助社在龍山鎮擴容升級,龍山聯社于2013年7月正式成立,下轄龍山鎮8個行政村的保險互助社。龍山聯社在經濟上和法律上都獨立于伏龍社,且具有獨立的企業法人資格,但龍山聯社以伏龍社試點經驗為基礎而設立,與伏龍社相比,它覆蓋的村民人數更多,組織結構更加科學,運營成本相對更低。龍山聯社可以更好地體現保險“大數法則”原理,使農村保險互助社的運營狀態更加穩定,因而更適合作為農村保險互助社的典型進行研究。
(二)運營概況
合作互助性質保險組織是利用保險的形式,把面臨相同風險的個體聯合起來共同抵御災害、減少損失的一種組織形式。龍山聯社是由村經濟合作社投入形成營運資金,地方政府提供財政補貼、農民通過自主投保成為社員,以農民互助共濟、共同抵御風險為目的的非營利性農村保險組織。
首先,地方政府和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資金投入是聯社運營的重要基礎。慈溪市政府在龍山聯社成立時確定兩年提供200萬元的財政支持,作為聯社的部分營運資金和日后的保費補貼。這為龍山聯社的設立提供了強有力的物質保障,減輕了村民的保費負擔,增強了龍山聯社對村民的吸引力。此外,龍山聯社20萬元注冊資金是由8個村的經濟合作社各出資2.5萬元籌集的。
其次,龍山聯社確立了完整的治理結構和具體的管理結構。各互助社選舉產生的社員代表組成社員代表大會,社員代表大會是聯社的權力機構,決定聯社經營過程中的重大事項;理事會是聯社的執行機構,理事由社員代表大會選舉產生;監事會負責對聯社的經營活動進行監督,監事由社員代表大會選舉產生。聯社的經營管理事務由理事會選舉產生的理事長(社長)負責,聯社設有承保部、理賠部和財務部等職能部門,同時下轄8個村級互助社。在聯社與8個村級互助社的關系上,實行“分別設置、集中運營、獨立核算、統保統賠”的模式。
再次,龍山聯社提供意外傷害險、家庭財產險和補充醫療險等三個涉農保險產品。涉農保險的主要目的在于穩定農民生活水平,防止因意外事故等風險造成農民經濟水平的下降,穩定農村經濟秩序和社會秩序。龍山鎮設有互助社的8個村的村民可向龍山聯社投保,具體以戶籍為標準。由于外來人員流動性較大,且村里保費補貼資金為村經濟合作社所有,為避免產生矛盾,互助保險暫不對外來務工人員開放。
最后,龍山聯社的運行狀態基本平穩,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良好。龍山聯社成立后,村民有著較高的投保熱情,其間也不曾發生巨額賠付,龍山聯社的運行較為平穩。龍山聯社所轄8個互助社的村民共15386人,計6733戶。自2013年龍山聯社成立以來,參加互助保險的農村居民戶數和人數均有所增長,截止到2015年6月,處于承保狀態的人數為聯社所轄互助社村莊人數的31.24%,戶數則為46.31%。自2013年7月成立至2015年6月,龍山聯社的保費收入共計94.7萬元,其間累計賠付24.3萬元,共提供風險保額4.6億元。龍山聯社所收取的保費總和遠高于保險賠款,即使在扣除工作人員工資、場地費用等辦公成本后,仍有不少可作為保險準備金,從而創造了良好的經濟效益。此外,村民對保險互助社的成立普遍滿意,防災減損意識明顯增強,民主和合作意識增加,社會效益明顯。
二、農村保險互助社的發展優勢及發展意義
(一)發展優勢
農村保險互助社是由村民自愿組織設立的,村民在互助社投保后不僅可以獲得相關風險的承保,而且還是互助社的社員,可參與互助社的經營管理。與商業保險公司相比,互助社是一種較為適合農村地區的保險組織形式,具有更高的組織效率。
首先,農村保險互助社的保險費相對較低。商業保險公司以營利為目的,投資者旨在獲取最大的利潤,確定保險費率時需將合理的利潤包括在內。農村保險互助社的投保人和保險人在經濟上是一體的,沒有利潤要求,受專業人員缺乏的限制,通常不依據保險精算原理確定保險費率,而是比照商業保險公司同類保險產品的費率,適當降低后收取保費。
其次,農村保險互助社能有效處理信息不對稱問題。信息不對稱現象在市場經濟中客觀存在,擁有信息較多的一方通常會通過兩種途徑在與對方的交易中充分利用自己的信息優勢給對方帶來風險和不確定,即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農村保險互助社由面臨同樣風險、具有相同保險需求的村民組建,社員同處一個村鎮,相互之間的信息掌握程度遠高于商業保險公司,逆向選擇的可能性明顯小于商業保險公司。同時,村民作為農村保險互助社的社員,有參與互助社民主管理的權利,有權按照社員(代表)大會的決議分享盈余,社員之間具有相互監督的動力,就農村地區而言,由于處于相對封閉的狀態以及受根基深厚的傳統文化影響,村民之間彼此相識,非常熟悉,聲譽的重要性將使得村民強化自我約束、誠實守信,保險的道德風險相對較低。
最后,農村保險互助社便于農民投保、理賠以及組織防災救災。商業保險公司大多分布在城區,農民如想辦理投保、理賠等業務,需特地趕赴城區,花費時間長,付出成本大。農村保險互助社一般設在農民所在村,例如龍山聯社所轄8個互助社就設在各村,村民辦理投保和理賠手續都可以通過村級互助社辦理,對村民而言極為方便。此外,農村保險互助社的保險業務僅限于村民,規模有限,采取防災防損措施相對容易,監督成本較低,同時也改變了過去單純依靠政府組織救災救濟的狀況。
(二)發展意義
第一,農村保險互助社的發展有利于擴大保險覆蓋面,提高保險穩定農村社會秩序、服務農村經濟的能力。農村保險互助社的保費相對低廉,保險產品靈活多樣、簡單實用,可有效提高廣大農村地區的保險覆蓋面。通過投保家庭財產險、意外傷害險和補充醫療險等險種,個體村民可以將相關風險轉由全體社員分攤,從而有助于其生活安定,穩定農村社會秩序,為農村經濟的發展奠定重要基礎。
第二,農村保險互助社有利于創新農村基層社會管理方式,提高農村社會的管理效率。農村保險互助社通過分攤村民風險的方式,給廣大村民搭建了一個自我管理的平臺,可提前化解農村社會所存在的潛在矛盾,從而創新了基層社會的管理方式,提高了農村社會的管理效率。
第三,農村保險互助社有助于增強廣大農民的風險意識,提高保險意識,弘揚“互助共濟”的互助保險文化。通過參加互助保險,可增強村民的風險保障意識,從對保險一知半解甚至一無所知到逐漸了解、熟悉和接受,“互助保險,為人為己”的觀念逐步得到認同。
三、農村保險互助社發展所面臨的問題
農村保險互助社是保險組織形式上的創新,龍山聯社的運營管理目前已進入常態化,由于互助社是一種較為適合農村地區的保險組織形式,龍山聯社目前取得了不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當然,農村保險互助社作為一種新生事物,在發展過程中又不可避免地會遇到一些困難和問題。
(一)政府財政扶持政策的不確定性
農村保險互助社作為金融創新的新興事物,具有“政府政策扶持、農民自主參保”的特點,注冊資金由村集體經濟組織投入、地方政府提供部分營運資金和保費補貼,村民自主決定是否投保。政府和村集體經濟組織的保費補貼,減少了村民投保時所需支付的保費,減輕了村民投保的經濟壓力,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更多的投保者。以龍山聯社鳳浦岙互助社為例,對于全部保費,政府提供35%的保費補貼,鳳浦岙村提供25%的補貼,個人只需承擔40%的保費。鳳浦岙村民每年只需支付100元保費,就可以獲得家庭財產保險和意外傷害保險共計保險金額為15萬的風險保障。但是,目前地方政府對農村保險互助社的財政支持屬于預算外扶持,尚未形成制度,日后的財政扶持政策如何并不確定。
(二)保險覆蓋率有待進一步提高
政府的財政扶持對于農村保險互助社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是農村保險互助社要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應當利用市場經營模式提高參保率,增加參保人員數量。就龍山聯社而言,截止到2015年6月,處于承保狀態的人數為聯社所轄互助社村莊人數的31.24%,戶數則為46.31%,與開業初期相比,聯社的參保率已有所提高,但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農村保險互助社作為經營主體,只有讓盡可能多的村民參保,才能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如果投保村民數量過少,其存在價值大大降低。依據保險學原理,可保風險的理想條件之一就是擁有大量獨立同分布的風險單位,只有這樣才能體現出大數法則所揭示的規律來。
(三)承保能力相對較弱
目前,伏龍社和龍山聯社的資金來源主要是保費收入和政府有限的資助,資金支出主要是保險賠付以及相關的辦公成本等。截至2015年6月的業務數據顯示,龍山聯社收取的保費總和為94.7萬元,除去補貼部分,按40%保費由村民實際支付計算,保費收入為37.9萬元,與賠付總數24.3萬元相比,仍有盈余。但是,保險是承擔風險的行業,龍山聯社目前在僅有約200多萬元資金的情況下,要提供4.6億元的風險保障,其保險資金準備顯然不足。也就是說,在農村保險互助社設立發展的初期,由于自身資金的局限,其根據村民需要開拓新險種,提供更多風險保障的能力受到很大限制。此外,農村保險互助社所處區域相對集中,盡管采取防范管理措施可降低風險事件發生,但在發生火災、風災等大災、巨災的情況下,就難以滿足集中性的巨額賠付。如果此時貿然采用超額賠付保額縮減或封頂等做法,也會使互助保險的作用大打折扣,對村民而言失去了參加互助保險的重要意義。
(四)稅收待遇不公平
農村保險互助社是農村合作社的一種,美國、日本和我國臺灣地區在立法上都賦予農業合作社組織以免稅地位。政府基于解決“三農”問題的需要,給予農業合作社以稅收優惠,旨在扶持農業合作社的發展,穩定農村社會秩序,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村保險互助社屬于新生事物,不屬于我國現行法律中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無法享受相關減免稅收的優惠待遇。龍山聯社在運營過程中,不但需要繳納營業稅、所得稅等稅收,即使是政府提供的財政扶持資金,也要依據25%的稅率繳納營業外所得的稅收,稅收成為農村保險互助社發展過程中的重大負擔。
四、農村保險互助社的發展對策
針對農村保險互助社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政府和互助社可分別在各自層面上采取措施加以應對。
(一)政府層面
首先,地方政府可根據財政能力對農村保險互助社提供后期扶持,在條件具備時使之制度化。農村保險互助社成立后,政府的財政扶持形式主要是保費補貼,保費補貼對于減少村民的保費支出,增加參保人數以及增強互助社的保險賠付能力都具有重要意義。地方政府在財政條件具備的情況下,對于農村保險互助社的后期運營,可提供必要的財政扶持,并將其納入財政預算。此外,依靠政策對農村互助保險社提供財政扶持有很大的隨意性和不確定性,缺乏一定的穩定性和可預期性,執行效果也難以預料。地方政府在條件具備時可用立法的形式明確其財政扶持義務,從而使扶持政策制度化。
其次,農村保險互助社作為一種農村合作社,應當獲得稅收減免的特殊優惠待遇。與其它合作社相比,農村保險互助社貫徹“只對社員交易原則”更為徹底,為實現稅收公平原則,應當賦予農村保險互助社以免稅待遇,通過立法免除其所得稅、增值稅等稅收,減輕農村保險互助社的稅收負擔,使農村保險互助社健康發展。
最后,政府應合理構建巨災風險分擔體系。農村保險互助社在運營過程中,有可能發生比較大的自然災害造成巨大損失,導致互助社的賠付困難。盡管從理論上講,基于互助合作保險的性質,可采用減額賠償、追加保費或向外借債的方式補償。但是減額賠償的結果是減少投保人的保險賠償,投保人將自己承擔部分損失,互助保險的風險保障作用不能充分發揮;追加保費則會增加互助社社員的經濟負擔;向外借債則需互助社在日后經營過程中用盈余逐年償還,限制了互助社的經營發展能力。因此,建立巨災風險分擔體系對于農村保險互助社的發展十分必要。政府可以建立縣級的農村保險互助總社,縣級保險互助社自身不開展直接的互保業務,而是專門向鎮級或村級保險互助社提供再保險,或者主導建立相應的巨災準備金,準備金來源包括從社員保費中提取、經營盈余、財政撥款等。
(二)保險互助社層面
首先,保險互助社應加強宣傳力度,增強村民的風險防范意識,提高村民對互助社的了解程度。根據村民目前的投保率以及相關調查,村民已經有了一定的風險防范意識,對農村保險互助社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村民的了解程度還很有限,互助社的宣傳力度還不夠。通過加強宣傳力度,可有效提升村民的參保率,而增加投保人數和投保率是聯社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最基本途徑和方法。
其次,適當擴大互助社的成立范圍。例如,目前龍山聯社下轄8個村級互助社,龍山鎮各村的經濟實力和人口數量存在一定差異,但各村村民的人均收入相差并不懸殊,龍山聯社可以考慮擴大互助社的設立范圍,在其它村也設立互助社,提高覆蓋面,增加參保的絕對人數,從而有效分散承保風險。如果將互助社的范圍擴大到龍山鎮所有村,實現互助社在龍山鎮的全面覆蓋,不僅可增加參保人員的絕對數量,提高龍山聯社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而且也便于龍山聯社的經營管理。
再次,可根據村民需要適當增加險種。互助保險是村民自己辦的保險,它具有扎根當地、簡單實用、靈活多樣等特點,農村保險互助社可以在國家法律、政策允許的情況下,根據村民的需要,切實考慮增加新險種的可行性。
又次,可參加商業再保險以增強承保能力。在目前政府不提供相應再保險情況下,農村保險互助社為增強自己的承保能力,降低自己的承保風險,可向商業保險公司辦理再保險業務。再保險的具體比例和保費等事宜可以與相關商業保險公司洽談。
最后,農村保險互助社應加強民主力度,使社員真正成為互助社的主人。互助保險的投保人也是互助社的社員,社員(代表)大會是互助社的權力機構和決策機構,決定互助社發展過程中的重大事項。盡管龍山聯社每年都召開社員代表大會,但調研過程中只有少部分村民認為保險互助社相比于商業保險的優點在于運作更透明。民主管理、透明運作,讓更多社員參與聯社活動,就容易使聯社被更廣泛的村民接受,有利于提高村民參保的積極性,提高聯社的保險覆蓋率。
參考文獻:
[1]髙壘.農村保險互助社應以史為鑒[N].中國保險報,2011-08-10.
[2]江生忠.保險企業組織形式研究[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8.
[3]何紹慰.中國保證保險制度研究[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4]曾衛.保險學[M].人民出版社, 2011.
[5]陳曉軍.合作社若干法律問題探析[J].學術論壇,2007(06).
*本文系寧波工程學院2016年暑期創新社會實踐成果。
(作者單位:寧波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