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慧華
摘要:在社會化大生產,產業結構多元化的當下,社會經濟對運輸需求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和標準。公路交通以其靈活、速度快、成本低等優勢,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戰略地位和作用逐漸引起了人們的重視和關注。公路交通與社會經濟發展兩者緊密相連,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可以說,公路交通與社會經濟發展具有一定的適應性。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國公路交通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適應性。
關鍵詞:公路交通;社會經濟發展;適應性
交通運輸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適應性是指交通運輸基礎設施的建設要與現行社會經濟水平相符,其所承載的運輸量要與社會生產力相一致。換言之,交通運輸實現產品的“供需平衡”,能夠滿足社會經濟增長所派生出來的運輸需求,但又不存在大量交通運輸設備長期閑置的情況。公路交通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適應性主要表現在規律性、階段性和可持續性。構建公路交通與社會經濟發展適應性的評價指標,是確保公路交通與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筆者結合多年來的工作經驗,對公路交通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適應性提出了幾點思考。拋磚引玉,旨在為我國社會經濟和交通運輸的進一步發展進上綿薄之力。
一、公路交通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適應性概況
研究公路交通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適應性,有利于充分反映我國公路交通建設現狀,確定今后公路交通發展前景及其力度,為公路網發展規劃制定提供科學技術。公路交通與社會經濟發展兩者緊密聯系,相輔相成。社會經濟發展的水平決定了公路交通發展狀況,為公路交通發展提供了經濟、技術支撐。在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對公路交通的服務水平、建設質量有著不同的要求。可以說,社會經濟對交通運輸的需求,直接影響著公路交通發展的速度。而公路交通作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構成成分,對緩解我國經濟運輸壓力,提高我國運輸潛在能力,促進區域間經濟發展,實效經濟一體化有著不容忽視的重要性。
二、公路交通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適應性分析
公路交通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適應性問題是一個系統性問題,從國內研究報告可以知道,其適應性是指公路交通的規模、空間布局、等級結構及其所投放的建設資金,要與社會經濟發展所派生出來的公路交通需求相符,要確保其服務水平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公路交通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適應性主要體現在規律性、階段性和持續性三個方面。
(一)公路交通與社會經濟發展的規律性
公路交通與社會經濟發展的規律性是指兩者的互動關系,主要體現在交通運輸對社會經濟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社會經濟水平的提升會帶動公路交通的改善和發展,兩者發展呈正面關系。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加大對公路交通的資金投入,改善交通運輸狀況,創建良好的交通運輸條件,能夠降低運輸的成本費用,進而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益,促進企業生產規模及其市場范圍的擴大。第二,公路運輸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其運行服務過程中會創造一定的就業崗位和機會,有利于緩解了現如今就業難的形勢,增加就業率。而公路基礎設施的建設,會帶動土建工程、鋼材器件、工業等領域發展,有利于拉動社會經濟增長,帶動社會經濟的進步。
(二)公路交通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階段性
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決定了公路交通建設和發展的進程和狀況,在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甚至在不同的地區,人們對公路交通的運輸需求、結構質量等方面有著差異和不同,也即是說,公路交通與社會經濟發展具有階段性。根據相關資料可以看出,交通運輸歷程經歷了“水運-鐵路-公路、航空、管道-鐵路等五種運輸方式協調運作”四個發展階段。其中,水運為主的運輸階段為18世紀至19世紀中葉;鐵路為主階段是在19世紀30年代到20世紀30年代;而公路、航空和管道為主的三種運輸方式時期為20世紀30年代到50年代;五種運輸相協調運作是從20世紀50年代至今。現階段,社會經濟對交通運輸的需求越來越突出,其中,公路運輸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顯著。
(三)公路交通與社會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
公路交通與社會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資源的投入和使用,建立節約型公路交通系統。公路交通與資源的投入緊密聯系,充足的資源投入是公路運輸發展的物質基礎。公路交通與社會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是指要以最低的投入產出最大的建設效益,在滿足社會經濟對交通運輸需求的同時,實現資源投入的最小化。而資源的使用是指要盡可能的確保公路等運輸設備出于運作狀態,避免出現大量運輸設施長期閑置的現象發生,即是實現資源配置的最優化。第二,環境友好型公路交通的建設。公路交通作為交通運輸的一種,其運輸過程往往伴隨著一定污染的產生,對道路通行者造成的影響不容忽視。公路交通與社會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是要減輕公路交通的污染物,降低對環境的破壞性。另外,“適應性”還包括減少公路交通的安全事故,消除其運作的風險隱患,提高交通運輸的安全性、可靠性。
三、公路交通與社會經濟發展適應性的評價指標分析
(一)評價指標選取的原則
公路交通與社會經濟發展適應性的評價指標是否科學、合理,直接影響著人們對公路交通與社會經濟兩者關系的認識,及其解決兩者存在問題和長足發展。因此,要合理有效的選取評價指標,遵循以下三個原則:第一,評價目標一致性。所選取的指標不僅能夠反映公路交通的現狀,而且能夠體現兩者內在的互動關系。反映出兩者的適應程度。第二,定性和定量相結合。所選擇的指標除了包含能夠從宏觀上反映兩者適應性的指標,還應當具有從微觀上體現兩者適應性的指標,能夠將“適應性”具體化、量化,進而全面反映公路交通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適應性現狀。第三,可操作性。所選擇的指標要具有可操作性,能夠讓人們清晰的理解其物理和經濟意義,能快速地獲取數據、資料,并通過分析計算,得出公路交通與社會經濟發展兩者適應性的結論。
(二)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公路交通與社會經濟發展適應性的評價指標建設是一個較為復雜的系統性工程,就公路交通而言,其系統就存在多目標、多層次等特點。因此,在遵循評價目標一致性、定性和定量相結合、可操作性等評價原則之外,為了充分反映和了解兩者適應的現狀、程度,還應當構建行之有效的評價體系。特別是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對公路交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標準。筆者認為在評價指標體系建設過程中,除了包括基礎設施建設、運輸總量、服務水平、管理現狀之外,還應著重突出兩者在環境發展、可持續和安全性等內容。考慮到信息時代的發展要求,根據“木桶理論”在公路交通和社會經濟發展適應性分析的運營,還應當考察評價公路網建設發展與社會經濟水平的適應性等等。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要明確側重點,合理劃分為主指標和一般指標,提高主指標的評價比重,一般指標作為主指標的補充,要確保其全面性、真實行等。
四、結語
交通運輸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前提,交通運輸作為社會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強化區域經濟聯系,克服空間距離阻礙,實現資源優化配置,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現如今,交通運輸對社會經濟的影響已經滲透到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探究其交通運輸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適應性,是交通運輸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推動交通運輸長足發展的必然舉措。作為一名工作研究人員,在是工作中,要重視交通運輸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適應性研究工作,不斷學習、參考國外發達國家的研究成果,提高適應性研究工作的成效,為實現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進上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葛廣.區域公路交通經濟適應性研究[J]. 科技經濟市場,2016(04).
[2]龐元紅.養護現狀及優化措施[J]. 黑龍江交通科技,2016(03).
[3]佚名.《公路與汽運》投稿須知[J].公路與汽運,2016(03).
[4]趙艷利.關于公路交通經濟影響分析[J].科技經濟市場,2016(04).
(作者單位:江蘇省建湖縣建新公路實業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