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亞群 王銘涵 宋昕
摘要:資本外逃在國際中已經是一種普遍現象,自1988年以來我國一直存在較為嚴重的資本外逃,超額的資本外逃數量對我國經濟發展產生了不可估計的損失,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我國出現了日益嚴重的資本外逃現象,中國也成為繼委內瑞拉,墨西哥,阿根廷之后的世界第四大資本外逃國,文章主要分析我國資本外逃的現狀和動因,以及資本外逃如何對我國經濟發展產生的不利影響。
關鍵詞:資本外逃;我國現狀;影響;地下錢莊;洗錢;外匯管制;非法所得;化公為私
一、資本外逃的界定
廣義的資本外逃是資產流出中“非常的”那一部分。一般具有極強的違規性與隱秘性,主要包括未被政府掌握的部分。更為準確的解釋為一國或經濟體投資者在境內及境外由于擔心該國將發生本國經濟形勢而大規模拋出該國國內金融資產,并同時將資金轉移到境外的一種特殊情況。國際收支賬戶中資本項目下的自由兌換使大規模的資本外逃具備了可能性。事實上資本外逃在世界范圍變成一種特殊現象是從拉美危機之后受到廣泛關注。目前經濟學中至今尚未對于資本外逃給出精確定義,早先對于資本外逃的定義主流趨勢分為兩種,分別為私人性和異常性假說:1.私人性假說。何為私人性,資本的流動性往往帶有強烈的不確定性和非法性,不同于官方資本,資本外逃中的資本是不被政府所掌握和了解的。2.異常性假說。一般認為,不同于短期資本流動的套匯套利的投機行為,資本外逃中的資本往往是由利率高的國家流向利率低的國家,雖然也是短期資本,但其目的通常為規避風險從而達到一種保值的期望,屬于國際轉移中的一種異常流動。隨著一國經濟不斷的變化與發展,經濟學家對資本外逃的認知理解也在逐漸深化,關于具體資本外逃的定義也在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
二、我國資本外逃的現狀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資本外逃的現象非常明顯,資料顯示我國是世界第四大資本外逃國,僅次于俄羅斯。一般來說我國資本外逃有三個途徑:CA的非法或私人轉移;資本與金融項目的資本外逃;洗錢等非法資本轉移這三種普遍途徑。我國近年來資本外逃數量明顯呈上升趨勢。可以說我國資本外逃的加劇與我國對外開放的格局是一個博弈悖論,自1978年我國實行對外開放政策以后,政府一方面對外招商引資,另一方面國內卻大量資本外流,宏觀表現為雖然我國資本項目和金融項目順差,但我國卻出現了結匯減少,售匯增加,外匯儲備不增反減的局面。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指出:1989~1995期間中國資本外逃的總額可能超過1000億美元,其中約有50%為私人性短期資本,即未被政府所控制的資金。尤其是自1995年以來,粗略統計平均每年資本外逃數量至少在225億美元以上。國家外匯管理局數據顯示,1997~1999年期間累計資本外逃可能多達530多億美元,每年估計為176.7億美元。事實上對于資本外逃數量的測算存在許多誤差,由于資本外逃的不確定性和很強的隱蔽性從而影響人們對實際數據的判斷,因此事實上我們很難計算出我國的對外投資中資本外逃的數目到底為多少。
三、我國資本外逃的原因
中國出現資本外逃的原因很多,政治因素,經濟因素,文化因素,歷史遺留性,社會環境性等,使得導致資本外逃的原因多種多樣。本文主要針對經濟因素進行分析,如國內通貨膨脹率變化,貨幣因素或物價水平,匯率水平差異,GNP的上升或下降,本幣預期的貶值或升值, 以及預計外匯管制變化或等。本文主要針對于經濟因素進行分析。
(一)金融管理與金融歧視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E.S.肖和R.I.麥金農提出,大多數的發展中國家存在金融壓制的現象,具體表現主要是政府對金融活動的強制干預,人為地壓低利率和匯率,即所謂的“金融壓制,歧視本國國內儲蓄是金融壓制的一個重要手段。由于我國的儲蓄利率低于發達國家經濟市場的利率,國際之間的利率差異使得人們傾向于對外儲蓄與對內投資,而我國投資者對外投資的機構性因素不多,于是國際間的儲蓄資本流動隨之產生,即從儲蓄利率低的國家流向儲蓄利率高的地區流動,資本外逃隨之產生。雖然中國近幾年在經濟發展取得了顯著的進步,但我國綜合國力與發達國家仍然有差距,比如我國的實際利率遠低于發達國家,國外的高額回報和較低的個人所得稅使得我國投資者對境外資金投資利益持有一定程度的歧視和偏好,這種偏好的流動直接導致了資本外逃的加劇。
(二)外匯管制以及分散風險
1. 政府為為了使國際收支平衡匯率的穩定而對外匯采取限制性管理,這種管制本身就是一種限制進口的國際貿易政策。我國采取的是數量控制型管理,限制進口反而會使得外匯黑市猖獗、過高的交易成本和我國外匯管制本身的缺陷會助長官僚腐敗之風,例如賄賂,洗錢,走私等不法行為。外匯管制逐漸寬松使得我國資本擁有者對政府的政策的心理預期越來越低,對我國資本的安全制度不放心,一些國內企業的資本通過貿易轉移,混入經常項目售匯等方式外逃,國際的主流趨勢如金融自由化的浪潮的興起也成為我國許多民營資本和國有資本外流的主要原因之一。
2. 對于投資者來說,資產組合投資具有低風險的優勢。我國國內處于過渡型階段,金融市場發展不完善且風險較大,金融衍生品發展不全可用來分散金融的金融工具種類不多。投資者會采取各種手段將其資產轉移到國外再進行組合投資。
(三)轉移非法所得和化公為私
1. 這里的非法所得指的是黑色收入和一部分灰色收入的轉移。政府官員,毒販等地下交易者通過走私、販私、詐騙、偷漏稅等行為所取得的非法資金,包括侵吞的國有資產都構成了資本外逃的主要來源。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增長,地下交易也隨之增多,黑錢流入境外也越來越頻繁。走私犯罪人或政府官員通過各種手段掩飾非法資金并使其在形式上合法化,我國主要的洗錢手段便是通過地下錢莊跨國洗錢,如2002年汕頭許鵬展地下錢莊案。粗略估計, 中國的資本外逃中洗錢金額每年至少可達到2000億元、而在這2000億元中私人走私大概達到700億元人民幣左右 ,貪污受賄金融超過300億元。
2. 我國處于經濟過渡時期,企業內部機構不健全,對海外的直接投資使得一部分人在境外擁有了一部分的財產權,這部分資金在境外直接投資或消費都屬于資本外逃、即利用化公為私手段進行將我國資金“運送”出去。
四、資本外逃的影響
資本外逃不僅增加財政赤字,影響國際收支平衡,減少我國稅基,還會增大國內交易成本進而阻礙投資。此外,大規模的資本外逃會造成國內金融市場動蕩不安而誘發金融危機。
(一)人民幣的預期升值或貶值壓力
資本外逃對中國經濟帶來嚴重影響的典型案, 如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大量的資本外逃會導致發展中國家對外債臺高筑,資不抵債時金融系統崩潰,銀行破產并爆發金融危機,同樣,若是國際資本持續外逃,國際收支項目中的資本與金融順差里的銀行結售匯順差減少,逆差加劇,人民幣匯率預期下跌,影響本幣信譽,外匯比重持續加大,我國國內貨幣供應量減少,嚴重時國內經濟不景氣甚至會發生金融危機引起全球金融市場動蕩不安。
(二)影響政府稅基
資本外逃的迂回與我國稅基密不可分,大量的資本外流之后,以過渡性資本居多,當這些資本轉移到國外后,合法化的資金又將以外資而進入中國 , 這種不公平的競爭使得資本外逃享受多次稅收優惠。企業在非法轉移中受益,政府的財政支出無形中加大,進而影響我國稅基,最終影響我國經濟實力。
(三)財富的損失,中國的資本外逃除了過渡性的資本還有很大程度的單向流出
單向流出的資本使我國國內財富受損,財政赤字加大,國際收支賬戶借貸不平衡,我國甚至需要動用外匯儲備來彌補這一差額,如果資本外逃規模較大,我國外匯儲備會受到極大的影響,嚴重時可導致外匯儲備消耗甚至枯竭。
參考文獻:
[1]姜波克,楊長江.國際金融學(第三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宋文兵.中國的資本外逃問題研究:1987~1997[J].經濟與管理科學·金融,1999(05).
[3]胡援成.中國資本外逃再思考[J]. 當代財經,2001(01).
[4]楊勝剛,喬海曙.我國資本外逃的現狀及影響對策國際商務[J].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13(02).
(作者單位:華北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