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食舟中作
杜 甫
佳辰強飲食猶寒, 隱幾蕭條戴鹖冠。
春水船如天上坐, 老年花似霧中看。
娟娟戲蝶過閑幔, 片片輕鷗下急湍。
云白山青萬余里, 愁看直北是長安。
這首詩寫于詩人去世前半年多,暮年落泊江湖之際,詩中依然表現出他深切關懷唐王朝安危的情緒。
小寒食是指寒食的次日,清明的前一天。唐俗從寒食到清明三日禁火,所以首句說“佳辰”“食猶寒”,逢到節日佳辰,詩人雖在老病之中還是打起精神來飲酒。“強飲”不僅說多病之身不耐酒力,也透露著漂泊中勉強過節的心情。起句為詩中的寫景抒情,安排了一個有內在聯系的開端。
第二句中,“鹖冠”傳為楚隱者冠子所戴的羽所制之冠,點出自己正處于失去官職、不為朝廷所用的境況。雖是“佳辰”,不是滿桌豐盛卻是“隱幾蕭條”。首聯中“強飲”與“冠”正概括了詩人此時的身世遭遇,也包蘊著一生的無窮辛酸。
第二聯“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霧中看”,是歷來為人傳誦的名句。春來水漲,江流浩漫,在舟中漂蕩起伏、猶如坐在天上云間;詩人身體衰邁,老眼昏蒙,看岸邊的花草猶如隔著一層薄霧。
第三聯“娟娟戲蝶過閑幔,片片輕鷗下急湍”兩句寫舟中江上的景物。此聯最搶眼的是疊字的巧妙運用。疊字,又稱重言,語音和諧悅耳、節奏明朗、韻律協調,構詞方式靈活多樣,表現力強,表情達意而獨具形象。顧炎武《日知錄》云:“詩中疊字大都以狀詞居多,有狀形者、有狀聲者。當單字不足以盡其態,則重言以發之,蓋寫物抒情,兩字相疊,能使興會與神情一起涌現。”
明楊升庵云:“詩中疊字最難下,唯少陵用之獨工。”確是如此,杜甫的疊字最大的特點就是“靈活”,令讀者耳目一新。不僅如此,杜甫在使用疊字時,會根據不同的場合靈活使用,使得杜甫在體物抒情之時,更令此物此情興致淋漓,神與情一起涌現,使得疊字內涵和詩歌形象更加豐富。“娟娟戲蝶”為舟中近景,故曰“過閑幔”。“片片輕鷗”為舟外遠景,故曰“下急湍”。布幔閑卷,舟中寂寥,所以蝴蝶蹁躚,穿空而過。“急湍”指江水中的急流,片片白鷗輕快地逐流飛翔,遠遠離去。正是這蝶鷗往來自如的景色,才易于對比引發出困居舟中的詩人“直北”望長安的憂思。《讀杜心解》云:“蝶鷗自在,而云山空望,所以對景生愁。”正點出了第三聯與尾聯在景與情上的聯系。
再舉一例:杜甫《登高》中“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展現一幅雄渾、寥廓而又肅殺、凋零的景象,傾訴了詩人長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復雜感情,慷慨激越、動人心弦。“蕭蕭”“滾滾”兩組疊字的對用,讀來音調鏗鏘、氣勢奔放,前人稱它為“古今獨步”之作,實非過譽。其他如:“短短桃花臨水岸,輕輕柳絮點人衣”“小院回廊春寂寂,浴鳧飛鷺晚悠悠”“客子入門月皎皎,誰家搗練風凄凄”“湛湛長江去,冥冥細雨來”,不勝枚舉。
尾聯兩句總收全詩。“云白山青萬余里,愁看直北是長安。”這兩句是說,在萬余里的青山白云之外,那是我所向往的長安。我望著正北的長空,滿懷的愁思,似乎也彌漫到遙遠的天空。兩句將舟中舟外、近處遠處的觀感,以及漂泊時期詩人對時局多難的憂傷感懷,全部凝縮在內。云曰“白”而山曰“青”,正是寒食佳辰、春來江上的自然景色。“萬余里”將詩人的思緒隨著層疊不斷的青山白云引開去,為結句作鋪墊。“愁看”句收括全詩的思想感情,將深長的愁思凝聚在“直北是長安”上。既凝重地結束全詩,又有無限深情俱在言外。這首七律于自然流轉中顯深沉凝練,很能表現杜甫晚年詩風蒼茫而沉郁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