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洋
摘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年11月10日召開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為緩解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長期性結構不合理現象而提出的創新之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五大重點任務,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都與金融密切相關。所以,文章在中國經濟新常態背景下,以上海市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為研究對象,淺析小微企業如何主動適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要求,創新轉型小微企業金融產品和信貸模式,拓寬小微企業的融資渠道,從而提出中國經濟從粗放式經濟增長轉向創新型經濟增長模式的思考。
關鍵詞:經濟新常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小微企業;融資難;上海市
據中國財經網報道,上海市市長楊雄在“2016年陸家嘴論壇”上透露上海將定制上海國際中心建設“十三五”規劃。總的目標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與我國經濟實力以及人民幣國際地位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邁入全球金融中心前列。楊雄還表示金融最終的任務還是要服務于實體經濟,加大金融中心對實體經濟的服務力度,所以上海市在未來5年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規劃中要主動適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發揮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市場經濟的主導作用。同時,政府也將會引導多層次資本資金流向實體經濟市場,增加資本市場的資金流量,優化資本市場借貸環境,提供多渠道中小型金融企業融資渠道,鼓勵新型中小型金融企業發展壯大,創新轉型符合中小微企業需求的金融產品和信貸模式,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困境。2015年11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領導小組會議上首次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其原話是:“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當前市場處于需求與供給嚴重不對等境況,經濟發展過度依賴需求端要素,導致長期經濟發展結構不合理問題日益劇增。2015年11月17日,李克強總理在“十三五”規劃《規劃綱要》編制工作會議上也強調,在供給側和需求側兩端發力促進產業邁向中高端,促進產業創新轉型。上海市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的解決辦法更要主動迎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要求,在保證市場定量穩定需求同時,優化小微企業供給端的輸出,培養形成新的供給動力,從根本上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
一、淺析上海市小微企業發展現狀
2008年到2011年,上海市私營經濟中的小微企業每年以5位數的數量增加,同時每年也有相當一部分企業退出市場。比如2008年設立7.18萬戶,注銷5.04萬戶;2009年設立9.85萬戶,注銷5.32萬戶。小微企業行業多、分布廣, 產業鏈接端復雜,據資料顯示,到2011年底,上海市小微企業注冊戶數已達到64.95萬戶,占全市企業總數的92.66%;小微企業注冊總額23369.1億元,占全市企業注冊資本總額的41.25%。由于小微企業流動性資金缺口大,向商業銀行借貸手續繁多,利息甚高,致使很多中小型企業很難借貸到利益較低的資金。2013年以來,上海市小微企業受“鋼貿”信貸危機影響,小微企業貸款不良率有所上升,各個銀行也開始逐步放緩小微企業融資服務的步伐。另外,“十二五”規劃之后,隨著” 互聯網+”的浪潮抨擊,使得傳統金融機構陷入嚴重危機,傳統小微金融企業生存問題已相當嚴峻,如何解決企業“融資難”困境更是小微企業當下所面臨的重大挑戰。中國自進入新常態,經濟開始下行,各類企業發展開始放緩,甚至大部分企業開始試圖轉型多元化的發展路徑,以增加市場份額,導致了市場上大量資本開始流向金融以外領域。除此以外,由于金融產品和信貸模式本身具有很高的風險性,投資者更是審時度勢,選取良機,投資難度加大。小微企業去在雙重壓力下,生存境況堪憂,一方面面臨企業高成本同時還難以得到融資,另一方面每年進入該領域的小微企業的增量大于減量,小微企業競爭環境也在進一步惡化。上海市小微企業雖然每年有進有出,但總體數量是遞增的,也就意味著上海市小微企業必須創新轉型,打破傳統融資模式,增加小微企業市場產品可信度,優化金融產品信貸模式創新新環境,實現以以“創新驅動、持續高效”的發展路徑,擺脫當下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困境。
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小微企業創新轉型的必然性
(一)淺析解決小微企業生存問題的重要意義
在中國,小微企業是促進經濟發展的主力軍,小微企業由于其產業分布廣、門類多以及鏈接產業運轉高效等特點使其一度活躍在市場經濟發展的前沿。與此同時,國內市場種種不確定經濟運行環境也會使得小微企業最先蒙難,比如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困境。中國自進入經濟新常態,經濟開始下行,經濟發展出現的長期市場結構不合理問題越來越突出, 市場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轉型是當下中國經濟不得不走道路。“十三五”規劃以來,“創新驅動、轉型發展”一直是當下中國企業所倡導的主旋律。小微企業通過供給端產業結構布局調整,優化市場資源配置,還清市場環境,實現小微企業創新轉型發展,更符合當下經濟政策所倡導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需求。從某種程度上看,小微企業“融資難”困境也可以看成中國經濟轉型困境的一個縮影,小微企業的生存環境能否改善與中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緊密相關。
(二)小微企業如何主動適應供給側改革新要求,實現創新轉型發展
本文以上海市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為研究主體,在借鑒國內外學者有關如何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相關理論及辦法基礎上,文章提出小微企業要主動適應新政策,主動適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符合小微企業需求的金融產品和信貸模式的創新轉型,持續拓寬小微企業的融資渠道,從根本上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十二五”規劃以來,需求端的結構性變化遠遠脫離了供給端變化,形成了一種需求端生產力超負荷狀態,從而導致了中國現在面臨著產能過剩,樓市庫存以及債務高企三大難題,一味刺激需求只會帶來種種經濟結構嚴重不合理問題。小微企業如何在供給端角度解決“融資難”問題與小微企業實行創新轉型模式密切相關,構造以創新為核心的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做到經濟總量與經濟質量的雙中增長是小微企業當前的核心任務。同時,供給端的結構性改變也要適應需求端的變化,同時發力,才能從根本上改革陳新,實現經濟結構轉型升級。
三、經濟新常態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我國經濟結構轉型的思考
2012年到2014年,中國經濟處于一種新常態化,長期經濟結構不合理現象使得中國經濟不得不開始走創新轉型道路,以前那種憑借低勞動成本和破壞生態環境的粗放式經濟增長模式已經完全不符合當下中國經濟發展的趨向。所以,我們不能再一味地依賴需求端全要素刺激經濟發展,市場需求已經處于過度飽和狀態,而潛在的供給端并沒有緊跟市場需求變化,市場需求端和供給端嚴重不對稱。在此背景下我們轉變傳統思維邏輯,推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爭尋求通過優化供給端鏈創新轉型驅動提高生產率,拉動經濟快速增長。簡單的來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標就是實現中國經濟由先前粗放式經濟增長向創新型經濟增長模式轉變,而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要充分發揮市場自主性作用,政府不能過度干預企業,干預市場,而要去保持資本市場的流通性和通透性,營造以創新驅動為主流的創新性市場環境,通過市場需求端全要素和供給端全要素相互博弈已達到市場出清的狀態,形成帕累托最優。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主要依賴“投資”、“消費”和“出口”三駕馬車帶動,經濟發展勢頭過猛,導致市場需求過度飽和,而潛在的供給力并沒有得到優化創新,相信如果能順利實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國經濟可以實現粗放式經濟增長向創新型經濟增長模式轉變,從而達到經濟增長過程中的穩態增長。
參考文獻:
[1]陳甬瀘.上海小微企業現狀及其扶持政策創新研究[J].科學發展,2012(11).
[2]容玲.基于金融機構視角的小微企業融資問題——以上海市為例[J].福建金融,2014(11).
[3]胡鞍鋼,周紹杰,任皓.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適應和引領中國經濟新常態[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01).
[4]文建東,宋斌.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03).
(作者單位:安徽財經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