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美國戰略重心東移,亞太地區成為焦點。美國為謀求在中亞地區的長期存在,將屢遭失敗的中亞政策進行調整,“新絲綢之路”戰略由此提出。“新絲綢之路”戰略作為一個經濟政策,對促進中亞以及南亞的經濟繁榮和經濟交流具有積極意義,但作為一個戰略,其意圖并不僅是經濟發展。資源爭奪、大國博弈、戰爭后續等問題都是美國不得為了“新絲綢之路”順利實施而需要解決。
【關鍵詞】新絲綢之路;美國;中亞;阿富汗
總統奧巴馬2012年1月15日正式宣布美國實行新的國防戰略,即戰略重心東移至亞太地區,使得亞太地區再次吸引了全世界的關注。無論是作為麥金德所謂的中心地帶的腹地中亞,還是戰火將息的阿富汗所在的地區,中南亞作為美國全球戰略調整的重要一環,地位不言而喻。因此,美國在“大中亞”戰略后,再次提出“新絲綢之路”戰略,并為推行此戰略做出了積極的努力。
一、“新絲綢之路”戰略前溯
(一)冷戰后美國采取邊緣化的中亞政策
冷戰結束后,美國在中亞的利益有限,故較少關心中亞問題。蘇東劇變的影響逐漸平息后,中亞的地緣政治環境也發生了變化,并且中亞里海地區發現了大量的能源資源,美國從此開始關注中亞,提出了新的中亞政策。
(二)美國“大中亞”戰略
約翰·霍普斯金大學學者弗雷德里克·斯塔爾與2005年提出了“大中亞”戰略。這份報告引起美國政府的重視,并予以接納,從此美國政府以阿富汗為中心,整合中亞、南亞,以打造一個“大中亞”地區。
在小布什政府時期,美國的中亞戰略收效甚微。奧巴馬上臺后,大中亞戰略開始發生轉變。在新的戰略中,中亞成為了配角,即重點關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對大中亞戰略的目標進行優化,以安全、能源為主,放緩其他方面要求。
二、“新絲綢之路”戰略的提出及主要內容
(一)“新絲綢之路”戰略的提出
前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在印度金奈首次對外宣布“新絲綢之路”戰略。其后希拉里表述該計劃的實施將是整個地區經濟走向繁榮,中亞、南亞地區趨于穩定。自2011年起,奧巴馬將此戰略付諸實踐。至2011年7月20日,“新絲綢之路”戰略正式進入全世界的視線。
(二)“新絲綢之路”戰略的具體內容
表面上看,“新絲綢之路”戰略被美國視為2014年美國從阿富汗撤軍后的美國對阿富汗戰略的經濟部分。整個戰略以阿富汗為中心,將阿富汗的政治穩定和經濟繁榮視為互補。因此,中南亞區域經濟合作是“新絲綢之路”戰略的中心環節。簡而言之,“新絲綢之路”戰略就是以阿富汗為中心,連接中亞、南亞,建成一張地區交通、資源運輸和經濟合作的大網。
具體而言,“新絲綢之路”戰略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基礎設施建設,建成以阿富汗為中心的,覆蓋中南亞地區的交通網。另一部分是自由貿易網絡,以基礎設施建設為前提,以阿富汗為中心,促使阿富汗減少非關稅貿易壁壘,改善管理機制,活躍經貿。從經濟上穩定阿富汗局勢,并試圖以此影響阿富汗政治局勢。
三、“新絲綢之路”戰略意圖分析
從“新絲綢之路”戰略提出的背景,即阿富汗撤軍計劃和美國高調重返亞太來看,此戰略并不單是為了阿富汗的重建和中南亞地區的繁榮與穩定,而是更具有美國自身的利益訴求。
(一)維護阿富汗戰爭成果
作為“新絲綢之路”戰略的關鍵,阿富汗問題自然是美國戰略意圖的重點。面對十年之久的阿富汗戰爭,高額的戰爭開銷是美國巨大的負擔。此外,在阿富汗戰爭初期,美國大多數民眾支持。但逐漸越來越多的人反對繼續戰爭。而就戰爭的成果而言,阿富汗戰爭僅在反恐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關于阿富汗戰后重建等種種問題,面臨巨大困難。
維護、鞏固阿富汗戰果是“新絲綢之路”戰略的首要目標。美國花費了大量的時間、人力、物力,遭受了各方面的損失,卻僅僅在反恐方面得到了一些收益。為了維護這僅有的戰果,美國試圖通過繁榮的經濟穩定阿富汗國內局勢。
(二)向中亞進行經濟、政治滲透
僅依靠“9.11”事件后的美國反恐行動,并沒有達到美國對中亞干預的預期。如今中亞仍不是美國戰略的重心,但美國深知中亞地緣的重要性,并積極調整中亞政策。
經濟手段被美國政府認為是最有效的手段。“通過提供附加條件的經濟援助與發展指導,通過政府和公司行為推進經濟戰略”。在美國對中亞整體戰略中,經濟合作更多是一種手段和工具。美國希望借此促進中亞國家的經濟獨立,促進這些國家盡快確立市場經濟體制,輔助建立以美國為模式的政治體制和親美政權。單就“新絲綢之路”戰略的具體內容看,此戰略就有著深刻的美國主導的烙印。
(三)維護美國地位
伊朗是阿富汗的鄰國,與阿富汗有著很深聯系,并且伊朗本身就有重要的地理位置和油氣資源。遏制伊朗,對伊朗實行嚴厲的經濟制裁是美國中亞政策的一貫主張。美國如果想加深對中亞的影響,就不能忽視俄羅斯在中亞的影響力。“9.11”后美國在中亞建立軍事基地,其在中亞地區的影響力加強,而俄羅斯在中亞的地位和影響被消弱。俄羅斯不甘心自身的地位受到威脅,與美國展開了爭奪。
四、“新絲綢之路”戰略實現所面臨的挑戰
美國在中亞的政策屢遭失敗,因此在“新絲綢之路”提出之初就屢遭質疑。如此,“新絲綢之路”的繼續實施和為了達到預期的效果都面臨了巨大的挑戰。
(一)阿富汗局勢混亂
阿富汗安全局勢不穩定是“新絲綢之路”實施的最大障礙。
1.塔利班死灰復燃。在“新絲綢之路”戰略中,涉及阿富汗基礎設施建設的項目眾多,如果阿富汗的安全局勢不能穩定,大多數項目就無法開展,這就極大的制約了“新絲綢之路”戰略的整體實現。
2.阿富汗政府失效。阿富汗政府難以對國家實行政治和經濟有效的管理,對阿富汗被軍閥割據的地區沒有政治控制力。而腐敗的當政機關也降低了政府的管理效力。
3.鴉片的種植和走私阿富汗國民主要經濟來源。在現實利益面前,鴉片面積重新擴大這意味著普通的阿富汗民眾最基本的食物都無法保障。毒品種植和走私是塔利班和基地組織恐怖活動不斷發展的重要根源。
(二)中南亞地區貿易困難重重
1.地區內矛盾難協調。首先,中南亞國家普遍經濟形勢不樂觀。其次地區內合作需要帶頭國家。再次,中南亞國家經濟規模小,地區間經濟互補程度低,內在動力不足。最后,區域內國家間的矛盾突出。
2.“新絲綢之路”戰略的吸引力不盡人意。本地區內國家面臨了多種合作選擇,比如歐亞聯盟。并且大部分國家極其重視主權,對美國的意圖懷有疑慮。
(三)俄羅斯對“新絲綢之路”戰略的反制
“新絲綢之路”戰略的實施,勢必對俄羅斯在中亞的利益產生消極影響。俄羅斯本就與美國在中亞展開了激烈的爭奪,俄羅斯不可能主動讓出本國利益,而且俄羅斯對中亞的控制權的收回已經切實影響到了美國在中亞的利益,俄羅斯積極籌備的歐亞聯盟就是對美國中亞政策的沖擊。除此之外“新絲綢之路”也會對已投建和正在規劃的項目形成阻礙,普京總統熱衷于建立歐亞聯盟,與中亞國家交往密切。中南亞國家處于自身利益的考慮,不會盲目的跟隨美國的腳步,還會考慮俄羅斯對其發展的帶動作用,因此極大影響到了“新絲綢之路”戰略對中亞國家的吸引力問題。
雖然美國一直在調整在中亞地區的政策,但是中亞地區歷史文化、民族宗教問題的解決不可能一蹴而就,“新絲綢之路”難以展開。即便如此,中國仍需為自身的發展和安全做好保障,加強與其他國家的交流對話,合作共贏。只有保住中亞的安全與穩定,才能在大國博弈激烈的中亞維護好中國在中亞的地緣政治利益和經濟利益。
參考文獻
[1]朱永彪、尹舒陽.美國大中亞戰略進入新階段[J].國際觀察,2010年,第5期.
[2]陳旭柯.美國中亞戰略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3]王世達.美國全面調整阿富汗政策及其影響[J].南亞研究,2012年,第2期.
[4]程春華.美國“重返”亞太與俄羅斯的應對[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12年,第4期.
[5]趙會榮.2011年中亞地區國際關系[J].俄羅斯學刊,2012年,第2期.
作者簡介
劉新培 (1991—)女 江蘇贛榆人 碩士 新疆師范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研究生 研究方向:中國與中亞國家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