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明
一個國家的經濟結構,決定了經濟的健康程度。對我們而言,經濟結構改革已經迫在眉睫。
“2015年的中國經濟,GDP增速破7、央行連續降準降息、人民幣波動明顯,資本市場也遭遇了一場驚濤駭浪。經濟大環境的變化,為中國的企業帶來了新一輪的機遇與挑戰,企業該如何調整,該如何突破,是擺在所有企業‘掌舵者面前的一道現實難題。”這是1月14日中國總裁網董事長孟威在“領航2016——經濟形勢展望論壇·商業地產發展論壇暨中國總裁網年會”上的一段話。
對于中國目前的經濟態勢,國資委培訓中心原主任,北京大學客座教授、宏觀經濟學家張鴻翔直言稱,目前中國經濟的通貨緊縮風險在進一步提升。
之所以這么說,是基從GDP增長速度、物價、進出口、就業這四個經濟指標來考量的結果。有觀點認為,需要商品大量積壓,物價連續下降,企業嚴重開工不足,工人大批下崗諸多指標滿足之后才能算是通貨緊縮。張鴻翔分析說,“就現在的情形來看,通貨緊縮的跡象已經顯現。”
不止于此,今后中國經濟的發展可能會有更不樂觀的局面需要面對,因為PMI、PPI、和PPIRM等諸多經濟指標都顯示經濟好轉需要時間。
但他同時也指出,通貨緊縮是大家不愿意看到的,但也并不可怕,就像上個世紀美國經濟大蕭條的時候,羅斯福說過的一句話:最大的恐懼是恐懼本身。
一個國家的經濟結構,決定了經濟的健康程度。對我們而言,經濟結構改革已經迫在眉睫。這種結構改革不但包括曾經的需求結構調整和現在的供給側結構調整,還應該包括產業結構調整、要素結構調整、區域結構調整和收入分配結構調整。其中最為重要的是收入分配結構的調整。
“強調需求忘掉供給,強調供給否定需求都有失偏頗。需求側結構和供給側結構都要調整。所以,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外經貿政策都要積極”這是張鴻翔對中國經濟提出的建議。
對于經濟形勢的陰晴變化,企業家有著更為直觀的感受。中國民營科技促進會副會長、北京華商管理科學研究院院長袁青鵬指出,現在企業需要轉型發展的核心原因是市場發生變化,而市場發生變化的前提是中國消費結構發生變化。經歷了改革開放初期的衣食結構,到2000年左右的住行結構,現在中國的消費結構已經轉向服務型消費。在消費享樂時代,消費品牌化、消費個性化、生活生態化、工作人性化、企業國際化、營銷信息化、產業資本化等諸多特點都將顯現出來。對此,袁青鵬提醒企業家注意,“要轉型,而不是轉行。沒有傳統的產業,只有傳統的思想。”傳統企業需要新的思想,用需求的變化來調整產品和服務。只要追尋著消費結構變化,調整戰略、產品、服務,他認為在未來會誕生一大批巨人企業。
在和君咨詢集團總裁蔡萌看來,隨著世界的中國時代來臨,中國經濟與消費升級、一帶一路帶來的國際化機遇、共享經濟、大數據等新經濟形式都讓他們擁有更多的發展機遇。他認為,產業自定義、產融互動、產網互動、企業的生態化、經營的跨界、組織的平臺化、人才合伙制和管理的信息化等將成為未來企業的幾大趨勢。以產融互動為例,如果未來的企業家如不懂得如何金融為器,利用資本的力量去實現自己的產業夢想,實現經營突破實現對對手的打擊,那就很可能在競爭中出局。
就像應對剛剛過去的霸王級寒潮一樣,氣象專家和民眾各司其職才能順利過冬。對于經濟而言,此次年會的作用也在于此,學者和企業家各司其職才能最終守得春暖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