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我國已步入老齡化社會,老年人的養老問題也逐漸成為中國的社會問題之一,本文旨在通過理論層次對這一問題進行研究,以期在此基礎上做出個人的分析。
關鍵詞:老齡化;家庭養老;自我養老;社會福利
一、 我國農村養老問題的現狀不容樂觀
新中國建立之前,中國農村一直處于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社會。由于我國人口基數大,建國后我國的計劃生育政策一定程度遏制了人口的急劇膨脹,但是近年來伴隨著人口生育率的逐漸降低以及預期壽命的延長,人口老齡化比重迅速提高。我國作為一個經濟不發達的傳統農業大國,目前表現出了及其明顯的人口比例嚴重失調,在經濟不發達時直接進入老齡化階段。這對我國新時期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推進全面改革無疑是不能忽視的社會問題,養老問題日益凸顯,嚴峻的人口老齡化引起了我國政府和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與重視。
二、 我國農村養老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農村經濟落后,老年人自養能力較低
由于我國農業發展很不平衡,廣大欠發達地區的農村老年人口從事的是仍然是家庭農業生產勞動,自我養老能力隨著自身年齡的增長和身體狀況的弱化而逐漸降低。一方面由于我國人口多耕地少,農村居民人均收入普遍偏低,更為重要的是,由于經濟多元化發展帶來的多重競爭和壓力,使農村老年人依靠土地的自我養老能力變得非常脆弱,已經遠遠跟不上時代的發展水平。同時由于我國幾千年傳統觀念的影響,農村的老年人創造的財產收入絕大部分都用于子女婚嫁和家庭的各項支出,到了晚年,自身不再創作財富而且經濟上只能依賴子女,但大多數事實情況是,老年人的贍養費用遠遠低于供養子女的費用。
(二)國家養老制度需要全面改革
隨著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和商品的發展,農村養老問題更加突出的擺在面前,建立健全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制度勢在必行。據統計農村社會養老保障的覆蓋面還未到達5%。而城市養老保險的覆蓋率在30%左右,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對老年人經濟上支持不足甚至沒有支持。另外社會保障基金籌集渠道狹窄,從國家政策來看,現行的農村養老保險都是采取自愿投保的原則,由于宣傳力度不夠,農民的參保意識淡薄等很多原因導致資金籌集困難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原因。農村養老保險必須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才能成為正真的社會保險。政府財政必須成為社會保障基金不足的最終調劑者。
(三)農村社會福利和社會救濟嚴重缺失
目前我國的養老制度雖然幾經改革,但還是以傳統的社會福利和社會救濟為主要途徑,無論從數量上和規模上,都難以適應農村社會的巨大發展和養老需求。目前存在的問題是,我國的基層福利機構的管理和服務人員整體素質普遍需要提高;從服務形式上看,基層福利機構所建的各項老年福利設施如福利院、養老院、敬老院等,數量遠遠不夠,而且功能單一,基本還是停留在只能提供最基本的吃、穿、住等簡單服務的原始階段。尤其是一些無生活來源、無勞動能力、無子女依靠的農村殘疾人、“五保戶”、孤寡老人需要政府和社會更多的關心和照顧,雖然各基層養老機構也在不斷改善,但是仍然沒有從根本是解決問題。
項目編號:11XSYK328。
三、 解決我國農村養老的對策和建議
(一)增強家庭自身養老的能力
通過提高農民收入,提高農村家庭自身養老的經濟支持能力也是一個必要的途徑和手段。目前農村家庭養老的負擔很重,而農民收入不高的現實是家庭養老的一個重大阻礙。所以,加快農村經濟的發展,提高農民的收入顯得尤為重要,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和各種中小型企業,推動小城鎮進一步發展,協調發展大中城市,充分發揮城市的集聚、擴散和輻射功能,從而有效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同時還要積極發展農村教育,通過提高廣大農民和農村人口的素質,擴大農民的就業面,為家庭的自我養老創造寬松良好的社會環境。
(二)提高政府養老的保障力度
在農村養老保障制度建立過程中,政府部門發揮著重要作用。政府通過引導和支持農村保障體系的建設,以促進社會公平和保持社會穩定。首先通過各種輿論宣傳,增強農民對農村養老保險的認識,要讓更多的農民意識到養老保險的重要性,大力宣傳農村養老保險的政策,提高農民的參保意識,從而提高農民參保的積極性。其次,通過擴大養老保險的覆蓋面,提高養老保險的保障水平。由于農民以農業生產為主,不可能像城鎮居民一樣有固定的工作單位能夠按月繳納養老保險費用,另外隨著農民進城務工或者因城鎮建設土地被征用,使得廣大的農民被迫來到城市,這樣一來,農民的養老保險就沒有了去路。因此,為農民開通養老保險全國統一賬戶是十分必要的,這樣不僅方便了國家又有利于農民,還降低額管理成本。在擴大養老保險覆蓋面時,應該采取逐步推進的原則,加強農民參加農村養老保險,然后逐步推廣到其他別的地區。
(三)發展多種形式的社會養老
發展社會化養老和助老事業,開展多種形式的社會養老是我國解決農村養老問題的非常重要的補充途徑。通過開展專業社會工作服務,加強農村老年人口教育質量,倡導關愛老年人的農村社區人文關懷范圍。例如農村社區養老不僅能滿足農村老年人口的基本物質需要,而且也能提供精神慰藉。通過逐步完善已有的敬老院、福利院等社會養老機構的設施,提高其管理服務水平,同時在農村社區開展各種社會工作服務,加大農村社會尊老、愛老、護老社會責任意識教育,促進敬老、愛老、助老的良好社會風尚的形成以及農村老年人文化生活環境的改善,推動農村和諧社會發展。
總之,農村養老問題直接關系到中國農村秩序的穩定與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通過構建和不斷完善農村養老法律體系來規范農村養老,逐步建立以家庭養老為基礎,政策服務為依托,社會養老為補充的養老機制,最終使農村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教、老有所樂、老有所為,都能過上幸福安康的晚年生活。
作者簡介:任芳瑩,(1974-),女,陜西富平人,陜西省咸陽師范學院政治與管理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與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