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商業銀行新入行員工崗前培訓有亟待性的現實意義。但由于一級分行、二級分行擁有的教學培訓資源差異,導致崗前培訓中存在諸多問題。針對這些進行深度分析探討,制定更貼近一線實際工作需要、規范系統的培訓計劃、培訓內容和培訓方式。
關鍵詞:新員工;培訓;教學;效果
現代銀行業飛速發展,對于銀行人力資源部門的角色和定位賦予了全新的定義。現代銀行認為人力資源部門有四大角色:第一,戰略合作伙伴,也就是成為企業戰略的謀劃成員;第二,員工的代言人,成為員工利益的忠實代表;第三,人力資源管理顧問,能夠為各部門人力資源管理提供理念、技術、工具方面的服務;第四,成為變革的推動者,要不斷創新、推動創新,為創新創造條件。因此“人力資源管理的培訓者”是銀行人力資源部門的一項重要職責之一 [1]。本文站在銀行二級分行的角度,對銀行新員工崗前培訓教學問題進行分析、探討,力爭使銀行崗前培訓時間及內容安排更加合理,崗前培訓效果更加高效。
新員工崗前培訓,是新員工進入銀行的第一課,其培訓質量效果,決定了新員工是否能夠直接上崗開展工作及上崗工作質量,建設銀行從一級分行到二級分行對此非常重視,每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對新入行員工進行崗前培訓,取得了較好效果。但由于一級分行、二級分行所處位置不同,擁有的各類資源不同,崗前教育培訓的重點也應有所側重。如何能夠更好發揮各自具有的資源優勢,進一步提高培訓效果,本文嘗試從以下方面進行探討。
一、 存在的問題
(一)新員工崗前銀行業務知識缺乏
根據建行新員工招聘要求,建行每年新招聘員工,無論是營銷崗位員工還是柜面操作崗位員工,均必須是本科及以上學歷的應屆畢業生。他們的優勢在于:個人綜合素質高,學習能力強,個性鮮明、心態積極,培訓的配合度高,對新事物易于學習掌握。其不足在于:抗壓能力弱、忠誠度意識低、心態浮躁、眼高手低、獨立性差、責任心
不足等;在銀行業務方面,由于所學專業不同,對銀行業務認知方面
存在較大差異,除金融專業畢業生外,其他專業畢業人員對銀行業務的認知,大部分局限于僅僅在銀行存錢、取錢。據統計,某二級分行2012—2014年,新入行員工共計132人(研究生26人,本科生106人),其中,金融(含保險)專業20人(研究生3人,本科生17人),占新入行員工15.15%,非金融專業112人,占比84.85%,其中,非經濟類專業65人,占新入行員工49.24%(見附表1)。由此可見,非金融專業入行人員比例遠遠超過金融(含保險)專業人員比例,其中近一半人員為非經濟類專業畢業。因此,崗前培訓意義急切、實際、深遠。
(二)培訓內容科學化結構有待進一步優化
目前,每年新入行員工入崗前,一般經歷2次培訓:第1次培訓,由一級分行組織培訓1-2周,重點在建行認知與職業素養,幫助新員工初步完成角色轉換,融入建行企業文化,掌握基本的業務知識架構。第2次培訓,由二級分行組織培訓3周,包括1周集中授課,1周模擬演練和1周標桿網點觀摩三個環節。通過對柜面業務產品、業務技能和服務規范的細化講解,有針對性的強化演練與指導,以及實地觀摩、交流和體會,幫助新員工熟練了解掌握柜面常見業務流程與規范,并具備基本的風險識別與防范能力。
以上兩次培訓,培訓內容計劃涵蓋銀行業務的各個方面,全面而細致。但從具體實施及培訓效果來看,因受培訓師資、培訓場地、培訓時間等多方面限制,導致培訓看似全面,實則是面面俱到,面面蜻蜓點水,培訓系統性及深度欠缺導致培訓難以達到應有的效果。
(三)培訓場地及培訓師資力量參差不齊
在培訓具體實施過程中,除部分培訓內容由專業培訓機構培訓教師擔任講授外,其余課程均由行內各業務部門業務人員擔任講授,講授內容及講授效果,完全取決于每位授課人員個人專業素養及教學方法。因此,專業理論課程系統性、規范性難以保證,容易流于形式。這種情況在二級分行培訓中,表現的尤為突出(見附表2)。
在培訓場地方面,各二級分行由于缺乏規范的教學教室,培訓場地普遍由單位會議室充當。
二、 探討與建議
新入行員工培訓,從理論上講,應該追求“短平快”的實用性效果,即用最短的時間,使新入行員工達到崗位入職要求,能夠上崗開展工作。因此,新員工崗前培訓的重點是讓新員工快速融入企業氛圍和團隊,快速提升新員工的實際工作技能。
(一)合理調整培訓方式,揚長避短,分工協作
建立行校結合的互補性培訓機制,充分開發和利用高校的培訓資源[2]。第一次培訓,由一級分行依托自有培訓中心或委托省內大中專院校、專業培訓機構,借助其優質的師資力量、先進的培訓器材、專業的培訓場地,統一教材,統一師資,統一要求,統一組織培訓。培訓結束后,由培訓委托方一級分行組織考核驗收,驗收結果與所付培訓費用掛鉤,確保培訓質量。
第二次培訓,二級分行對經過一級分行培訓合格的新入行員工,進行業務系統上機操作培訓,通過對柜面具體業務產品、業務技能和服務規范的細化講解,進行有針對性的強化演練,使新員工熟練掌握柜面常見業務流程與規范,并具備基本的風險識別與防范能力,達到上崗要求。
(二)在課程內容安排上,全面規范系統,滿足一線工作需求
所謂規范系統,就是講培訓教材和培訓課程的安排要規范,是針對實際工作的系統安排。一級分行培訓內容為銀行金融基礎知識、銀行服務職業禮儀、銀行職業道德和職業操守、銀行法律法規與風險管理、銀行操作技能等。在培訓要求方面,銀行金融基礎知識以基本理論、基礎知識為主,幫助新員工構建完整的體系;銀行服務職業禮儀除講課外,要進行模擬演練;銀行職業道德和職業操守、銀行法律法規與風險管理兩部分內容要實際、具體,結合相關案例進行教學;銀行操作技能主要指人民幣/外幣/身份證鑒偽、多指/單指點鈔、信息/小鍵盤錄入、翻打傳票等基本操作技能,要求通過強化培訓能夠達到基本職業要求。培訓時間4周。
二級分行培訓內容為業務系統上機操作,以接近工作氛圍的培訓內容為主,突出實戰性。培訓時間1周。
(三)在教學形式上,強調教與學的互動性
充分利用各類現代化教學手段,通過情景課堂、案例研討、模擬演練、設計性糾錯等方式,進行理論講解、經驗交流、實踐操作,在較短時間內,搭建新員工銀行基礎知識結構,打造新員工職業技能,提高新員工動手能力,提升新員工溝通能力,幫助新員工融入企業文化和員工團隊。
三、 優勢
1、時間安排合理,新員工能夠從容坐下來系統學習消化;2、知識體系全面,能夠盡快為這些跨專業未受過銀行專業教育新員工補課;3、能夠充分利用專業培訓機構師資力量強,教學手段豐富多樣優勢;4、學習氛圍濃厚,學習方式適應,培訓效果較為明顯。能夠較好避免二級分行因師資力量薄弱、培訓場地不足、培訓器材落后而帶來的一系列問題,達到事半功倍的培訓效果。
結論:培訓指各組織為適應業務及培育人才需要,用補習、進修、考察等方式,進行有計劃的培養和訓練,使其適應新的要求不斷更新知識,擁有旺盛的工作能力,更能勝任現職工作,及將來能擔任更重要職務,適應新技術革命必將帶來的知識結構、技術結構、管理結構和干部結構等方面的深刻變化。即創造一個環境,使員工能夠在這一環境中獲得或學習特定的與工作要求密切相關的知識、技能、能力和態度。
現代培訓指的是員工通過學習,使其在知識、技能、態度上不斷提高,最大限度地便員工的職能與現任或預期的職務相匹配,進而提高員工現在和將來的工作績效[3]。新員工崗前培訓,應側重于給新員工傳授其完成本職工作所必需的基本知識及基本技能,只有合理分配培訓時間,有效、高效利用各類專業培訓機構資源,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快速培訓出具備崗位基本能力,達到崗位履崗基本要求的新員工。
參考文獻:
[1]《轉型之道—銀行人力資源管理變革的工具和方法》6頁
[2]《轉型之道—銀行人力資源管理變革的工具和方法》276頁
[3]王德海. 現代培訓的理論與方法[M]// 中國農業出版社, 1997.
作者簡介:王明俊,男, 1962年8月出生,大學本科,人力資源部副總經理,經濟師,工作單位:建設銀行襄陽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