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昕宇
摘 要:隨著經濟全球化,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戰略聯盟越來越成為企業創新,取得持續競爭優勢的重要途徑,而聯盟的不穩定性也成為管理者亟待解決的問題。作者嘗試從聯盟整體的視角來研究聯盟的不穩定性,首先以戰略聯盟整體為切入點界定聯盟的不穩定性;其次,深入地從分析了聯盟整體視角下,導致聯盟不穩定性的原因;最后,根據企業聯盟不穩定性的原因,提出一些緩解企業戰略聯盟不穩定性,增強戰略聯盟穩定性的對策。希望通過本篇文章的研究視角,能夠引發企業在建立戰略聯盟時,對聯盟不穩定性的一些思考。
關鍵詞:戰略聯盟;整體視角;戰略聯盟;不穩定性
隨著德國工業4.0開始實施,目前,我國也正在有計劃、有步驟實施“中國制造2025”戰略方案,目標是實現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的飛躍。對此我國政府提出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政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制造業創新體系,提高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化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的深度,這就要求制造業企業要與擁有先進信息技術的企業以及研究院和一些高等院校進行合作。戰略聯盟越來越成為普遍的合作形式,聯盟成員通過共享資源、分擔風險、降低成本,以及減短產品或者新技術的研發周期的優勢,實現聯盟目標。雖然戰略聯盟有可能為所有合作伙伴創造一個雙贏的機會,但由于聯盟的不穩定性導致其失敗率卻一直居高不下。許多實證研究表明,在將聯盟的不穩定性定義為聯盟的清算、成員間合并以及聯盟重組的情況下,戰略聯盟的不穩定性比率高達30%-50%。因而,管理者在樂觀地看到由于戰略聯盟的成功帶來收益的同時,有必要冷靜地思考戰略聯盟存在的不穩定性原因,并采取合適的措施及策略加以緩解。
一、 戰略聯盟不穩定性的界定
國內外眾多學者從資源基礎論、交易費用論、博弈論、社會困境理論等對戰略聯盟的不穩定性進行不同闡述,但并沒有給出一個一致詳細清晰的界定。首先文章認為的企業戰略可表示為:企業戰略=未來目標+實現途徑。其次,本文嘗試從聯盟整體視角來界定聯盟的不穩定性。自雙方達成聯盟意愿,簽訂戰略聯盟的長期合作協議時起,到聯盟伙伴的聯盟目標達成或者基本達成之前,由于聯盟伙伴之間關系不協調的原因,導致聯盟整體不能適應外界環境,引起以任何形式終止或者解體的可能,均稱戰略聯盟不穩定性。從聯盟整體的視角對聯盟不穩定進行界定,對分析聯盟不穩定性具有很重要的意義。首先,以這個角度研究戰略聯盟的不穩定性,能夠更好的把握引起戰略聯盟不穩定性的本質原因,即是,聯盟伙伴間關系不協調,不能有效適應外界的競爭環境,導致聯盟的不穩定性;其次,以這個角度分析戰略聯盟的不穩定性能夠促使聯盟伙伴間進行信息等資源共享,提高相互間的信任,在實踐職能策略過程中實現協同效應,提高聯盟的動態穩定性。
二、 企業戰略聯盟不穩定性的原因分析
(一)企業聯盟伙伴不匹配
企業聯盟伙伴不匹配,不但不利于聯盟目標的實現,還可能給聯盟雙方帶來不必要的損失。企業聯盟伙伴不匹配導致聯盟的不穩定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1)資源不匹配性。聯盟伙伴間資源的互補性對于戰略聯盟的形成起到決定性的作用。當聯盟企業不能提供對方所期望的資源和能力時,會降低聯盟企業間的相互依賴性,隨著外界競爭環境的變化,會引起戰略聯盟的不穩定性。(2)目標市場的過高的重合度。選擇聯盟伙伴時,考慮聯盟雙方市場的相似性,有利于減輕聯盟伙伴間的競爭,有利于減輕聯盟的不穩定性。如果兩個企業的市場相似性很低,那么兩個企業進行競爭的動力就不大,有利于聯盟伙伴在戰略伙伴上達成一致。(3) 聯盟伙伴間企業文化差異過大。聯盟伙伴間文化差異過大,會使雙方在企業經營風格,企業價值理念等方面相互排斥,不利于聯盟關系的協調發展,最終導致聯盟的不穩定性。
(二)聯盟建立的形式選擇不當
企業戰略聯盟是建立在契約基礎上介于企業與市場之間的一種混合組織形式,具有靈活機動的特點,但同時具有邊界模糊性和關系松散的特點,這說明了聯盟本身具有潛在的不穩定性。而不能建立合適的聯盟形式,會誤導聯盟伙伴對伙伴間關系的準確界定,進而,不能有效對聯盟成員后續行為的基本行為的引導與規范,不利于以后伙伴間的協調溝通,最終會影響聯盟目標的實現,引起聯盟的不穩定性。
(三)聯盟企業的機會主義行為
由于聯盟合約的不完全性,聯盟管理機制的缺陷以及聯盟雙方利益驅動機制的差異性以及聯盟伙伴間缺乏信任,當聯盟一方采取機會主義行為帶來的收益大于成本時,就會為聯盟伙伴采取機會主義行為提供動機與可能。采取機會主義行為的一方往往為獲得短期利益而采取欺詐的手段,在損害聯盟伙伴的利益基礎上,追求企業自身的利益,這種行為的結果或者是聯盟間合作成本的上升,或者是對方對自己失去信任,這些結果均不利于聯盟間進行資源有效整合,知識的轉移,影響聯盟目標的實現,就會導致聯盟的不穩定性。
(四)聯盟戰略實踐不能保持動態性相容性,導致聯盟缺乏適應性
聯盟戰略實踐不能保持動態性相容性,主要指實現目標的途徑不相容性。由于戰略包括目標和途徑兩部分,對于以合作為主的聯盟,聯盟戰略不能保持動態相容性,具體表現在職能策略不相容性,會造成資源浪費,聯盟績效低下,最終導致聯盟的失敗;以競爭為主的聯盟,聯盟戰略不能保持動態相容性,具體表現在目標市場的重合度過高,造成相互爭奪市場,最終造成聯盟的不穩定性。
三、 緩解企業戰略聯盟不穩定性的對策研究
(一)慎重選擇聯盟伙伴
略聯盟成功的第一步是選擇一個適合的聯盟伙伴。以往研究表明,取得更多合作的基礎是企業戰對合作伙伴進行合理選擇。Werner H.Hoffmann and Roman Schlosser對164家奧地利中小企業的研究也從實證角度表明好的伙伴選擇對于聯盟的成功至關重要。因此管理者理性地認識和評估潛在合作伙伴是完全必要的。管理者可利用SWOT分析法分析評價可供選擇的企業在價值鏈上的優劣勢,從中找到符合自己要求的企業。在評估潛在合作伙伴時,應考慮以下幾種因素:資源的互補性;戰略的相容性;利益的雙贏性;企業文化的契合性;潛在伙伴的綜合實力等。從風險管理看,選擇合適的合作伙伴就是要降低發現合作伙伴間適應性的風險,這需要合理判斷聯盟伙伴的價值創造能力和聯盟意愿。
(二)選擇合適的聯盟類型
聯盟雙方組建聯盟的動機以及各自目標的不同決定了所建聯盟的類型,從聯盟雙方的合作與競爭關系角度入手可將戰略聯盟分為以下三種類型:一、聯盟雙方以合作為主,競爭很少。這種類型的聯盟或者是按產品上下游關系而結成的聯盟或者是為提高產品和服務的價值以及為實現知識和經驗的共享和擴大產品的市場份額而結成聯盟。例如,2015年4月中旬,上汽通用與阿里巴巴簽署戰略協議,將在汽車大數據營銷、汽車金融、原廠售后O2O業務和二手車置換等四大領域展開全方位創新合作,以跨界融合實現優勢疊加,為消費者線上選車、買車、用車、養車、換車的完整生命周期帶來全新體驗。雖然兩個企業的服務對象重合度高,但是兩個企業的業務不同,幾乎不存在橫向競爭關系,因而協同效應顯著。這種聯盟的穩定性強,持續時間相對較長。在第二類聯盟中競爭是主要的,合作程度很低。這類聯盟大多是由不相關或不同產業的企業為開發一項新技術而建立的,隨著技術研發成功,其競爭性日益加強,導致了聯盟的不穩定。第三類聯盟中,聯盟雙方的競爭性很強,幾乎沒有合作。這類聯盟主要是同行業內企業之間的橫向聯盟。在產品和服務的增值過程中,聯盟成員各方面重視在相互學習的基礎上保護各自的核心能力,導致了沖突的增加,相比于以上兩類,這類聯盟的穩定性最差。
(三)筑建聯盟伙伴間的信任關系
信任關系有利于聯盟成員間的合作,促進聯盟成員間資源,信息共享和知識交流,減少機會主義行為的發生,提高聯盟的穩定性。由此可見聯盟成員間的信任對于減少聯盟成員間機會主義行為,改善聯盟績效都具有重要作用。受Zuker提出的相互信任產生機制的三種形式的啟發,文章提出了在實踐中,聯盟伙伴間建立信任的途徑:(1)由從無到有的合作過程建立的信任。過程型信任,強調過去的行為對現時及將來的行為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因此,長期持續、可靠的相互關系往往會進一步強化相互間的信任和依賴。聯盟間的相互信任可以隨著聯盟本身的創建、成長和成熟而發芽、開花,結果。(2)由企業的文化,經營特色等自身的特質相吸引建立的信任。特質型信任建立的原因是,聯盟伙伴認為,戰略聯盟合作各方的社會背景和公司文化越接近,他們的思維和行為模式的一致性也越高,從而從成具有明顯特征的,能夠涵蓋各方共享利益和策略并被各方接受的聯盟文化的可能性就越大。這種公共文化能減少成員企業間的矛盾和沖突,減少機會主義行為的發生,有利于聯盟的穩定性。(3)聯盟伙伴間建立規范性機制,強化信任的基礎。規范型信任強調在聯盟內建立一套阻止相互欺騙和防止機會主義行為的規范,一方面可以提高欺騙的成本,另一方面增加合作的收益,如可以通過聯盟成員 企業間不可撤回性投資來套牢對方,還可以通過保護性合同,或合法的契約來阻止機會主義行為的產生。
(四)建立合理的聯盟創造利益的分配方式。
利益的分配直接關系到聯盟的穩定性。聯盟關系的建立與維持,實際上是聯盟伙伴針對合作對收益或競爭優勢帶來的影響進行博弈的結論,就是最終要實現雙贏。所以,為了戰略聯盟的成立并使其向聯盟戰略實現的目標穩定發展,聯盟建立時,要明確利潤的分配機制,來影響聯盟成員的后續行為,其中要滿足兩條約束條件:(1)參與約束:建立聯盟所獲利益大于不參與聯盟建立所收獲的利益;(2)激勵約束:聯盟伙伴所獲的利益,依據聯盟伙伴做出的績效以及承擔的風險,隨著聯盟業績的提高而提高。在具體實踐中,訂立利潤分配合同時,S(聯盟伙伴所得收益)的設計可以采取一下三種方法:(1)S=成本+固定收益;(2)S=成本+激勵收益;(3)S=固定價格+激勵收益。 第一種合同形式適合于聯盟初期,此階段道德風險發生的概率低,而技術和費用的不確定性很高,資金、技術和市場風險非常大,利用固定收益來減少風險;第二種合同形式適用于聯盟中期,此階段技術不確定性明顯減少,但費用的不確定性仍很高,因此風險仍較大;第三種合同形式適用于聯盟后期,此階段技術問題基本明確,費用也可以較準確的估算,風險較小。
(五)提高聯盟戰略實踐的動態適應性
提高聯盟戰略實踐的動態適應性,指的是減少實現聯盟目標的途徑的沖突,提高協同性,提高聯盟整體的效益,促進聯盟目標的實現為實現聯盟戰略的動態適應性,文章提出以下建議:
1、加強信息共享,提高行動的協同性。
聯盟伙伴要根據外界競爭環境的變化,不斷進行信息交流,這樣有利于把握市場變化趨勢,進行資源共享,促進創新;有利于協調戰略伙伴間的職能策略的協同,減少由于過分競爭帶來的損失,同時,加強聯盟伙伴間的信息共享,有利于相互利用對方資源,彌補企業關鍵資源的缺失,實現雙贏。信息共享從內容方面進行劃分,可分為,工作中面臨的瓶頸、知識技術、職能策略等方面。實現信息共享的渠道可分為:正式渠道的信息共享和非正式渠道的信息共享,其中,正式渠道的信息共享具體表現在通過以正式的紙質文件、共有的以Internet為基礎的網絡系統、正式會議等形式進行信息共享;非正式渠道的信息共享,包括通過聯盟伙伴的不同層次員工間進行交流學習,娛樂活動等非正式渠道進行的信息共享。
2、提高自身的社會資本,增強相互依賴性。
一般認為社會資本是處于社會主體關系中的一種資源或獲取資源的能力。 它是一種隱性知識或企業隱性知識的組成部分,體現聯盟企業的人力資本中,是企業和合作伙伴之間長期交往形成的。社會資本的積累可以促進信息的交流、共享,使伙伴都能及時動態地評估相互依賴性的程度及其對等性,這增加了互依程度的透明度,有助于減少合作各方的猜疑和擔心,有助于進一步增加相互信任,這反過來又促進了社會資本的積累,從而進入一個良性循環,甚至可以使處于優勢較大的一方為了大家長遠的共同利益而主動幫助實現互依平衡。所以,聯盟伙伴提高自身的社會資本,有助于提高聯盟的動態穩定性,有利于聯盟目標的實現。
四、 結論
以聯盟整體視角分析聯盟的不穩定性,重在強調聯盟成員自身,聯盟成員間關系以及聯盟戰略動態適應性的調整方面。本文分析的引起聯盟不穩定性的各原因之間的關系具有復雜性、動態性,并非相互獨立的。例如,選擇合適的聯盟伙伴與聯盟企業間的相互信任是互為因果關系,聯盟成員間的相互信任以及聯盟利益的合理分配原則為聯盟的態適應性奠定基礎。然而當聯盟伙伴間不能建立信任,面臨有關利益抉擇時,就會出現機會主義行為。因此,從聯盟的整體視角分析研究聯盟的不穩定性,有利于準確把握引起聯盟不穩定性的本質原因,有利于在實踐中,凝聚聯盟成員間的力量,使聯盟成員主動統籌協調各因素,應對外界環境的變化,注重聯盟穩定發展,實現聯盟戰略。
參考文獻:
[1] 蔡繼榮,胡培. 國外戰略聯盟穩定性研究評析 [J]. 外國經濟與管理,2006,(6)
[2 蘇曉華,季曉敏. 戰略聯盟穩定性影響因素研究 [J]. 華東經濟管理,2008,(4)
[3] 李健,金占明. 戰略聯盟伙伴選擇、競合關系與聯盟績效研究 [J]. 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5,(5)
[4] 潘旭明. 戰略聯盟的信任機制:基于社會網絡的視角 [J]. 財經科學 2006,(3)
[5] 路奇岸. 戰略聯盟中機會主義行為的成因及治理對策 [J]. 現代管理與科學 2005,(3)
[6] 梁家強,綦振法. 戰略聯盟不穩定性研究綜述 [J]. 商業研究 2008,(9)
[7] 鐘擁軍,孫東川. 戰略聯盟中決策的有限理性與信任 [J]. 科技管理研究 2006(4)
[8] 陳一君,毛亮. 戰略聯盟中的相互信任機制研究 [J]. 四川理工學院學報2006 (2)
[9] 孫相文. 企業戰略聯盟風險分析與防范策略研究 [J].改革與戰略 2009 (2)
[10] 徐禮伯,施建軍. 聯盟動態穩定:基于互依平衡的理論研究 [J]. 中國工業經濟 2010 (3)
[11] Inkpen, A.C.,P.W. Beamish knowledge, bargaining power, and the instability of international joint venture. Academic Management Review. 1997(15):177-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