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慶武 蘭玉菲 李秀梅 唐麗娜


摘要:對13個靈芝雜交菌株進行栽培試驗,綜合比較菌株菌絲生長速度、生物學效率、子實體形態特征、多糖和三萜含量等指標。結果表明,菌株4947、4930、4895適用于藥用菌栽培;菌株4911菌蓋最大(12.47 cm),菌蓋較厚,子實體色澤好,可用于制作盆景。
關鍵詞:靈芝;雜交菌株;生物學效率;子實體形態特征;多糖和三萜含量
中圖分類號:S567.3+10.37 文獻標識號:A 文章編號:1001—4942(2016)03—0070—03
靈芝(Ganoderma lingzhi)是我國中藥和傳統食療寶庫中的珍品,具有廣泛的藥理活性,具有抗腫瘤、降低血糖和血壓、消炎、利尿、益胃、提高機體免疫力等多種功效,市場反應較好。隨著靈芝新藥用功效的不斷發現及其保健作用的突出,靈芝的需求量大幅增加。但隨著靈芝產業的不斷發展,其在生產相關研究方面的問題也層出不窮,例如:目前的主栽品種經過不斷栽培使用容易發生退化,進而出現嚴重的減產、品質下降現象;人們越來越期望主栽品種能同時集多個優勢性狀之和,最大化地利用現有資源;另外,種問和品種問的不同、培育環境和條件的改變可能引起藥用成分在產量表達上的差異。為了解決制約靈芝產業發展的育種瓶頸問題,筆者通過原生質體單核雜交育種技術,成功獲得13個雜交新菌株,并對獲得的雜交菌株進行栽培綜合評價,以期篩選出具有明顯雜交優勢的新品種,豐富靈芝栽培種質資源,提升靈芝栽培品質。
1材料與方法
1.1供試菌株
泰安市農業科學研究院選育的13個原生質體單核雜交新菌株,對照為自主選育的國家認定品種泰山赤靈芝1號。
1.2培養基配方
棉籽殼38%、木屑30%、玉米芯20%、麥麩10%、石灰1%、石膏1%,含水量60%~65%,pH值6.0。
1.3原料處理
原料要求無霉變、潔凈。玉米芯暴曬后粉碎至大小0.5~1.0 cm。按照配方稱取原料。玉米芯較硬,提前2 d預濕,使其吸水軟化,預濕時加入石灰和石膏,玉米芯加水量為2.0 kg/kg干料。
1.4栽培方法
熟料栽培,采用規格為18 cm×39 cm×0.004 cm的聚丙烯栽培袋。機械裝袋,每袋裝干料0.571kg,保證每栽培袋裝料量一致;常壓蒸汽滅菌,100℃下保持12 h,再悶12 h;無菌條件下各品種、各栽培袋接種量一致。菇棚內自然溫度出芝,發菌管理和出芝管理參照“靈芝定向出芝栽培技術規程”地方標準(DB3709/T 118-2014)和文獻[7、8]。出菇期只給水,不使用任何農藥和添加劑。
1.5試驗設計
根據單因素隨機區組試驗原則,每個菌株設3個重復,每個重復50袋。試驗安排在同一菇棚內,不同菌株隨機排列,設保護行。同一重復內的同一管理措施必須在同一天內完成,各重復的栽培管理條件與方法等均應相同。
1.6有效成分的測定
參照文獻[9],采用苯酚一硫酸法測定靈芝子實體多糖和三萜含量。
1.7評價項目
全程跟蹤調查記錄每個菌株每個重復的菌絲生長、出菇、產量等情況,檢測子實體有效成分含量,進行統計分析,綜合評價。
2結果與分析
2.1不同靈芝菌株菌絲生長比較
菌絲日長速、長勢、污染率等統計分析結果(表1)表明,不同靈芝菌株間菌絲日生長速度有顯著差異。菌株4909菌絲日生長速度最快,達0.85 cm,顯著高于菌株4947、4872、4911、4918、4914和CK,但六者間差異不顯著;除菌株4918和4907菌絲長勢較好外,其他菌株菌絲均濃密、健壯,長勢好;菌株4936污染率最低,僅為0.04%,表明其抗雜性強,其他菌株抗雜性均較強,但污染率也可能與接種時的人為因素有關。
2.2不同靈芝菌株生物學效率比較
菌株干芝生物學效率統計分析結果(表2)表明,不同靈芝菌株間生物學效率有顯著差異。菌株4914生物學效率最高,達10.34%,其次是菌株4947、CK、4930和4918,五者問差異不顯著;其它菌株均低于CK,且差異顯著。菌株4893、4907、4918、4947出芝污染率為0,菌株4911、4914次之,表明其抗雜性強,其他菌株出芝污染率與CK相當或略高。
2.3不同靈芝菌株子實體形態特征及多糖、三萜含量比較
菌株子實體形態特征統計分析及多糖、三萜含量檢測結果(表3)表明,菌株子實體在菌蓋大小、厚度,菌柄長度、直徑,色澤,多糖、三萜含量等方面有顯著差異。菌株4911菌蓋最大,為12.47cm,菌株4909次之,二者差異不顯著,但顯著高于CK;除菌株4872和4921外,其他菌株菌蓋大小均與CK差異不顯著。菌株4909菌蓋最厚,為1.95 cm,菌株4911次之,二者差異不顯著,但顯著高于CK;除菌株4921外,其他菌株菌蓋厚度均與CK差異不顯著。菌株4872菌柄最長,為4.74em,菌株4921、4894、CK次之,四者差異不顯著,其他菌株菌柄長度均與CK差異顯著。菌株4911菌柄直徑最大,為2.82 cm,菌株4918、CK、4909、4893、49 14、4895、4930、4907、4894次之,十者差異不顯著,其他菌株菌柄直徑均與CK差異顯著。菌株菌蓋背面黃褐至紅褐色,腹面淺黃至深黃色,均與CK差異不顯著。菌株4894多糖含量最高,為1.74%,明顯高于CK;菌株4914多糖含量略低于CK,其他菌株多糖含量均高于CK。菌株4895三萜含量最高,為1.16%,菌株4909、4921次之,三者明顯高于CK;菌株4894三萜含量明顯低于CK,其他菌株三萜含量與CK相當或略低。
3結論與討論
本試驗表明,菌株4947干芝生物學效率高(10.18%),子實體多糖含量較高(1.42%),三萜含量(0.93%)略高于CK,可用于藥用菌栽培;菌株4930干芝生物學效率(9.48%)與CK相當,子實體多糖含量較高(1.28%),三萜含量(0.97%)略高于CK,也可用于藥用菌栽培;菌株4895干芝生物學效率(8.77%)略低于CK,但子實體多糖(1.23%)和三萜(1.16%)含量明顯高于CK,綜合子實體多糖和三萜含量均高于CK,也可用于藥用菌栽培;菌株4911菌蓋最大(12.47 cm),菌蓋較厚(1.69 cm),背面黃褐色,腹面黃色,可用于制作盆景。其他菌株可作為種質資源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