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歆新 陳慧嫻
摘 要:探究基于智能手機的積極回憶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涉及不同的回憶方式、回憶內容以及性別個體差異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效果。使用微信端,召集265名被試者,將被試者隨機分為四組,通過智能手機每組按照不同的回憶方式,每天完成指定的回憶任務。實驗維持一周,在實驗前后,被試者都要填寫一份主觀幸福感量表。回憶快樂的事情確實能增強人的主觀幸福感。通過智能手機,回憶有認知的圖像和視頻,能得到更多的主觀幸福感。其中情感加工過的內容,引起的回憶給人帶來的幸福感最為強烈。性別差異上,女性在回憶過程中,所獲得的幸福感更強,在情感上更為敏感和細膩。基于智能手機的積極回憶,可以增強人的主觀幸福感。
關鍵詞:移動端;積極回憶;回憶方式;主觀幸福感
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 Well -being , SWB)是“專指評價者根據自定的標準對其生活質量的整體性評估”[1],“是衡量個人生活質量的重要綜合性心理指標”。近年來人們對主觀幸福感的研究不再局限于簡單描述, 而是采取了更多的實證研究。目前的研究更多是注重影響幸福感的因素,杜軍(2007)針對主觀幸福感的外部影響因素進行研究,主要從文化、社會支持、人口統計量、經濟、生活事件等方面入手[2]。而Heady和Wearing認為, 事件與環境等外在因素對幸福感都有影響, 但從長期看, 人格發揮著更大的作用,自尊心、控制源傾向、自我概念等都影響幸福感[3]。研究一般認為,高自尊、內控傾向、自我較和諧、內部沖突較少的人,其幸福感較高[4]。但是目前并沒有過多的研究去探索提升個人主觀幸福感的方法和途徑,除了分析內因外因,探究如何獲取幸福感的方法和過程也是值得我們去探討和研究的。
現代人生活節奏加快,回憶過去懷舊經典已成為人們的一種情結與習慣。關于回憶的積極功能研究發現,人們通過對過去的生動回憶,感受到強的社會連接,獲得和增強歸屬感,減少孤獨感,從而增強幸福感。在消極情緒和人際關系受到威脅(如強的孤獨感)和自我統一感危機時更易回憶過往,具有修復作用[5]。。Wildschut等通過回憶調查發現,79%被試反映至少每周回憶一次,17%的人一月回憶一兩次,4%的人幾個月回憶一次或一年一兩次。回憶并不是什么深奧的現象,如同每日生活的一劑維生素一樣普通[6]。回憶是正性情感的儲藏室,它能維持和提高自我積極性,并提高歸屬感,能使人具有存在的意義并適應生活。那么在這個智能手機普及率極高的現代社會,以智能手機這個移動端作為平臺,正向引導回憶積極事件,是否能增強主觀幸福感呢?不同的方式、內容所起到的效果是否有差異?驗證這些猜想,可以為后期手機端APP的開發提供一個新的思路和方向,尋求一個合理有效的情緒調節方法,更好的管理情緒,提升幸福感。
一、 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是通過隨機采樣,平均每天使用手機超過2小時的年輕群體,最終獲得總人數為265人,其中以大學生居多,占71.7%,研究生占6.8%,上班族自由職業等其他占21.5%。其中男性占45.8%,女性占54.2%,年齡基本在18—29歲之間,群體比較年輕,4.9%的人年齡在30歲以上,被試者的平均年齡為25.2歲。
(二)研究方法
1、被試者召集
本次實驗通過微信召集的方式在線上開展,建立實驗專用微信號,添加265名被試者的微信,以便隨時可以聯系。
2、實驗的過程
(1)實驗前
告知每位被試者本次實驗的目的和具體操作過程,務必要積極配合完成整個實驗過程,如有特殊情況請提前告訴實驗操作人員。同時要對參與實驗前一周的情緒狀態做一個主觀幸福感評估。
(2)實驗中
實驗都在每晚10:30到11:00之間進行,締元信在《90后移動互聯網用戶應用現狀》這份報告當中指出,22~24點是90后手機上網的最高峰,而上網瀏覽的內容,又以微信的使用頻率最高。所以選在這個時間段,盡可能保證被試者及時看到實驗通知,并第一時間回復。實驗大概持續5—10分鐘,維持一周。隨機狀態下,將這265名被試者分為4組,第一組為實驗對照組(n=41):只是回憶每天發生的生活日常,并通過手機記錄早上到晚上都做了些什么;第二組(n=33):回想每天發生的事情里面,最令自己開心愉快的事情,并通過手機詳細的描述記錄并發表感想感悟;第三組(n=47):通過手機翻看本地儲存(自己的相冊、視頻、音樂等),回憶最近或者之前自己拍攝(下載收藏)的照片(視頻、音樂),選取其中一個仔細回憶并記錄;第四組(n=60),通過手機翻看自己的社交軟件(微信、微博、ins等),回憶最近或者之前自己發表過的狀態,選取其中一個回憶當時的情景并記錄。
(3)實驗后
針對實驗這一周,每位被試者再次對自己的情緒狀態做一個主觀幸福感評估,此外,被試者也可發表自己的實驗體會和感悟,甚至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見等等。
(三)測量工具
主觀幸福感評估采用積極情感消極情感量表,是邱林等人對Watson等(1988)編制的量表(PANAS)進行修訂。經過修訂后的量表包括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體驗描述詞各9個,量表的信度達到0.85以上,具有良好的區分度和效度[7]。
(四)數據處理
本研究主要借助SPSS19.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分析。
(五)實驗假設
假設1:回憶開心愉快的事情相較于回憶生活日常,可以獲得更多的幸福感;
假設2:通過翻看本地儲存的圖片、視頻進行回憶,比隨機回憶開心的事情產生更多的幸福感;
假設3:通過翻看情感加工過的圖文、視頻進行回憶,比沒有情感加工過的產生更多的幸福感;
假設4:性別區分上,女性在回憶過程中所獲得的幸福感增量要大于男性。
二、 結果與分析
參與一周回憶實驗的總人數為265名,其中每天持續記錄并及時回復回憶狀態的人有198名。實驗前,給自己上一周的主觀幸福感評估的有226名;實驗結束之后,給自己在這實驗周內主觀幸福感評估的有192名。綜合所有情況,完整參與整個過程的,視為有效的被試者一共有181名,后期的數據也將對這181名被試者的情況進行分析和總結。實驗前,所有被試者的主觀幸福感M=2.026,sd=0.863;實驗后的主觀幸福感m=2.531,sd=0.871。而各組主觀幸福感的m值情況如表1:
(一)回憶開心愉快的事情相較于回憶生活日常,可以獲得更多的幸福感正
為了驗證假設一,我們將實驗后評價上一周的主觀幸福感作為因變量,不同的實驗條件作為組別之間的自變量,時間(實驗前VS實驗后)作為組別內的自變量,建立一個方差分析(ANOVA)的混合模型。統計分析的結果顯示,實驗前后(時間)幸福感的提升差異顯著(f=2.6241,p<0.03),不同實驗條件之間(第一組和其他組)的幸福感提升差異顯著(f=1.918,p<0.05)。
之后我們來分析不同組別之間主觀幸福感的變化關系,圖1顯示了在過去一周,實驗前后,四個組別主觀幸福感的變化情況。并且針對每個組別,將實驗前后的主觀幸福感進行t檢驗。實驗組二,t(33)=2.84,p<0.05;實驗組三,t(47)=3.649,p<0.007;實驗組四,t(60)=5.941,p<0.001;而實驗組一,t(41)=2.065,p<0.29,并沒有達到顯著水平。這就說明,回憶生活日常并沒有明顯的幸福感變化波動,而回憶愉快開心的事情,明顯獲得了更多幸福感。
(二)通過翻看本地儲存的圖片、視頻進行回憶,比隨機回憶開心的事情產生更多的幸福感
為了驗證假設二,我們僅僅使用后三組的實驗數據,將三、四組的主觀幸福感提升平均數與組二的進行兩兩t檢驗,實驗前后,不同組別之間的主觀幸福感差值比較(見圖2)。統計分析的結果顯示,t(2,3)=4.871,p<0.001;t(2,4)=5.724,p<0.001,均達到顯著水平。說明通過有認知的圖像視頻等內容進行的回憶,所得到的幸福感增值更多。
(三)通過翻看情感加工過的圖文、視頻進行回憶,比沒有情感加工過的產生更多的幸福感
驗證假設三,只需要對比后兩組的實驗數據(實驗組三、四),進行t檢驗。在不考慮實驗前后的基礎上,比較兩組的幸福感指數,t=4.923,p<0.001;考慮實驗前后幸福感增值的基礎上,比較兩組,t=5.635,p<0.001,均達到顯著水平。說明通過情緒加工整理過的內容,更容易引起回憶,更好的喚起情緒得到共鳴,并能很好的沉浸其中,獲得更多的幸福感。
(四)性別區分上,女性在回憶過程中所獲得的幸福感增量要大于男性
驗證假設四,描述性的統計數據顯示如表2:
通過t檢驗,可以得到t=4.881,p<0.006,達到顯著水平,不同性別之間的幸福感提升差異顯著。也就是說明,女性在回憶的過程中能得到更多的幸福感,更加投入于回憶當中,情緒更為細膩和敏感,從中得到更多的感觸和正能量。
三、 討論
本研究驗證了基于手機這個普及率極高的移動端,通過正向引導產生的積極回憶,確實可以增強人的主觀幸福感。加深并拓寬了開心愉快的回憶途徑和方式,對人的情緒體驗的積極正面作用。同時也延伸了Havighurst等人(1972)早前研究回憶對于中老年人的作用 [8],一樣也存在于年輕的群體當中。回憶不僅僅是老一輩人的特權,如今的年輕人也普遍存在懷舊和回憶過去美好的情節當中。
通過維持一周的回憶實驗,我們也驗證了四個假設。很多學者研究過人體大腦思緒,具有片段式、跳躍式的特點。要在茫茫記憶中搜尋記憶深刻并且開心愉快的事情并不容易。而且有研究指出,消極情緒更加具有優先選擇性和連鎖反應的特性[9]。所以在實驗中,我們發現,通過特定認知圖像視頻等材料,來正向引導回憶,所產生的效果更為有效和明顯,被試者可以從中得到更多的正能量和幸福感。我們都知道情緒是難以捉摸的,飄忽不定的,綿綿陰雨天可能就帶給你絲絲憂煩情緒,而萬里晴空夾雜著鳥語花香就能讓你心情舒暢無比。我們的大腦不能仔細記錄著每一刻的情緒體驗,印象深刻影響久遠的情緒回憶,往往是經過自我認知加工的[10]。通過情緒加工過的認知圖像視頻內容,正向引導人們產生回憶,固然會有更好的喚醒度和沉浸度,讓被試者充分享受回憶的過程,從中得到更多的幸福感和積極情緒。
此外,實驗發現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女性在回憶過程中獲得了更多的幸福感。這也契合了已有的多項研究結果,女性在情緒加工情緒識別等方面都具有顯著優勢,同時具有更好的情緒記憶能力[11]。相比于男性,女性在情感方面更為感性和敏銳,回憶的過程往往讓她們更加適應去投入其中,聯想到更多內容,更好的享受整個回憶的過程,得到并汲取更豐富的情感體驗[12]。相對來說,男性在這方面則更為理性,情緒、幸福感的波動并沒有女性強烈。
本實驗創造性地利用微信完成了整個實驗過程,既打破時空約束,又讓被試將實驗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完美貼合了使用情景。盡管也增加了實驗不可控因素,比如回復信息的延誤性,回憶過程時間的不一致性,被試者的投入程度等等,但在移動互聯網日益普及的今天,該實驗方法具有相當的參考價值。
四、 小結
本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結果:
(一)回憶快樂的事情確實能增強人的主觀幸福感。
(二)通過智能手機,回憶有認知的圖像和視頻,能得到更多的主觀幸福感。
(三)其中情感加工過的內容,引起的回憶給人帶來的幸福感最為強烈。
(四)性別差異上,女性在回憶過程中,所獲得的幸福感更強,在情感上更為敏感和細膩。
基于上述研究結果,我們認為以智能手機為載體進行積極回憶,可以有效增強人的主觀幸福感。這可以為相關手機應用的深度開發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吳明霞.30年來西方關于主觀幸福感的理論發展[J].心理學動態.2000(4):23-28
[2]杜軍.主觀幸福感的外部影響因素[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07
[3]Headey ,B. & Wearing,A. Personality,Life Events,and Subjective Well-being:Towarda Dynamic Equilibrium Model[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0;57:731 -739.
[4]Diener,E.&Eunkook,M.S.&Richard,E.,etal. Subjective Well-being:Three Decades of Progress[J]. Psychology Bulletin,1999,2:276 -294.
[5]許小閣.懷舊感與主觀幸福感關系的實證研究[D].暨南大學.2013.1-2
[6]Barrett,F. S.&Grimm,K. J.&Robins,R. W&Wildschut,T.&Sedikides,C.& Janata,P. . Music-evoked nostalgia:Affect,memory,and personality[J]. Emotion,2010,10:390–403.
[7]邱林,鄭雪,王雁飛.積極情感消極情感量表(PANNS)的修訂[J].應用心理學.2008
[8]Havighurst,R.J.&R.Glasser,An exploratory study of reminiscence.Journal of Gerontology[J].1972,27:245–253.
[9]黃宇霞,羅躍嘉.負性情緒刺激是否總是優先得到加工:ERP研究[J].心理學報,2009
[10]錢國英,楊治良(2010).情緒記憶的遺忘特點[J].心理科學,2010,33(3):537-539.
[11]Bem,S.L.. Gender schema theory:A cognitive account of sex typing.Psychological Review[J].1981,88:354–364.
[12]Maccoby,E.E. & C.N. Jacklin: The Psychology of Sex Differences[J].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Stanford.1974,CA.
通訊作者喬歆新,生于1975.12,心理學博士,浙江工業大學工業設計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是移動用戶體驗與設計心理學,在心理科學、電信科學、應用心理學和包裝工程等國家核心期刊發表論文10多篇,代表論文有《人格特征對即時通訊使用動機和使用行為的調節作用》、《智能手機用戶的社交網絡研究》、《不同人格類型即時通訊用戶群的個性化動機-行為-體驗模型構建》、《Review of Theory and Research Based on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in HCI》和《即時通訊工具使用體驗及其與使用動機和偏好的關系模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