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合麥提·瓦依提
【摘要】水資源市場制度變遷的發生有其內在機制,水市場的作用只有在市場處于完全競爭的情況下才能實現,在非完全競爭市場條件下,市場水價可能背離其真正的機會成本,不能準確地傳達市場信號,不利于水資源的高效利用和水權轉讓的順利進行。此時,水權轉讓可能引起外部影響,政府應該進行干預和調節,對不可避免出現的扭曲進行糾正。
【關鍵詞】水資源;市場制度;內在機理
一、水資源市場制度變遷的內在動力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水資源危機日益加劇,水的資源稀缺性進一步加深,經濟價值進一步提高,因而可交易的商品屬性更強。水市場的建立需要具備一些基本條件,水資源市場化制度變遷具有自己的內在機制。當水資源內在地具有稀缺性和使用效率差異性,同時外在地具備水資源交易的制度環境,水資源市場制度變遷就會水到渠成。
1.水資源稀缺,相對價格較高。西方經濟學是研究如何使用具有多用途稀缺資源的學科,認為市場是對私人物品進行調節的機制。只有當水資源不能無限滿足人類生活和生產需求時,水才有可能成為商品,水資源領域才具備引入市場機制的基本條件。從制度變遷理論角度看,只有當水資源稀缺性增強導致其相對價格上升,水資源排他性產權界定邊際收益超出邊際成本時,水資源產權制度變遷才有利可圖,排他性水權制度以及可分割可交易水權制度才可能得以建立,而可交易的排他性水權是水資源市場制度變遷的基本前提。
2.水資源利用率低下。市場機制作用的發揮是通過價格的“信號”功能,引導市場參與者的供給和需求決策,使商品由使用效率低的一方流向效率相對較高的一方。水權交易市場就是從需求角度出發,通過個體之間的水權交易,使水資源優先流向使用效率較高的地方,以充分體現水資源的價值,解決水資源緊缺問題;并通過價格信號的引導,形成對市場主體用水行為的有效激勵和約束;水資源具有的外部性也可由市場通過明晰水權,將對他人的影響納入成本或收益函數,進而實現內部化。
3.合理的水價體系。市場機制發揮資源配置優勢的關鍵是“價格”能充分反映資源的稀缺程度,體現水資源的價值。水使用權初始分配價格和城市水價的合理與否,直接關系到水市場的活力,扭曲的水資源價格體系給人類行為帶來的激勵也是扭曲的。過低的水價、甚至是免費的水資源使人們用水的成本很低,激勵人們多用水,助長人們形成“水不珍貴”的水觀念和水文化,浪費水資源和低效使用水資源在所難免。所以,水資源市場制度變遷必須以理順水價為基礎,依法建立一個科學合理的水價體系,它是市場機制有效配置水資源的制度前提。
4.具備必要的基礎設施和相應的法律、法規。進行水權交易,必然需要相應的基礎設施和設備,進行量水、分水和運水等,這是建立水權市場的硬件環境。同時,還必須以正式規則的形式建立一套切實可行的管理監督機制與市場糾紛仲裁調解機制,管理與規范水市場的運行,實現法制化、規范化,使可交易水權制度得到廣泛認同,保證其良好發育、順利發展和逐漸成熟,這是水權市場運行的軟件環境。
二、水資源市場制度變遷的重要環節
水資源市場制度實際上是政府和市場相結合的水資源管理制度。政府為水權交易、居民戶用水價格的確定標準等提供明確的法律框架,依靠市場提高水資源的利用和配置效率,從而發揮政府管理和市場配置兩個方面的優勢。目前確立水權交易制度是各國水資源市場制度變遷的主要方面,一般包括水權界定、水價和水權交易管理三個重要環節。
明確界定水資源的初始權利是水資源市場制度變遷的第一步,明晰的水權是其進行市場交易、互調余缺的基礎。水權界定包括水資源的所有權、使用權及由使用權衍生出來的不同類型的用水權。水權界定是一項復雜工作,政府在其中的作用至關重要。
在清晰界定水權和形成合理水價形成機制的基礎上,要使水權交易得以正常進行,必須建立合理可行的市場運行機制,規范市場交易行為,降低交易成本:一是建立、健全水資源管理法律體系,為水權的清晰界定和水權交易提供法律基礎;二是制定水資源市場交易規則,使水權交易有序進行;三是成立相應的水資源管理機構,以水權管理為核心,組織和監督水權交易并實行申報和登記制度。
三、水資源市場制度變遷績效得以實現的條件
世界銀行非常關注水資源市場制度變遷,1995年7月和1997年月先后兩次召開會議,重點研討如何利用水權、水市場來分配水資源。為了創造出這種流動性而修建的基礎設施和其它交通手段,要計入水權市場的交易成本,交易成本的多少也決定了特定水資源的經濟價值。購買者的權利要有保障。要建立權利的分配、許可、執照、登記等一整套規制和行政系統,保障購買者的安全感。水權體系要能夠調解沖突。市場系統要有可調節性,在短缺或過剩情況下能夠分配供給。要有補償機制,確保當用戶的權利被更高的社會用途占用時得到補償。
四、總結
水權交易是一種權利的交易,即水資源使用權、產品水物權或者取水權的交易。從法律的角度看,在水資源的有償使用制度下,用水主體有償獲得的水資源使用權,具有可轉讓性;在實行取水許可制度的情況下,用水主體經水行政主管部門許可而獲得的取水權,實質上是一種基于申請用水的單位和個人與國家水行政主管部門達成的自然資源水出讓合同而產生的具有準物權性質的權利,從理論上是可以用來交易和轉讓的;產品水則是指單位或個人為了滿足用水需要,依法從資源水中獲取的處于單位或個人實際控制和管理之下的淡水,產品水物權因而是一種典型的動產物權,也是可以交易的。中國水權交易在實踐中并沒有相應的法律依據。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水資源的需求迅速增長,水資源的經濟價值不斷提高,稀缺性逐漸加劇,這種趨勢激勵了經濟主體對水資源產權界定的需求,逐步為水資源市場制度變遷,尤其是水權交易創造前提條件。同時,我國的水資源利用率很低,水價也開始體現水資源的經濟價值,法律法規等軟環境和分水設施等硬環境也基本具備,這些都符合水資源市場制度變遷的內在要求。
參考文獻:
[1]端潤生、冉崇輝、童正則:《俄羅斯的水權與用水管理》,《水利發展研究》2001年第3期。
[2]杜卓、甘永峰、林燕新:《探索排污權交易》,《產權導刊》2007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