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超
摘要:秦皇島市海港區文化館承建于1984年,屬于全額財政撥款的公益性事業單位。而這三十余年文化館從沒有固定辦公地點到新建成的綜合文體中心,使用面積超3000平米,可供輔導培訓場地8塊,可同時容納1000人進行免費培訓。這是海港區文化館有史以來最為輝煌的時刻。過去因為沒有培訓場地,我們的培訓效果和人數始終不能服務于全區廣大的文藝愛好者,培訓及活動對象始終不是很全面。而如今這么多的場地以及配套設施如何讓它更好的利用和發揮出最大的效果,對于海港區文化館的宣傳工作是一項挑戰,如何讓更多的人知道我們,了解我們。是目前最迫切需要解決的事情。
關鍵詞:文化館;新媒體
如今這個時代,早已不僅僅是桌面PC時代,而是互聯網向移動互聯網轉型的時期,今天的海港區文化館也搭上了時代的列車,構建了新型傳播媒體,為了能夠更好地服務于港城人民做著自己的努力。對于現在來說,任何事都沒有不可能,而是看你是否想得到,我非常喜歡雷軍的一句話“臺風口上,豬也能飛”。
一、初次嘗試,困難與機遇并存
三年前海港區文化館就利用免費開放資金與百度推廣合作,制作了自己的網站。用于對文化館內的培訓、創研、活動、非物質文化遺傳等館內信息、簡介對外公布。目的是為了讓海港區的百姓能夠第一時間看到我們的活動內容。我們經過精心的設計,并投放網絡運行后發現效果并不理想,而且遠遠達不到預期效果。網站成了擺設,僅僅變成了無人問津的網頁,使用了半年多訪問數量只有八百余次,而通過網站平臺發布的消息反饋信息少之又少,于是我們便開始反思問題究竟出現在哪里。
以往的宣傳方式是;文化館通過電話通知各街道文化站告知文化館已開通網站,希望各文化站的站長傳達給自己社區的文藝骨干及文藝愛好者。這當然是最原始最沒有技術含量的方式。先不說文化站站長的工作是否盡職盡責,就實際“用戶”與提供服務者的信息就存在不對等的渠道。平心而論,我們自己對接收外界新鮮事物和信息的能力就不是多元化、全方位的。而我們服務的群眾大多都是上了年紀的中老年人級少年兒童。所以他們的日常行為習慣中很少有時間瀏覽網站。而他們獲取信息的方式還是傳統的電話、電視。而我們的宣傳也并沒有做到全方位立體化的宣傳,瀏覽閱讀量自然就上不去。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大數據時代已經向我們悄悄襲來,來的悄無聲息又是那么迅速。2012年新春騰訊推出了跨時代的產品“微信”,它以迅猛的速度占據了每一個智能手機中顯著的位置。從2011年1月21日發布針對iphone用戶的測試版到2011年8月微信添加“查看附近人”及“搖一搖”功能,微信用戶達到了1500萬,發展到今天微信常年活躍用戶已達4億人。根據谷歌2014年底發布的一份名為“The Consumer Barometer”的報告,經調查全球46個國家地區的用戶,其中10個國家的智能手機普及率分別為;韓國67%、中國66%、澳大利亞65%、美國53%、俄羅斯37%。該報告指出,只有在亞洲用戶更可能通過智能手機上網,而在西方用戶更青睞使用電腦上網。究其原因,可能與中國等本土制造商生產大量廉價安卓設備,讓互聯網更加觸手可及有關。可見66%的使用率在中國13億人口中占8億多人,當下認識新朋友除了互留手機號碼以外都會留下各自的微信號,就連我父母每天都在聊微信發朋友圈時,我就會更加確定了這個事實,它已經顛覆了我們的生活方式,它就是我們拉近群眾溝通距離的取勝之匙。于是我們在今年年初就制定了一系列通過“網站+微信”的宣傳模式,線上活動通知、輔導,與線下服務相結合。
二、正確的“戰略”決定“戰爭”的勝利
4月28日文化館微信公眾平臺經過騰訊官方認證,通過審核。宣告海港區文化館正式進入“網站+微信”全覆蓋的信息“微時代”。既然我們已經找到“鑰匙”就要利用好、發展好。而新媒體傳播是一個量變產生質變的過程,也就是說平臺再好,用戶基數不夠它也發揮不了最好的效果。為此我們對海港區文化館微信公眾平臺制定了“三步走”戰略。
第一階段;擴大認知度,增加用戶基數,完善平臺服務內容。
自文化館微信公共平臺正式運營之日起,利用八至十個月的時間使百姓關注人數達到1至1.5萬。看似艱難的任務如何達到那?海港區常住人口有八十萬,今年又恰逢“紀念抗日戰爭勝利七十周年”,從五月至十二月海港區文化館會面向全區人民舉辦大大小小的培訓及活動百余場,服務人群上萬人,截止六月中旬微信公眾平臺每周的關注人數都在穩步增長。群眾關注的同時會對我們的平臺做出反饋和意見。這樣我們就會更好地完善服務項目和宣傳體系,優勝劣汰。
第二階段;總結上個階段的經驗并優選三個精品項目,做成品牌活動,重點推廣宣傳。
眾所周知秦皇島是全國著名的避暑旅游勝地,年接待游客量高達1500萬人次,而海港區作為主城區更承擔了秦皇島市的旅游、商務、政務等人員的往來需求。暑期的文化活動更是可圈可點。例如海港區“彩色周末”就是海港區歷年暑期的重大活動之一,每逢暑期都會為百姓送上一道道豐盛的精神文化大餐。
海港區舉辦“彩色周末”活動已經有近二十年的歷史,已組織演出千與場,觀眾達十余萬人。“彩色周末”是我區群眾性文化活動的標志性品牌,今年更是要利用新媒體的形式為“彩色周末”注入新的活力。類似這樣的活動,我們還將挖掘出兩個進行重點宣傳,做成精品項目。
第三階段;細分各部門智能,做大粉絲群,做好互動,為創建APP做準備
在成功完成上兩個階段后相信平臺的關注度已經很高了,但作為公益型平臺需要將用戶人群更加細分化,例如喜歡合唱的群眾平臺會創建“合唱之聲”的互動微信群。專門的培訓部門會派專業的老師作為版主與愛好者互動,隨時交流及時溝通,應大家的需求開展相關的培訓課程。文化館會在各種培訓項目中找出精品項目,并以比賽的形式對群眾的培訓做一個總結。有機的把培訓和活動結合起來,培訓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的展現在活動中,這樣就可以在特定的群中挖掘骨干精英,爭取把他們發展成志愿者培訓教師,這樣不但可以調動群眾的積極性,也可以擴大我館培訓教師的隊伍,為培訓更多的群眾服務。
而這一階段的有效實施對非物質文化遺傳的保護和傳承也是不可或缺的。文化館就是要用自身的平臺為區域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進行宣傳和推廣,讓更多的人知道和了解。而宣傳是需要有認知度和人口基數的。一個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平臺做大了,細分了力量也就集中了。這樣對文化館內所有的服務項目也會有更好地推廣和提升。
三、不是做宣傳,而是做自媒體
文化館做的是豐富整個區域內群眾的文化生活,以服務為主。如今要用互聯網與群眾保持交流,我們看中的不應該是培訓了多少群眾,而是群眾參與的活躍度。能享受服務是群眾關注的動力,所以我們應該從群眾角度思考如何服務。
狹義的自媒體就是今天的大V和微信的公眾號,廣義的自媒體,則是指每一個有影響力的用戶。
截止目前為止,我們嘗試過三種推廣方式:文化站傳達給社區、活動時擺放展架、固定人員手持二維碼+現場“搖一搖”。我們將三種方式在不同的場合進行不同的組合,但前提絕不是生硬的推廣、拉人。而是將服務的老師及骨干耐心對百姓講解我們所服務的內容,每一個人都是一個載體,一個平臺,我相信星星之火終可燎原。
而現場“搖一搖”是我們新加入的參與式體驗,文化館購置“搖一搖”藍牙設備,其有效范圍在50至100平方米內。活動前或活動中期由主持人做介紹宣傳文化館并調動現場氣氛。讓所有人拿出手機,打開微信、并開始搖動,那么搖動手機的形式會很好的讓群眾感覺到參與感,讓他們覺得自己是一個團隊中的一員,增加了群眾與文化館的粘黏度。而且這種方式也很有效,“客戶”增長量非常的快。
宣傳不是靠單一的部門,而是全體的努力。每一個人都是宣傳點,每一個人都是載體。了解是需要過程的而自媒體就是最好最快的方式。
不是做宣傳,而是做自媒體。文化館不但因此節約了廣告支出,同時也因此建立起了擁有眾多“用戶”的自媒體矩陣,我們和“用戶”之間的距離,史無前例地接近了。
如何讓群眾更快更好地得到服務,我的答案是“參與感”。構建參與感就是把做服務做培訓做保護的過程開放化,讓群眾參與進來,建立一個可觸碰、可擁有,和群眾共同成長的“品牌”。
我相信文化館的未來是美好的,可能發展和探索的路是崎嶇的,可我們的內心是堅如磐石的。新的時代我們迎接挑戰,相信機遇和成功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