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瓊娥
古語說得好:“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子女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被視為做人的本分,成為社會的基本道德要求,也是我國法律的規定。然而,不懂得知恩圖報,不知道體貼關愛父母,只知道伸手要錢要物,已經成為當今青少年尤其是中學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父母節衣縮食供孩子上學,被孩子認為理所當然,于是“啃老族”出現了,他們不僅衣食住行全靠父母,而且花銷往往不菲。甚至有時父母行為稍不合孩子之意,就會遭到孩子的斥責。比如,在某廣場附近,一名年輕女子手推、腳跺同行的中年女子,當路人上前勸阻時才得知,兩人是母女關系。據現場保安描述,他隱約聽到兩人爭吵是因為女兒向母親索要錢財。只是索要錢財不成就這樣對待自己的母親,這一幕讓我深思:孩子們到底怎么了,竟然可以這樣對待給予自己無限關愛的父母?
感激父母、孝敬父母是做人最起碼的要求,是做人的道德底線,試問一個人如果連自己的父母都不愛,又怎么可能愛同學、愛社會、愛祖國、愛人民。因此,教育學生懂得感激父母的養育之恩,并從實際行動中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應該是每一個老師的責任,而且也必須是學校教育尤其是思想品德課的重要內容。
一、理論講解,明理導行
“明理”是解決學生從“不知”到“知”的問題,是向學生闡述真、善、美的過程,“導行”是解決從“知”到“行”的問題,是引導學生實踐理論的過程。學生正確、積極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必須要在老師的正確引導下才能形成,因此為了達到讓學生孝敬父母的“行”,在課堂教學中,我先從情感、道德、法律等方面向學生詳細講解孝敬父母的必要性,讓學生知道不孝敬父母的行為是一種違法行為,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其次我還借助“暴走媽媽”陳玉蓉的事跡讓學生明白父母的愛是無私的和偉大的,以及父母從小把孩子撫養成人的艱辛和不易。最后我還引用了“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些充滿感情的詩句和“羔羊跪乳,烏鴉反哺”的故事,來激發學生對父母的感恩之情,從而認識到孝敬父母是自己應盡的責任,達到了明理導行。
二、創設情境,心靈洗滌
教學情境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為落實教學目標所設定的,適合學習主體并作用于學習主體,產生一定的情感反應,能夠使其主動積極地建構具有學習背景、景象和學習活動條件的學習環境。首先,在上課前我事先讓學生準備了幾張相片,包括爸爸媽媽年輕時、結婚時、五年前和現在的相片以及學生出生、幼兒園、小學和現在的相片。然后在上課時我播放演講大師關于“愛父母”的現場演講錄像,并且反復播放背景音樂《懂你》和《感恩的心》,讓學生端詳著自己爸爸媽媽逐漸衰老和自己越長越大的相片,想想在成長的過程中父母親付出的犧牲,給出的關愛。在這一過程中我不說一句話,但我知道學生的思維卻是一刻也沒有停止過。他們一直在感動、在沉思、在反省,將平時父母對自己的愛和關懷的情景一幕幕地在頭腦中閃現。此時此刻,他們的內心因為受到感染而百感交集,感動、幸福、激動、愧疚……各種心情交織在一起。課堂上很多學生都流出了眼淚,他們認識到父母從小把孩子撫養成人的艱辛和不易,因此要學會感恩父母,是父母給予了他們生命,哺育和教育了他們。這遠比單純的說教效果要好得多。平時那些對父母的不服、不理解、不滿甚至叛逆都隨之煙消云散,只剩下對父母深深的愛,我相信此時此刻,學生最想做的事情就是抱著自己的父母親,大聲地說出“爸爸媽媽,我愛你們”。
三、榜樣示范,彰顯正能量
榜樣示范法是教育者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為和卓越成就影響學生,促使其形成優良品德的方法。榜樣是無聲的語言,而這種無聲的語言往往比有聲的語言更有力量。青少年的可塑性大,模仿性強,如果有了生動具體的形象作為榜樣,便容易具體地領會道德標準和行為規范,容易受到感染,容易隨著學、跟著走,這樣在榜樣的示范作用下更有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因此,在講解如何孝敬父母的相關知識時,我先是講述了一些名人孝敬父母的做法,從古代,棄官尋母的故事到當今捐腎救母的故事,從陳毅元帥為癱瘓在床的母親洗尿褲到浙江林學院的學生劉霆背母親上大學,一個個的小故事讓學生從內心真正體會到孝敬父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是做子女應盡的責任。然后我利用多媒體播放了央視“小男孩為自己母親洗腳”的公益廣告,讓學生知道孝敬父母其實很簡單,可以是一件小小家務活,也可以是一句暖暖的問候、一個溫暖的擁抱,可以是為爸爸媽媽洗一次腳,也可以是為爸爸媽媽捶一捶辛勞的脊背。最后,我安排了一個活動環節讓學生自己站起來說說平時是怎樣孝敬父母,表達對父母的愛的。在同學的回答中,學生反思領悟,從而認識到原來可以這樣愛自己的父母。
四、知行合一,孝敬父母我可以
要把自己的所學和自己的行為結合在一起,不能說一套做一套,也不能做言語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在前面的學習中學生已經知道: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有一顆孝敬父母的心,我們每一個人也都有能力孝敬父母,中學生雖然沒有贍養父母的能力,但卻完全可以通過其他方式來表達自己對父母的愛。因此在本節內容的最后,我結合教材中的活動,要求每個學生制訂一份“孝敬父母長輩的計劃”——選擇為父母長輩做一件事,并堅持下去,以此表達自己的孝心,并在之后的一個學期甚至整個初中的學習階段付諸實施。我看到學生都很用心地做自己的計劃,有的是計劃每年爸爸媽媽生日時親手制作一張賀卡;有的是計劃每天給爸爸媽媽泡一杯暖意濃濃的熱茶;有的是計劃每天給爸爸媽媽準備一盆熱氣騰騰的洗腳水,還有的是計劃每天給爸爸媽媽一個燦爛甜美的微笑,一句暖人心扉的問候。我相信當學生按計劃落實這些行動時,就會在實際生活中體會到孝敬父母的必要性,體會到父母的辛勞,完善自己的價值觀。
五、持之以恒,潤物細無聲
教育學生感激父母的養育之恩,并從實際行動中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并不只是單純的幾節課可以完成,關鍵是要持之以恒,而這個持之以恒不單單是對學生而言,同樣也是對思想品德教師來說的。孩子感恩父母、孝敬父母一次并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孝敬父母。學生雖然制訂了計劃,但是因為惰性的影響,學生不一定能堅持很久,也許一個星期,也許一個月,甚至有的學生只能堅持一兩天,這個時候就需要教師發揮作用了。我們可以利用各種節日,如母親節、父親節、重陽節等傳統節日,通過出黑板報、手抄報或者班會課等活動,以各種形式教育學生要感激父母、孝敬父母,要對父母表達自己的孝和愛。在進行孝敬父母的教育過程中,無論教師是通過什么樣的渠道,了解到某個同學做了感恩父母的點滴小事,老師都應該大加表揚,課上表揚,課下表揚,通過不同形式、不同場合進行表揚,達到教育的目的。
做孝敬父母的事情,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是一輩子都要做的事情,我堅信,在孝敬父母的教育中,督促學生持之以恒,最終形成習慣,學生一定能以一顆孝敬和關愛的心來回報這個充滿陽光的世界。
參考文獻:
[1]易璇.初中《思想品德》課傳統美德課程資源的開發[D].湖南師范大學,2013.
[2]王志東.初中思想品德課程中的感恩教育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4.
[3]付俊.中學生孝道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3.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