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曉峰
摘 要:在當今社會,環保顯然成為人們十分關注的一個話題。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科學技術日新月異,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斷提高,自然環境卻變得越來越糟。現在人們追求的不僅僅是簡單的物質生活,更注重精神層面的生活追求。科學是人類日常生活活動的一個范疇,它的職能是總結關于客觀世界的知識,并使之系統化、全面化。科學理論必然來自于實踐,也必須回歸于實踐,那么如何把科學技術應用到自身行為,提高環保意識,改善環境質量,是需要迫切研究的課題。
關鍵詞:科學;環境;環保意識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與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環境污染現象也越來越嚴重,水污染、空氣污染、白色污染等已經成為人們不得不正視的問題。這些污染都直接影響到了人們的生活質量。例如霧霾,近年來,我國很多地區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霧霾,嚴重影響了民眾的身心健康,給生活也帶來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要想解決環境問題,必須從提高民眾的科學素養出發,培養并提高民眾的環保意識,促使環保事業快速發展。下面我就簡單介紹一下,如何利用科學指導自身的行為,以達到保護環境的目的。
一、從小事做起,從自身做起
“保護環境,人人有責”,這是我們從小就一直喊的口號,那么怎樣才能盡到自己的責任呢?雖然我們個人的力量很有限,但是積少成多,聚水成河,只要從實際做起,從我們身邊的小事做起,讓“保護環境”不僅僅只是一句口號,為社會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我們的生活環境一定會變得越來越好。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能做很多事情,比如,首先是垃圾的分類處理: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廢舊電池的處理,普通的廢舊電池中含鎘等重金屬元素,此外還有微量的汞(即水銀),汞揮發需要的溫度很低,常溫就可以使其揮發,而且汞的蒸汽無色無味,是空氣重量的七倍。汞及其化合物都有很大的毒性,特別是汞的化合物,毒性更大,人吸入的汞若達到了0.1克就會中毒身亡。由此可見,對于廢舊電池的回收是多么的重要;其次是水資源的回收再利用:我國現在的水資源尤其短缺,這對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節約用水,重復利用。水的三態變化我們已了然于心,如果將生活污水等任意排放,水中溶解的氮、磷、鉀等元素以及含硫化合物、氯化物等將會隨著水流進江河湖泊,有機物產生的速度遠遠超過消耗速度,那么水體中的有機物就會大量積蓄,使藻類等水生生物大量地生長繁殖,破壞水生生態平衡的過程。因此,我們不僅要盡量避免水污染,在平時的生活中更要盡可能地節約用水,洗菜用過的水可以用來澆花或者沖廁所,喝熱水時盡量喝多少燒多少,避免浪費。再有,我們不得不提到環境污染問題,眾所周知,森林是地球的肺,綠色植物通過自身的光合作用,把太陽能轉化為各種各樣的有機物,而光合作用的原料就是二氧化碳,因此,綠色植物對維系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與氧氣的平衡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使人類得以不斷地呼吸新鮮空氣。然而,工業排放的污染氣體、汽車排放的尾氣、煤氣等的不充分燃燒所產生的煙塵、硫的氧化物、氮的氧化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質,遠遠超出了森林所能凈化的量。這些煙塵與化合物嚴重影響了人們的身體健康,最主要的表現就是呼吸道疾病與生理機能障礙。空氣污染還有一個更直接的表現,就是最近長時間困擾我們的霧霾。一個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是再渺小的力量也是一份力,我們要從身邊的小事做起,不使用一次性筷子,因為一次性筷子的原料就是木材,使用一次性筷子直接的影響就是樹木被大量砍伐;而且,我們隨手扔掉的一次性筷子,大部分都會被焚燒掉,這又加重了空氣的負擔。不僅如此我們還要避免使用塑料袋,去菜市場買菜時盡量使用布袋代替塑料袋;出行時盡量選擇步行或者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減少汽車尾氣的排放;我們還要積極使用節能型燈具,隨手關燈,節約用電等,從身邊的點滴小事做起,從自身出發,養成良好的習慣,把科學的方法應用到我們自身的行為上,為改善環境獻出自己的一份力。
二、開展主題活動,加強環保宣傳
為了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發展目標,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就要用科學的方法進行環保宣傳。例如,在校園里舉辦一個以“科學環保”為主題的活動,成立一個“環保志愿者協會”,專門負責宣傳環保的知識,讓學生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同時,我們還要收集因空氣污染、水體污染而產生重大影響的視頻資料,集中進行播放,一味地宣傳并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我們更應該讓群眾看到污染的后果,直觀地感受到污染的嚴重性,明白解決污染問題已經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緩的。只有知道后果的嚴重性,才能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總之,我們要用科學的方法,從自身做起,從身邊開始,宣傳環保知識。
另外,還可以用演講或者實踐操作的方法展示自己對科學環保的理解。比如,可以讓學生利用不用的礦泉水瓶制作模型,利用回收的舊電池制作機器人等,提高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以達到加強環保宣傳的教育意義。還可以每個月進行一次“環保先進班”的評選活動,環保不是一時的,而是長遠的,要一直連續不斷地做下去,把環保的意識深深地植入每個人的心里,大家互相監督,互相督促,讓每個人都為環保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自覺承擔責任,并為班級爭得榮譽。
三、實施課題研究,提高環保意識
理論要聯系實踐,沒有實踐為基礎的理論是空洞的,沒有靈魂的。學生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課題研究。比如,探究“學校附近的水中各種成分的含量”“校園里土壤的酸堿程度”,在確立了課題研究內容后,學生就著手制訂課題的研究方案,準備課題研究實施過程的具體細節,經過了一段時間的探究與調查,學生會對探究結果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對現在的污染程度有一個深刻的理解,方便向別人進行解釋與宣傳;或者學生可以自行結成小組,組織進行課外調研,比如調查學校附近幾個小區內每家平均的用水用電情況,可回收垃圾的處理情況等,以調查問卷的形式進行調查,學生可以對學校附近局部地區居民現在的環保意識程度有一個大概的了解,進而著重針對環保意識薄弱的地區進行宣傳,提高更多人的環保意識,號召更多的人一起行動起來,運用科學的知識,改善我們的生活環境。
四、結合家庭社區,強化環保意識
俗話說“眾人拾柴火焰高”,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個人要聯合家庭和社區,帶動小區的居民一起進行環保。選擇一個時間,由老師帶領,印發宣傳小冊子,讓學生去給社區的群眾免費講解污染的各種來源,以及預防與避免的措施,從生活小事著手,節約每一滴水、每一度電,甚至少吃一粒口香糖,都能為環保做出貢獻。指導群眾重視對生活垃圾的分類,對廢舊電池的處理。鑒于很多家庭對廢舊電池的處理不重視,還可以組織學生挨家挨戶去收集廢舊電池,集中起來一起進行處理,這樣就會避免很多污染。從自身做起,從身邊做起,盡自己微薄的力量,讓更多的人提高環保的意識,加入到環保行動中來,我們相信,只要人人都出一份力,我們一定會建設出更加美好的明天。
總之,為了創造一個美好的生活環境,改善我們現在所面臨的環境污染問題,我們就要從自身出發,從身邊做起,號召更多的人,提高社會上人們整體的環境保護意識,讓每個人都為環保出一份力,盡一份心,用科學的方法去實施環境保護的措施,以可持續發展為奮斗目標,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為建設一個美好的自然家園而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衛明明,趙清.淺談我國環境保護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A].決策論壇:科學制定有效決策理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5.
[2]石京秀.環保意識與培養[J].環境教育,2002(4).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