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云梅
摘 要:《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對于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中提出:根據教學目標的需要,開發、選擇一切可以利用的課程資源,為實現教育目標服務。
關鍵詞:思想品德課;課程資源;文化資源
《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鼓勵和指導學生參與課程資源的開發,重視對學生自身資源的開發,使學生的參與過程和生活體驗成為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那么,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中如何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呢?在實際教學中,我進行了以下嘗試。
一、充分利用校園文化資源
校園環境建設,校訓、校風對學生有著重要的導向、推動、激勵和約束作用。思想品德教學中充分利用黑板報、櫥窗、德育景點、廣播、活動室、榮譽室、團隊室等多種形式專用場所,可以創造良好的教育環境。
九年級第五課《燦爛的中華文化》,涉及內容有中華文化、傳統美德、民族精神等。怎樣使學生深刻地理解這些較抽象的內容,我想到了教室外墻壁文化,我讓學生抽時間認真看看每個墻壁上的掛牌。掛牌的內容有古詩詞,有二十四孝的故事,有中國歷史知識,有古代科技發明,弟子規,三字經,還有今天的航空航天科技等,平時學生每天經過,但是并沒有認真細心地看過,這次讓學生認真去看,而且是帶著問題去看。有的學生說,我突然明白了什么是中華文化;有的學生說我知道了什么是博大精深;有的學生則說,傳統美德我們這一代人一定要繼承,也有的學生看了《二十四孝圖》說,對于中華文化我們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就是感悟,或者說是頓悟。學生有了平時的知識積累,再加上圖文并茂的知識,對于中華文化的內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二、充分利用網絡資源
多媒體、網絡的開發和利用使課程資源的廣泛交流與共享成為可能,教學走進社會,融入生活,為組織思想品德課教學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展示平臺。
一方面,通過網絡查找教學所需要的內容。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教室的多媒體播出下載的《新聞聯播》《焦點訪談》等內容,優化教材內容,使課本與時事知識融為一體,讓學生及時了解社會,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對思想品德課學習的興趣,給思想品德教學注入活力。
學習“科教興國戰略”時,我從網上下載視頻“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和“神舟八號”飛船的發射和對接,讓學生直觀了解我國尖端科技的成就。學習《享受健康的網絡生活》,下載《2014年首屆國家網絡宣傳周》有關綿羊墻的內容,讓學生直觀感受網絡黑客的行為,增強自我保護意識。
另一方面,學生也利用網絡來進行學習。如,讓學生在網上搜集有關的學習資料在課堂上展示。網絡內容良莠不齊,學生要學會從中找到有效信息,做到“信息節食”。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能培養學生的抗誘惑能力,還能培養學生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學生的媒介素養。
三、開發利用社會課程資源
思想政治教學中要抓住青少年社會生活這根主線,開發利用社會課程教學資源,努力促進學生道德生成、內化,化心動為行動。讓學生走進社會,讓學生在親身參與社會建設的過程中實現道德的升華,實現知與行的統一。
關于“老人摔倒在地扶不扶”的問題,社會不良現象對學生思想的影響非常大。考試時試卷上大多數都答扶,可是實際生活中大多數不扶或不敢扶,這樣的思想品德教學沒有意義。這個問題怎么解決,到社會上,讓社會這個大課堂來解決。我讓學生自己去演練,當老人倒地時,你的心理和行為。回到課堂,學生不再糾結,答題和現實也不再脫節。學生認識到正確的是應該扶:要換位思考,要繼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要承擔社會責任,要關心弱勢群體,這是有正義感的行為等。現在的社會環境比較復雜,我們要幫助別人但要學會保護自己,要學會怎么扶等。
學生在真實的社會生活中增加體驗和感悟,在服務社會的過程中開闊眼界,增長才干,意識到自己行為對社會的意義和價值,增強社會責任感,承擔對社會的責任。
四、開發利用鄉土課程資源
課堂外的社會實踐活動是對課堂內課程資源的補充與延展,“零距離”接觸社會,能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在教學中,可以利用周邊環境優勢,帶領學生到山西省博物院、晉商博物館,使學生了解山西文化和晉商精神,帶領學生到長風商務區,參觀省圖書館,省科技館等建筑。學生在參觀學習過程中親身感受改革開放給老百姓帶來的變化,加深對國情的了解,培養學生注重實踐、實事求是的態度和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在情感和認知上產生了共鳴,真正實現了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促進了學習方式的轉變,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其實,教學資源隨處可見,校內、校外、社區,網絡、報紙、電視、電影,學生、家長、老師、社會人士……只要我們平時做個有心人,注重積累、在教學中就能信手拈來,自然運用。
總之,初中思想品德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探索,使課堂教學活動呈現出豐富多彩的局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在學生發展的同時也促進了教師的專業化發展。
參考文獻:
王書芬.淺談初中思想品德課程資源的開發與應用[J].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版,2011(4).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