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俊杰
【摘要】山西省地處海河上游、黃河中游,屬于多山丘陵地區,是我國水土流失現象較為嚴重的省份。針對此種情況,一定要加深對山西省水土流失現狀的分析,明確其發生原因與危害,結合實際情況提出有效的規劃治理措施,提高水土保持效益。在進行水土流失規劃治理的時候,一定要加深對水土流失規劃治理的認識,落實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保證山西省水土流失的有效治理,實現其水土保持效益。
【關鍵詞】山西省;水土流失規劃治理;水土保持效益
水土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與發展的基礎。在地表植被破壞、土方開挖施工、風力、水力等侵蝕作用下,必然會出現水土流失現象。近些年來,因為水土資源的不合理開發與利用,資金投入不足,自然因素的影響,導致山西省水土資源邊治理、邊破壞的現象依然存在,局部區域水土流失現象十分嚴重,土地生產力正在逐漸下降,生態環境也日益惡化。所以,一定要加強對山西省水土流失規劃治理的分析與研究,提高其社會、經濟、生態效益。本文將以山西省的鄉寧縣為主要研究地點,鄉寧縣隸屬于山西省臨汾市,位于山西省西南端,臨汾市西隅,呂梁山南端,西隔黃河與陜西為鄰。
1、水土流失現狀
鄉寧縣水土流失現象非常嚴重,其生態環境非常脆弱。鄉寧縣土地總面積為2029萬平方千米,鄉寧縣境內河流包括大小支流約7000余條,北部鄂河及黃河沿岸諸河均直接注入黃河,其余注入汾河,大多數為季節性河流,因地下斷層滲漏,較為貧乏。根據遙感調查顯示,山西省水土流失面積中,水蝕面積達到了9.3萬平方千米。
經過多年的規劃治理,鄉寧縣水土流失現象得到了一定的改善,本文調查了鄉寧縣的鄂河流域、馬壁峪河流域、燕家河流域、光華河流域、豁都峪河流域等的部分河段。其中,鄂河流域治理河段長度約3600 m,設計共規劃在左岸新建堤防3處,共計1785m,右岸維修加固堤防1940m,河道疏浚3600 m;馬壁峪河流域修建堤防590m,開挖土石方4278m3,漿砌塊石5605m3,壩后回填1327 m3 ;燕家河流域河道治理工程需修建堤防370m,清理滑坡土方11338 m3,山體削坡5590m3 。在開展規劃治理工作的時候,其治理模式也在逐漸變化,從以往的小流域綜合治理逐漸轉變為大流域集中治理,嚴格按照“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落實工作,通過溝道治理、荒灘改造、建壩、自然恢復等措施,實現水土流失的有效治理,達到一定的水土保持效益。
2、水土流失原因
2.1 自然因素。山西省大多數土地均處在黃土高原,屬于粉沙質土壤,土體較為松散,非常容易被水沖走;同時,抗沖刷能力非常弱,加之高原地區的溝壑地形,大多數區域都是山高坡陡,溝壑縱橫,植被較為稀疏,溝壑面積達到了總面積的40-50%,密度為3-6km/km3。除此之外,山西省處在亞洲東部季風區域,季節降雨量變化較大,四季較為模糊,沒有明確的劃分,全面降雨量主要集中在夏秋季節,雨季降雨量非常多,并且強度非常大,非常容易出現暴雨或者大雨,這也就是導致出現水土流失現象的主要因素之一。
2.2 人為因素。山西省水土流失現象產生的人為因素主要包括四點:其一,植被破壞;其二,陡坡開墾;其三,工程建設;其四過度放牧。除此之外,山西省作為一個煤炭生產大省,大部分老礦也是導致出現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
3、水土流失導致的危害
3.1 致使耕地面積減少,生產質量下降,作物產量降低。因為山西省地處黃土高原半干旱區,經常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隨著水土流失現象的加劇,導致近些年來的耕地面積逐漸減少,并且土地生產質量也在逐漸下降,對作物生長產生了嚴重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而言,也就是影響了山西省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3.2 泥沙淤積,加劇了旱澇災害。隨著水土流失現象的不斷增多,其泥沙淤積情況越來越嚴重,導致江河防洪能力大大降低,進而發生一些旱澇災害。根據相關調查顯示,每年黃河輸沙量達到了16億噸,其中黃河下游的泥沙淤積量達到了4億噸。
3.3 生態環境惡化,制約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自然條件相對較差,加之人為因素的影響,致使山西省幾乎三分之一的縣都是貧困縣。現階段,山西省農村貧困人口非常多,已經達到了農業人口總數的十分之一,對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尤其是新農村建設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制約了山西省經濟的快速、全面發展。
4、水土流失規劃治理對策
4.1 深入認識水土流失規劃治理。近些年來,隨著預防監督、林草措施等生態工程措施的逐漸落實,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在局部區域還存在著惡化的情況,尤其是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生態環境壓力逐漸加重的形勢下,普遍存在著“邊治理、邊破壞”的情況,此種現象一定要引起人們的重視,加深認識。與此同時,山西省自然條件非常復雜、多變,非常脆弱,所以,發生水土流失現象的原因,不僅包括人為因素,還有自然因素的影響。在進行水土流失規劃治理的時候,一定要加強統籌規劃,循序漸進,明確規劃治理的重點,制定相應的工作流程,保證規劃治理工作的有效落實。除此之外,一定要加強對人為因素的控制,避免其導致出現新的水土流失現象,強調水土保持和林業工作的聯系,有效防治生態環境惡化情況,逐漸改進水土流失現狀,實現一定的水土保持效益。
4.2 工程措施。水土流失工程措施的主要特點就是見效快、效果明顯,但是相應的人力、物力、財力投入了比較多。其主要就是通過人工開展土石方施工,利用釘木樁、擋墻、砌護坡等手段,降低水土流失災害,并且對一些容易受到風力、水力等侵蝕坍塌的區域展開加固處理。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是有效防治水土流失的主要構成環節,不同建設項目選用的防治措施也是有所差異的。通常情況下,一般開發建設項目在基礎建設施工階段與生產運營階段,均會產生大量的棄渣、棄石、棄土等固體廢棄物,在施工現場一定要設置專門堆放場地。結合固體廢棄物堆放形式與位置,根據地質、地形、水文等條件進行攔擋工程的建設,進而對水土流失進行有效控制。
4.3 生物措施。生物措施的主要目的就是改進大地植被情況,提高地表糙率,增加土壤入滲,降低地表徑流量,緩解流速與降低沖刷力,進而減少水土流失現象的發生,實現水土資源的保護。針對不同區域、建設項目而言,運用的植被措施也有所差異,比如,種草護坡需要結合坡面的實際情況,采取相應的種植形式:對于一般土質坡面來說,可以進行直接播種,如圖所示;對于土質較為密實的邊坡來說,可以采取坑植法;對于風沙坡面來說,可以預先設置一些沙障,之后再進行播種。護坡造林需要采用淺根性和深根性結合的喬灌木混交形式,并且選擇地質條件恰當的位置進行種植,保證苗木的帶土種植,并且具有一定的間距,確保其種植合理;在坡面坡度、土質、坡向等條件較為復雜的區域,可以結合種草護坡和造林護坡的綜合性是,全面分析作物的“互生”原理,建設喬木、草、灌木有機結合的防護體系,實現水土流失規劃治理的目標。
山西省生態環境的逐漸惡化,是長期陡坡開荒、亂砍濫伐、過度放牧等導致的結果,因此,一定要加強對植被的恢復,這樣才可以完善生態建設,其主要做法包括兩個方面:
一方面,加強人工恢復植被與植被自然恢復的結合。通過相關調查顯示,在減少甚至停止人為干擾的條件下,在不同降雨情況下,生物就會得到相應的生長與繁衍,這就是生態系統的自然恢復功能。所以,在開展植被恢復治理工作的時候,不僅要繼續進行小流域的綜合治理,還要充分利用生態系統的恢復功能,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目標。
另一方面,對于人口密度較小、降雨適中的區域,可以適當運用退耕還林、禁牧等手段,強化水土流失規劃治理工作的落實,并且在堅持退耕還林還草的基礎上,重點發展生態農業。在建設生態農業的時候,一定要加強林草的建設,注意節水、蓄水工作的落實,提高綜合治理水平。首先,因地制宜,強化種草造林。在開展具體工作的時候,一定要結合實際情況,適合種草就種草,適合造林就造林,尤其是要引導人民群眾進行積極參與,強化經濟林建設,讓人民群眾得到實惠,進而促進相關工作的全面展開。其次,開展雨水集流建設,運用多種蓄存降水形式,發展農業的節水灌溉,有效解決農村飲水、農田灌溉問題,促進水資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最后,強化資源的合理配置,調整農業結構,依靠科技進步,加強產業開發,促進水土流失規劃治理工作的全面落實。
5、結束語
總而言之,水土保持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系統工程,需要進行全面的規劃,抓住重點,循序漸進。對于山西省水土流失情況來說,一定要提高人們對水土流失規劃治理的認識,進而結合具體情況,采取一些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實現水土保持目標,促進山西省經濟的全面、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