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昌霞
音樂與文學在人類社會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有著不解之緣,中西方社會的發展進程中都存在音樂與文學并存的藝術形式的影子,隨著社會的發展,兩門學科各自走向獨立,但仍存在緊密的聯系,互為影響。然而,到了今天卻時常發覺文學已幾乎啞然一片,偶爾從遠處飄來的樂曲都已斷續朦朧了,幾千年的風雨淘盡了眾多的曲調,沒有了音樂陪伴的文字顯得有些明珠失色。把音樂找回來,讓其與文字相映生輝成了每個語文老師義不容辭的責任。那么,如何讓音樂滲透到初中語文課堂又不顯得刻意多余呢?
一、音樂導入,推波助瀾
在恰當的樂聲中開始新課,能有效地渲染課堂氣氛,讓學生自然進入情境。
在教學《安塞腰鼓》時,先播放了一段腰鼓的視頻,熱烈歡快的舞姿、鮮艷絢麗的服飾在激情洋溢的音樂聲中相得益彰,師生體內每一個細胞都被調動激活了。無須再多作描繪,學生已全然能感受到那片熱土所孕育的生命所噴發出的豪情萬丈。如果沒有音樂的導入,再激昂的話語也難以讓學生快速進入情境之中。
而在詩歌教學中,音樂的作用就更加彰顯突出了。例如,在教學《望江南》這首詩時,學生是不可能了解怨婦那“嫁得瞿塘賈,朝朝誤妾期”的哀怨的。在課前播放一曲《昭君怨》,樂聲一響,頓時一段傷感的故事在聲聲訴說,一種哀怨的情緒在空氣中彌散開來,在這種氣氛中我低聲范讀:“梳洗罷,獨倚望江樓……”這時,相信出現在學生面前的定然有這樣一組鏡頭:一位精心裝扮過的女子,孤獨地倚在望江樓上,面對著浩淼的江水,秋水望斷,然而千帆過盡卻伊人不見,失望與愁緒印染在整個江面上……
音樂能創設氛圍,調動學生的情緒,讓學生從喧鬧的課間十分鐘迅速融入課堂中來,引入主題,和文中的主人公產生共鳴,共同或傷悲或激奮。
二、音樂收尾,余音繞梁
王維的一首《渭城曲》寫得深沉含蓄、真摯動人。唐代時即為其譜曲傳唱,收入樂府,作為送別之曲,名為《陽關三疊》。教授完《渭城曲》,讓《陽關三疊》的旋律在教室里響起。樂曲中,那惜別的場景再次浮現:驛館里楊柳依依,青翠逼人。詩人王維一次又一次地端起酒杯,為遠行的友人餞別,濃濃的不舍融入這嚶嚶的旋律中……
《爸爸的花兒落了》一文寫得讓人心酸,又讓人安慰。學生在作者娓娓的文字里早已是心系其身、感同身受,而在結尾時再將《城南舊事》的主題曲播放出來:“長亭外,古道邊……”那略含傷感的童音更是緊緊揪住了學生的心。
教授李清照的《武陵春》,我用的是宋琴獨奏《平沙落雁》收尾。那宋琴的節奏慢而沉,每一聲沉重的敲擊都仿佛是那命運多舛的易安多年來載不動的情愁。再看學生的神情,也早已是面帶愁云,為其心傷不已。
三、配樂朗讀,音情交融
語文老師在范讀課文時,可選擇一些適宜的樂曲,以增加文章的美感,給學生以想象的空間,盡可能地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
像酈道元的《三峽》一文,語言精美,短小精煉,描寫生動,可選用古箏曲《高山流水》伴奏其間,讓學生感受山之高、水之碧、林之寒、澗之肅、湍之急、潭之深……三峽之景歷歷在目,學生神游三峽,在文學美和音樂美中領略圖畫美。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夜色如水,心似明鏡。配以《平湖秋月》伴奏,淡淡的秋月,平靜的湖水倒恰似了蘇軾當初那平和的心境。
四、歌詠詩詞,怡情怡性
《詩經》是可以歌唱的,樂府詩是可以歌唱的,唐時的樂工詞由詩人寫成,宋詞更是依照旋律分為不同的詞牌。凡是有詩的地方必定有歌,所謂“文人雅士”是琴聲與文字結合。
如今,大多數曲調已經散失,但是我們依舊可以用我們的方式來傳唱。王菲演唱的蘇軾的《水調歌頭》,輕緩、清越,略顯漫不經心,完全可以演繹出蘇軾當年的情懷;李煜的《虞美人》的曲調如戲曲一般,如訴如泣,道出了一個亡國之君深深的哀傷與沉痛;《蒹葭》則可以套用電視劇《在水一方》的主題曲,曲調浪漫而悠揚,正是一位男子對心愛的姑娘的仰慕之聲;而岳飛的《滿江紅》可用幾位聲音渾厚的男生進行演唱,悲壯豪邁不言而喻。
并且教學生唱古詩還可以讓學生去了解中國的古典文化,追尋古人的心跡,不僅能激發他們對中國文化的熱愛,還可以培養學生樂觀向上、以天下事為己任的精神,讓他們在緊張的學習生活之余去做一點有情趣的放松,唱一句歌,吐一口心中的重負。
五、欣賞描繪,其樂無窮
音樂能給人以想象的空間,能提高人的自身素養。韓愈聽完穎師彈琴后情不能自已,寫下千古名篇《聽穎師彈琴》。白居易邂逅琵琶女,一首《琵琶行》流傳千古。用文字描繪音樂,文字在而音樂留,音樂在而文不歇。
作文課上播放一些經典的輕音樂,讓學生發揮想象,以便讓音樂演化成筆下的文字涓涓流淌。如,播放《二泉映月》,學生想象各異,寫出的內容也大相徑庭。有的學生敘述了一次傷心的成長經歷,有的學生則談到社會上一些需要幫助的人,還有的學生描寫了那肅殺的秋夜之景……播放《漁歌唱晚》時,那平和清新的古箏曲感染學生,學生揮筆而書,有的寫夕陽西下時寂靜的湖面,有的寫了漁民們幸福和諧的生活畫面,還有的寫到了對家鄉這塊純樸美麗的土地的熱愛……總之,內容豐富,畫面描繪得很是優美。
傾聽音樂,能打開學生的思路,發揮他們無窮的想象。文之所至,曲之所至。語文教師應讓語文課堂插上優美的音樂翅膀,讓音樂輔助學生更好地感受,讓學生伴隨著音樂神思馳騁,感受文字和音樂雙重結合的美的享受。
總之,音樂與文學的關系是相互融合的,這既可以為兩者的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撐,同時文學也可以為音樂提供各種類型的素材,而音樂也能利用它獨特的表現方式為聽眾傳道文學作品的主題與思想。音樂與文學本是同根生,在相互融合之路上,它們不但增添了自身的藝術感染力,還增加了各自的內涵,使兩者在相互影響中不斷地發展,在相互融合中不斷地繁榮。
參考文獻:
王婷.略談語文教學與音樂的融合[J].基礎教育研究,2010(8).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