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曉芳
摘 要:語文閱讀教學中,通過比較閱讀的方式,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增強思考,經歷探究,初步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深入把握閱讀材料的本質特征。有效地開展比較閱讀能提高學生的鑒賞審美能力,開啟學生深入研究問題的創新精神。
關鍵詞:古典詩歌;比較閱讀;意境;情懷
我們的語文閱讀教學很多時候有意或無意地被狹隘地理解成課堂上對課文的閱讀,一篇課文常常被肢解成字、詞、句、段的零碎內容來教學。這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是非常不利的。新課程強調讓學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進行閱讀。筆者在多年閱讀教學特別是古典詩歌教學實踐中,深刻體味到比較閱讀是增長知識、提升學生智力、提高學生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有效地開展比較閱讀的確能提高學生的鑒賞審美能力,開啟學生深入研究問題的創新精神。烏申斯基也說:“比較是思維的基礎。”在閱讀思維過程中,比較閱讀是一種在分析和綜合基礎上的較高層次的思維活動,是評析和鑒賞閱讀思維的“基本功”。下面,筆者結合自身教學實踐,就中學古典詩歌教學中比較閱讀試作一些粗淺的探討。
一、以比較閱讀領悟用語的精妙
浩如煙海的中國古典詩歌有著大量遣詞精當、意蘊豐富的句子。教學中空泛地跟學生說其“妙”處,學生往往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教師應引導學生對這些詩歌的語言多作比較,精思細品,使他們體會用詞的精妙,領悟豐富的意蘊。
筆者在執教李清照《醉花陰》時,在課前讓學生搜集作者詩詞中使用“瘦”的句子,如《如夢令》的“應是綠肥紅瘦”,《鳳凰臺上憶吹簫》的“新來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點絳唇》的“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臨江仙》的“玉瘦檀輕無限恨,南樓羌管休吹”,《殢人嬌》的“玉瘦香濃,檀深雪散,今年恨探梅又晚”。幾個“瘦”字,營造出一種獨特的聯想,給人以不同凡響的新鮮體驗。教學中引導學生去比較這些詩句,調動他們的想象,體會不同的情景、人物不同的情緒及神態,從而對文中的“瘦”描寫有感性的認識。學生慢慢感悟到作者用詞之精妙,“瘦”在詩詞中,不僅是狀物寫景所需,也是人物心理展示所需,雖以花喻人,卻有絕妙魅力,讀后令人無限傷懷凄婉,含蓄動人。在詞人筆下,“瘦”具備著不可言傳的魅力!可謂花瘦人瘦,憐花自憐,鐵石心腸,也要為之所動。
這樣的比較讓學生在感受語言的精妙中,品悟到作者的思想感情,也讓他們認識到準確用詞的重要性。比較閱讀,就是用典型的語言材料去刺激他們,使之用心去感受言語里的豐富意蘊,從而使他們逐漸形成敏銳的語感,逐漸提高對學生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二、以比較閱讀感悟意境的優美
詩的意境美千姿百態,有的雄偉壯闊,絢麗纖細;有的悲涼凄婉;有的豪放曠達;有的含蓄典雅,景象萬千。在教學中,采用比較的方法,在反復吟詠對比中,引導學生去感悟詩歌意境之美,從而能更深入地感悟到詩歌“言有盡而意無窮”之妙。
筆者在高中語文(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單元宋詞教學中,把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和柳永《雨霖鈴》放在一起,讓學生找出詞中的意象進行比較。學生很快列出兩首詞所描寫的景,《念奴嬌·赤壁懷古》:長江、故壘、亂石、驚濤(實景),檣櫓灰飛煙滅(虛景);《雨霖鈴》:寒蟬、長亭、驟雨、煙波、暮靄、楚天(實景),楊柳岸、曉風、殘月(虛景)。然后引導學生運用聯想、想象認真地揣摩、賞析,把學生引入詩的情境,從而對詩意理解得更深刻,對感情體會得更深入。經過一番反復誦讀比較,學生能較快感受到兩首詞選擇不同的意象營造出的截然不同的意境之美:蘇軾的景雄渾蒼涼,大氣磅礴,筆力遒勁,境界宏闊,將寫景、詠史、抒情融為一體;而柳永的景則是以典型的別離之景渲染出纏綿悱惻、凄清悲涼的意境。在比較閱讀中,學生置身詩境,發揮想象,感悟到不同風格詩歌的意境之美,更深入理解了豪放派與婉約派的不同風格。
意境美是一種境界。可以說詩歌鑒賞過程中,只有置身詩境,品悟出其意境之美,方能真正品悟到中國古典詩歌的精妙。而比較閱讀教學,正是引導學生做到這一點的有效途徑之一。
三、以比較閱讀感受情懷的芬芳
優秀的作品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凝聚,往往是作者人生體驗、生活積淀、生存智慧與理想追求等方面的結晶。因此,詩歌教學應引導學生捕捉其間蘊含的美,感悟作者的情懷,從中受到美的熏陶。運用比較閱讀的方法,可以拓展學生的視野,開啟學生的思維,使他們在形象感受的基礎上躍升到理性的高度,領悟作品里蘊含豐富的情思,感受情懷的芬芳。
本校一位教師執教杜甫《登高》時,將它與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放在一起進行比較閱讀,讓學生通過反復朗讀,細細品味,在對比中理解兩首詩歌的風格——豪邁曠放、沉郁頓挫,感悟兩位詩人的情懷。兩者體裁一詩一詞,執教者在對比中,引導學生走近詩人。蘇軾的“我”顯得更豪邁曠達,而杜甫的“我”顯得更悲苦沉郁。有學生質疑:是不是杜甫什么都想不開呢?教師就引導學生品味“艱難”“潦倒”兩詞。“艱難”“潦倒”兩詞表現出杜甫之悲是因己之悲,更是為國之悲。杜甫詩的“我”是大背景下的“我”,是一個大寫的“我”。蘇軾“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杜甫則是達則兼濟天下,窮也兼濟天下。他的思想和行動秉承了孔子“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為了“致君堯舜上”,為了天下蒼生,“雖九死其尤未悔”。即使浪跡天涯,顛沛流離,即使百病纏身,窮困潦倒,社稷黎民的悲苦命運始終牽掛,憂國憂民的博大情懷始終不變。
在對比中,學生領略到了兩位詩人的不同詩風,一則豪邁,一則沉郁;在對比中,學生更能走近詩人,感受他們別樣的情懷。蘇軾從苦難中走向豪邁超脫,杜甫毅然挑起民族的千斤悲愁!相似的苦難,成就別樣的情懷。在對比中,學生更好地享受了古典詩詞那沁人心脾的芬芳。
四、以比較閱讀鑒賞手法的巧妙
優秀的文學作品往往給讀者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間,運用比較閱讀的方法,對不同作品的藝術手法和表達技巧進行比較賞析,讓學生在比較中了解不同的藝術手法,感悟作者表達的巧妙,從而深刻理解藝術創造是如何帶來豐富的美感的,以及如何去賞析文學作品的美。
外出教研時曾經聽過一位教師用比較閱讀方法執教的課,教學效果良好。他執教王維的《山居秋暝》時選取了李清照的《聲聲慢·尋尋覓覓》和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進行對比教學。他以“秋天”作為聯系三首詩歌的切入點,首先讓學生對三個作者選擇的秋景進行比較,《山居秋暝》:皓月、泉水、青松、翠竹、青蓮……《聲聲慢》:秋風、大雁、殘菊、梧桐、秋雨……《天凈沙·秋思》:夕陽點染下的枯藤、老樹、昏鴉等九種景物。這時教師拋出問題:為什么同是寫秋天,三者卻有著很大的差別呢?然后選擇不同的背景音樂讓學生反復吟誦詩歌,發揮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描繪詩歌意境。在了解作者的不同背景、不同境遇之后,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漸漸置身詩境,緣景明情:同樣寫秋天,《山居秋暝》以其靜謐恬淡表達對歸隱生活的向往,《聲聲慢》以其蕭索凄冷烘托難以言喻的亡國喪家之痛,《天凈沙》以其蕭條蒼涼烘托出游子內心的悲涼凄苦。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比較,對三首詩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寫作手法有了較深入的認識,對我國古典詩歌含蓄委婉的抒情手法之精妙有了進一步的體味。
這節課教師在表現形式等方面進行求同和求異的比較閱讀時很成功。他結合時代背景、作家經歷在寫作手法等方面進行了重點的對比,以分析為前提,以比較為關鍵,同中求異,異中求同,學生在比較中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提高了閱讀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潛移默化中自然而然提高了對古典詩歌常見寫作手法的鑒賞能力。
在古典詩歌閱讀教學運用比較法,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闊知識視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可以使學生充分發揮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運用他們的聰明才智去鑒別、去欣賞,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可以使學生將新知舊知識聯系起來,實現學習過程的正遷移。
當然,不同作品當中的比較點是非常多的。無論從何角度進行比較,關鍵是讓學生在比較中聯系感悟,讓學生利用“遷移效應”掌握閱讀相關材料的方法,提升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實踐能力和創新素質,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和終身學習奠定扎實的基礎。詩歌閱讀教學乃至整個語文閱讀教學重視比較閱讀,可以為閱讀教學打開另一扇窗。
參考文獻:
周芷寰.以古典詩歌為例,淺談閱讀教學引導過程的有效實施[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13(7).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