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錦葵
摘 要:針對歷史學科課時安排少,課前效率低的問題引入課前小測,并就其概念、背景、做法、實例、效果及注意事項進行闡述,旨在提高45分鐘的課堂效率。
關鍵詞:歷史;高效課堂;注意力
課前小測,顧名思義,就是在上新課前,用一定量的時間進行一定量的閉卷測試,收閱后再開始授新課。在探討高效課堂中,好多科目特別是數理化等都在閉卷測試,而且效果還不錯,歷史課為什么要進行這個環節?結合平常學生的情況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考慮:
一是在一節課的開始,學生的注意力還相對分散,學生的興奮點還停留在課間活動中。這時,如果老師想直接進入新課的教學會困難重重,有時還會把事先醞釀好的心情弄得一塌糊涂。教師不容易將“課下”導入“課上”,也就不能將學生分散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學上。課前利用幾分鐘進行一下小測試,理論上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集中注意力,使他們盡快全身心地投入本節課的教學活動中,也就自然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了。二是課前小測能督促學生及時復習或預習。作為老師,盡管我們一直強調要做好課前預習工作,要溫故而知新,但很少有學生能做到,因為歷史課每周只有兩節,學生的大部分時間已經花在數理化英語上面,沒有預習、復習的習慣,學生經常會對講過的知識點印象模糊,甚至一點印象也沒有,這時候老師就會很失落無奈,感覺自己不會教,學生學不會。三是課前小測能為課后大測打下堅實基礎。經常訓練能增強學生的讀題解題能力,首先是閱題量不斷擴大,一周、一個月、一學期乃至三年,題量越來越多,視野越來越廣。其次答題速度會不斷加快,試想經過長時間的訓練,學生已具備快速閱讀善抓重點關鍵詞的能力,在有限的時間內快答就是成功的保障。基于以上情況,歷史課引入課前小測就顯得非常有必要。
如何進行歷史課前小測?針對歷史學科及課時安排的特點,本人的主要做法如下:一是從時間來看,就是用5分鐘的題量來進行小測;二是從內容選擇上,主要是抽選上一節課的重點、難點、易錯點,外加一道當節的新內容。三是題型設置以選擇題為主簡答題為輔。四是測試方式主要有兩種,(1)利用班班通直接投影出題目學生用作業本寫答案;(2)以試卷形式印發給學生填寫。這樣做的目的就是通過小測引導學生及時復習和做好預習,同時體驗到測試的可操作性。
小測實例:八上歷史18課課前小測試卷
1.(2012江蘇揚州)毛澤東所作的詩句“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描述的是( )
A.遼沈戰役 B.平津戰役
C.淮海戰役 D.渡江戰役
(當節課內容)
2.(2012年濟寧市)下列人物既參加了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又參加了重慶談判的是( )
A.周恩來 B.毛澤東 C.鄧小平 D.劉伯承
(上一節課內容)
3.(2012·山東泰安)看右圖(圖略),毛澤東等赴重慶談判的根本目的是( )
A.爭取國內和平 B.爭取民主黨派支持
C.嚴懲侵華戰犯 D.驅逐美國在華勢力
(上一節課內容)
4.(2012年貴州省)揭開了人民解放戰爭全國性戰略反攻的序幕是( )
A.孟良崮戰役開始 B.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
C.三大戰役開始 D.渡江戰役開始
(上一節課內容)
5.(2012廣東)毛澤東在一次談話中說:“(1945年)這一次我們去的好,擊破了國民黨說共產黨不要和平,不要團結的謠言。”毛澤東談論的是( )
A.井岡山會師 B.西安事變
C.百團大戰 D.重慶談判
(上一節課內容)
6.抗戰勝利后蔣介石電邀毛澤東到重慶談判的目的是什么?毛澤東赴約的目的又是什么?(上一節課內容)
實施歷史課前小測一段時間后,學生開始還不大適應,甚至不夠重視,發卷后3分鐘內還不能安靜下來,但當發現老師每次5分鐘后都按時收卷,而且當晚作業節就將批改情況公布給全班同學后,情況就有了很大的改觀。現在課前第一件事就是等候老師發卷或出題,一改往日課前吵吵鬧鬧的現象,晚自習終于有學生拿出歷史課本來復習或預習。平時上完課就把歷史課本封存,到第二節課老大難問題終于有了化解的跡象。可以說歷史課前小測既可以夯實學生的知識基礎,又可以對學生有無預習、復習發揮監督的作用,可謂一舉多得,是歷史教學應該提倡的行為。
當然,在小測中,以下幾個問題需要進一步改進,一是課前小測的批改要及時,也就是當日小測當日批改,而且必須在作業節反饋小測情況,特別是前一個月,以便使其養成習慣。二是課前小測要有針對性,可以用幾個典型小題,最好是易錯易混的知識點,甚至每隔一定時間還要再重復考查,直到完全掌握。三是課前小測要多樣化。單一的測試學生容易產生厭倦,可以變換小測形式,如課前師生問與答,學生給學生出題,利用多媒體班班通展示等,這樣做就能當堂反饋,及時表揚,給學生以自信心與榮譽感。
總之,課前小測是一種提高歷史課堂效率的方法,堅持使用有利于解決學生課后對歷史學科不重視的問題,也便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及時消化。
參考文獻:
陳蘭芳.初中歷史如何進行史料教學[J].中學歷史教學研究,2012(1).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