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紅
法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科學、合理、及時而又滿含激勵的教學評價是營造寬松、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積極情感和強烈的求知欲望的鼓風機。如何使評價真正發揮其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向前發展,我認為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科學分組,激發參與意識
評價是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為此,科學合理地分配小組成為生本教育能否取得成效的關鍵。科學分配小組成員的目的是保證各小組成員競爭的公平性。因此在建組之時,首先根據學生的意愿,按照他們的特長,再考慮成績優劣、能力強弱、性格差異,將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搭配分組。具體操作如下:
在全班60名同學中將綜合表現前15位的同學列出來作為組長,再把綜合表現后15位的學生排出來,分別從前后兩組15人中各抽出一位,按照性別、性格、興趣和愛好的差異不同的原則把這兩名同學放在一起。接著從余下的30位學生中以2人一組分配到已搭配好的15個2人小組中,組成4人小組,這兩位學生也應當是盡可能不同性別、性格、興趣和愛好。這樣,平衡各成員的總表現,應當15個組都基本一樣,這就保證了其公平性。在座位的安排上采取一號四號同桌,二號三號同桌,這樣可以在小組內結成“一幫一”對子,有利于促進全組成員的共同發展。小組成員各有分工,負責收發作業的、計算分值的、進行小組規劃的、制作課件的,每人根據自己的特長選擇自己適合的工作,不存在好差之分,不存在歧視偏見,每位同學為自己能在小組中承擔的任務而高興,小組凝聚力日益增強。
二、多元評價,激發課堂活力
為確保小組成員共同堅持小組向心力,制訂一定的評價機制是必需的。對學生的評價以能夠激勵、激發學生學習內在動力為準則。實踐中我充分發揮學生自主性,由四位組員共同制訂本組約定,全班同學共同制訂班級評價方案。完成作業、課堂發言、服務班集體、遵守班規校紀等多維度參評,使評價內容多元化。評價過程中分值的制訂與計分全程由學生監督,形成完整的體系。課堂教學中的評價包括個人自評、小組自評、小組互評和教師評價,平時主要以小組互評為主。通過小組評價的引領作用,使學生及時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主動進行自我反饋、自我調節、自我教育,學生在評價的過程中學會正確對待自己,學會欣賞別人,相互促進,共同提高。這樣,學生的評價意識得到了提高,同時又培養了探索問題、發散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渴望被人賞識。”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要堅持以激勵為主的原則,盡可能地看到學生的閃光點,并將學生的閃光點及時放大和認可。對待優等生我以仰慕的態度聆聽他們的觀點,欣賞他們的發言,學生總能在師生真誠的掌聲中看到自己的光芒。而對待學困生,我總是偏愛他們,把容易表達的,能夠提前準備的發言送給他們。只要敢于表達、表達明確,我會帶領全班同學鼓掌激勵,同時送給他們“你的聲音很洪亮”“你知道的真多”等贊美的話語。
三、獎懲結合,激發上進動力
在評價機制實施過程中,組與組之間的競爭成為學生的驅動力。為了使這一驅動力永遠鮮活,獎懲落實到位尤為重要。
根據每周隊會課上的評比,最優小組每一位成員會得到最差小組的每位成員的獎勵。有時是一張賀卡以及祝福的話語,有時是一支精心包裝的筆,有時是贈送一本好看的書……得到獎勵的學生滿心歡喜、士氣十足,贈予獎勵的則不甘示弱,信心百倍。
在每個月末,根據各組打分情況,選出各項分值高的同學受到班級嘉獎,如最佳老師、工作負責、進步顯著、發言踴躍、最優后勤……一張張獎狀、同學們的掌聲和笑臉,足以讓獲獎學生激動無比,這就是他們努力的動力。
在學期末,還會評出一些始終默默無聞為同學們服務的學生,如課代表、小組長、負責關燈鎖門的、整理物品的等,當同學們把一句句發自肺腑的感謝之詞送給他們時,他們是那樣欣慰,因為付出了,所以幸福了!這中間,老師一個欣賞的眼神,一句贊美的話,一個親切的動作,都會讓學生幸福好長一陣子。
科學、合理、及時而又滿含激勵的教學評價和相應教學評價體系的建構,使學生對自己的點滴進步充滿信心,從而不斷產生積極上進的內驅力,以飽滿的學習、生活態度投入日常學習和生活之中。學生發展有方向、有動力、有收獲,就促使他們有更高的目標、有更顯著的收獲,以此形成良性循環的發展態勢。
(作者單位: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大北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