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敏貴
一、背景
新課程改革以來,我校學生學習思想品德的積極性降低了,學習的效率也開始下降。許多老師埋怨課改,埋怨我們的學生上課不認真聽講。細想想,這些問題的出現與我們的教學觀念、教學方式、方法不是沒有關系。比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知識發生發展過程以及學生思維過程重視不夠,教師的教學過程就是照本宣科講教材。許多老師上課時常有“由于時間關系,我們要抓進度”等口頭禪。
另外,誤以為教師的思維過程就是學生的思維邏輯,沒有充分關注學生的知識基礎和思維特點,導致教師教學過程與學生思維錯位或脫節。因此,本人認為要想提高教學效益,就一定要重新整合教學內容,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加強情感教育,增強學生學習思想品德課的興趣,提高教學效益。
二、案例描述
在討論如何與父母溝通時,我設置了這樣一個情景:我們班的小莉和我談心時告訴我,她一向和父母的關系比較緊張,她最近更加郁悶。到底發生了什么令她如此郁悶的事呢?還是讓她自己來說吧。
小莉(班上的一位同學扮演,改編課本24頁小莉的材料,以第一人稱講述):我和父母關系一向比較緊張,下星期天是我14歲生日,幾個要好的同學和幾個小學同學說好要參加我的生日聚會,我也想利用這個機會與同學聊聊天,放松放松。可我的父母都說:“我們家境并不富裕,我們上班又忙,就別搞聚會了。”我為此更加郁悶。怎么辦?大屏幕同時顯示小莉的講述內容。
學生思考討論:
1.小莉為什么郁悶?父母為什么不讓她搞聚會?
2.你的解決辦法是什么?
A.按照家長的意思辦,不搞聚會了;
B.不聽家長的話,在家里搞聚會;
C.先斬后奏,出去搞聚會;
D.其他辦法
學生分小組討論,代表發言。
老師小結:其實,我們剛才討論交流的過程,就是幫小莉解決沖突的過程,讓我們一起來把它歸納一下吧。老師結合同學討論和交流的過程和內容歸納。(大屏幕同時顯示:處理家庭沖突六步法)
第一步:明確沖突;
第二步:分析原因;
第三步:解決方法;
第四步:舍去下策;
第五步:選擇雙贏;
第六步:檢驗效果。
當然,這不是解決家庭矛盾的萬能鑰匙,但只要我們嘗試在生活中去運用它,多少會對我們有所幫助。
現場模擬:
老師:我們已經知道小莉為什么郁悶了,也告訴了她應該和父母商量解決這件事。讓我們大家一起幫小莉出出主意,模擬一下和父母商量的過程,好讓她能開成生日聚會。
大屏幕再次顯示:改編課本24頁小莉的材料。
學生分成兩大組,一組扮演小莉,另一大組扮演父母,現場模擬小莉與家長商量的過程。老師引導學生認識到與父母溝通的基本要領。
老師:小莉,你現在還郁悶嗎?
小莉:謝謝老師和同學們,我現在心情好多了。不過剛才大家也知道了,我一向和父母的關系比較緊張,我希望大家能允許我借這堂政治課采訪幾位同學,把你們和父母交往的小竅門向我傳授一二。
小莉采訪幾位同學,同學向小莉傳授與父母交往的小竅門。
老師在黑板上適時寫下與父母交往的小竅門。
小結:老師把這些同學的小竅門歸納匯總了一下:大屏幕顯示與父母交往的藝術,同學們齊聲朗讀(情感體驗)。
三、案例評析
思想品德課堂效率的提高,讓學生喜歡上思想品德課,我想思想品德教學要走向三化。
1.思想品德教學要走向生活實踐化
在學生逐步擴展的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幫助他們解決成長中的問題,讓初中學生正確認識成長中的自己,處理好與他人、集體、國家和社會的關系是思想品德課程標準的要求。因此,教師要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情境要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要善于把生活中的矛盾與教學中的問題拋給學生自己去探究、去解決,幫助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同時,要充分尊重學生,創造一個適合學生主體性發揮的教學環境,師生之間進行充分互動交流,以此來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2.思想品德教學要走向情感化
新課程理念強調三維發展目標,知識、能力、情感,而情感目標是思想品德學科三維目標的首要目標。要重視情感因素的培養,關注學生情感體驗,構建情感化的思想品德課堂,精心設計教學過程,關注每位學生的體驗和感悟,倡導情感積累,努力實現認知過程的“情感化”,使認知和情感和諧發展,使學生的個性和創造力得以充分發展和張揚。
3.思想品德教學要走向整合化
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用教材”,而非“教教材”,學生是“用教材學”而非“學教材”。教材只是為學生的學、教師的教提供一種憑據,它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教學中絕不能照本宣科,教材不是“唯一”。將新教材的內容面面俱到地教完,學生接受起來就比較困難。與其如此,還不如大膽刪去一些難度大、學生接受不了的內容,或者用相對簡單的材料來替換,或者用學生熟悉的生活中的事件、場景、材料來教學,走進學生的生活世界。甚至教師可以根據需要對教材內容進行延伸和適當的補充,適時增加相關的有益內容,或讓學生在閱讀、收集資料的基礎上展開討論。因此,教師要具備對教材整體把握的能力,依據課標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材的內容進行刪除和增加。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