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輝
當今社會,英語已經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英語作為一種語言交際工具,聽、說能力尤為重要。尤其英語聽力在高考中所占比例、權重越來越大。如何進行有效的聽力訓練,從而真正地提高聽的能力一直是師生及眾多家長關注的焦點。對于如何突破這個問題,筆者一直在思考,反復實踐。經過幾年的研究,發現了一種行之有效的辦法,愿和大家共同切磋及分享。
首先我想先簡要介紹一下多年來我及眾多同行所采用的辦法。隨著高考聽力分數的增加,我們作為第一線的教師非常重視學生英語聽力的訓練,學校也給予大力支持。就我所在的學校而言,我們每周專門設立三節課為聽力課,已經堅持了數年。聽力課上基本上就是按照聽力考試的模式進行,播放已錄制好的磁帶,聽后就做題,最后核對答案。通過這種堅持一貫的訓練,讓學生更熟悉英語口語內容,增強對英語信息輸入及輸出的反應,從而提高通過聽而獲取信息,理解談話表層及深層含義的能力,最后能準確回答并解決問題。不過,事后通過對一屆學生三年的聽力成績及聽力水平的跟蹤分析及調查,發現此種做法投入大但收效甚微。學生經過這種固定化的長期訓練,只是克服了對英語聽的恐懼感。英語自身聽的能力強的學生基本上仍保持在原有的水平上;而自身英語聽力弱的學生并沒有因這種看似大強度長時間的訓練而有明顯改善和提高,依然故我。學生通過聽獲取信息及利用已知信息去解決問題的能力基本上提高不大,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我們預期要達到的目標還相去甚遠。我們的大投入似乎只是一種表面形式和僅僅滿足于我們重視了,我們訓練了的心理安慰而已。可這絕不是師生及家長所真正期待的結果。
一、這種習以為常的做法的弊端
1.通篇聽完一個聽力訓練,像考試一樣去做,而后對答案,結果就只能像考試一樣,只知道對錯。學生對前面已聽過的內容已忘記了很大一部分。這樣不利于學生自主去糾正聽力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從而造成時間和精力的浪費。
2.我發現,即使經過大量的聽力訓練,學生對所聽材料仍然缺乏熟練程度,更不用說預測,判斷對話發展及對材料內容的深層理解。
3.聽力中的一些單詞仍然是學生通篇理解的障礙。
4.對聽力材料中出現的最新美國時尚口語及俚語,學生還不能及時去理解。
5.學生對很多體力技巧掌握甚少。
二、消除弊端的做法
針對以上這些問題,我做了大量的反思,并對平時的訓練方式和方法做了一些調整和改進。做法如下:
1.把整個聽力材料按照材料種類分成幾部分,分開訓練。前五個小對話為第一部分,后面九個略長語篇為第二部分。也就是把聽力練習分成兩類。這兩大類的試題特點都較突出。第一類試題語言簡明扼要,日常交際性較明顯。而且五個微型對話中,相對單詞量少,語句簡短,但一般讀速較快而且只讀一遍。這就要求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盡快適應語言的快速流利的交流。我的做法是先把這個素材播放一遍后,讓學生當作考試去做,然后通過核對答案及反思來發現自身存在的問題。然后,再播放一遍,優秀的學生爭取能把小片段復述下來。那些基礎較弱的學生自我檢查和自我糾正,爭取獨立解決問題。之后,再播放第三遍,讓學生帶著聽力原文來跟讀,并模仿磁帶中讀者的語音語調。
2.從第六語篇開始,把聽力與閱讀理解結合起來。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發現學生在做聽力訓練時,對聽力材料的理解總是一知半解,更談不上預測對話后續發展內容和深層理解及分析說話者的態度和觀點。究其原因是學生頭腦中儲存的完整聽力素材總是少之又少,只滿足于聽后核對答案。極少有學生會養成聽后再閱讀一下原文的習慣。作為第一線工作的教師,我們都知道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很重要。一般都要進行十萬至二十萬字的課外閱讀,來儲備學生英語閱讀篇章的信息量。有了這么大的儲備做基礎,一般英語閱讀文章學生都能較好地去把握,即使見到陌生的內容,也能有一定能力去把握作者的寫作意圖等。同樣的道理,聽力素材也需要大量儲備。只有學生儲備了一定量的聽力材料,再加上必要的聽力技巧,才能面對聽力新材料做到應對自如。為此我采用先讓學生像考試一樣做聽力試題,然后核查對答案。然后同樣再復聽一下,爭取獨立地解決問題。再聽第三遍,參照聽力原文,結合試題,作為閱讀題再重新做一遍。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總結反思,獨立找到正確解答問題的路徑,進而存儲在記憶里。同時積累并突破疑難詞匯或者短語。最后隨著磁帶大聲跟讀,模仿標準的語音、語調和語速,并讓有能力的學生復述所聽內容。經過這樣的反復訓練學生才真正做到有效聽力素材的理解及儲備。
在教學中采用這樣的做法之后,深受學生歡迎。學生說這才是真正負責任的聽力訓練課。感覺訓練后收獲很大。從以往對一成不變的聽力課的排斥抵觸變得充滿期待和躍躍欲試了。這樣做不但提高了聽力訓練質量,而且帶動了說、讀能力的訓練,加深了對語言情境的領悟,并在頭腦中儲備了大量的英語聽力素材,使學生親自體驗到英語在用中學才能起到交際工具的重要性。同時增加了學生對英語學習的熱愛。這難道不是我們英語教學追求的最佳效果嗎?
參考文獻:
高紅.城市高中英語聽力教學現狀調查與分析[D].華中師范大學,2013.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