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小青

摘 要:歷史作為一門人文學科,課堂教學的價值在于價值觀教育,在“新中國初期的政治建設”一課中,采用教學設計,價值立意;教學過程,運用情境、圖示、問題探究、縱向貫通、橫向對比等多種教學方法,促成價值觀目標的自然達成。
關鍵詞:價值立意;情境;縱向貫通;橫向對比
新課改以來,高中歷史教學的一大特色就是重新闡述歷史教學的三維目標,突出價值觀教育。2015年我有幸在寧波名師蔡建波老師的指導下,以“新中國初期的政治建設”一課參加了全國德育精品課堂比賽,現就結合教學過程做幾點反思。
一、教學設計:價值立意,結構簡潔
教學立意是課堂教學的靈魂,決定著課堂的品質,體現著教師對課程標準、教科書及新課程理念的理解與把握,影響著教材整合、教學設計的思路。在價值立意理念的指導下,我最終選擇以“民主”立意。之所以以民主作為本課的教學主線與靈魂,是基于對新課標的理解與把握:從文明史觀角度看待必修一的價值觀目標,通過必修一的教學要“使學生理解從專制到民主、從人治到法治是人類社會一個漫長而艱難的歷史過程,理解民主與法制的艱巨性和必要性”,而新中國成立是中國由專制到民主的關鍵點,由此可感受新中國成立的偉大意義;從全球史觀的角度理解本課的價值觀目標,“認識中國民主政治的特色,體會世界政治文明的多樣性,進而樹立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而奮斗的人生理想”。
在民主立意的基礎上,我對本課的內容進行了大規模的整合,將原課文的三目內容整合為:(1)民主政治建設的前提——新中國的成立;(2)民主政治的表現——法律與制度;(3)民主政治的特色——與美國為代表的西方民主政治對比。通過這樣的教學立意,既做到了知識結構簡潔流暢,富有邏輯性,易于知識目標的達成;又做到了立意高遠,有利于價值觀目標的落實。
二、教學過程:教法多樣,情理交融
價值觀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維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認知、理解、判斷或抉擇,也就是人認定事物、辨別是非的一種思維或取向,具有穩定性和持久性的特點,但是穩定的價值觀形成卻有賴于個人的情感體驗與思維過程。所以在本課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我采取多種教學方法,旨在突出學生的情感體驗與思維過程。
1.以問題情境激發情感
道德絕對不是抒寫在紙上的文字,而是激蕩在心中的情感,教師在教學中應自覺營造歷史情境,幫助學生回到逝去的歷史,將歷時久遠的歷史事物化陌生為熟悉,形成整體可觀的歷史,使其“觀史如身在其中”。為達到此目的,應注意以下幾點:
(1)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系,由近及遠,由淺入深
在本課的教學導入上,我以“歷史是簡單還是難?”這樣貼近學生生活的問題引入新中國成立的內容與意義。
(2)以人的視角來營造情境,神入歷史
英國史學家柯林伍德在談到史學的特征時強調說:“是人類歷史的敘述,是人的事跡、人的目的、人的成功和失敗的歷史?!比耸菤v史活動的主體,由此我放棄了用不平等條約來營造近代中國屈辱歷史的想法,轉而采用反映近代中國人悲慘命運的圖片,使情境具有極強的直觀性和代入感。
(3)注重情境問題的矛盾性
在通過圖片、結合音樂體會近代中國屈辱歷史的基礎上,形成具有矛盾性的問題:我們曾經有漢唐盛世,可是為什么到了近代會如此衰弱不堪?
2.注重歷史的縱向貫通,以過程彰顯意義
所謂的歷史縱向貫通主要代表兩層含義:一是時間序列:即以時間為軸勾勒歷史事件的基本過程,形成基本的歷史脈絡;二是邏輯關系:在時間軸上的歷史事件相互之間存在怎樣的邏輯關系,這將有利于我們從宏觀上理解人類歷史發展的邏輯、演進的方向,進而從整體角度體會具體歷史事件的地位,體會歷史事件的意義。因此,本課中我以問題為中心,以近代歷史發展過程彰顯新中國成立的意義。
教師:無數先烈用血的事實告訴我們,民主不是空談,不能奢求統治者的恩賜,要在中國建立民主制度,首先必須要有一個強大的民主政權作為保障(展示圖示)。
問題1:縱觀中國近代政府,有沒有出現強大的民主政權?
問題2:從不同政權的對比中體會新中國成立的意義?
通過上述問題與圖示,引導學生構建起近代中國社會發展的時間序列和邏輯關系,從整體上掌握近代中國發展過程的脈絡,進而理解新中國成立的歷史地位與意義。新中國是中國近代唯一的、強大的民主政權,這個政權將帶領中國實現從專制到民主、從落后到強大的偉大轉變,是中國實現獨立、民主、富強的關鍵點,它將開創中華民族的新紀元。通過這樣的教學過程,教師將靜態、簡約、結論性的價值觀教育轉化為動態的、豐滿的、過程化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從歷史發展的長河角度,去體會歷史事件對人類社會、對人民生活的影響。
3.注重歷史的橫向對比,以問題引發思考
對歷史事件的理解,一方面需要在歷史發展長河中作縱向貫通;另一方面又需要運用全球史觀,注重全球范圍內不同區域事件的聯系與對比,這樣有助于學生從全球史觀的角度理解歷史事件的特殊性,開拓歷史視野,體會世界文明的多元性。
在本課教學過程中,我運用圖示法,以美國民主制度為參照,在圖示對比的基礎上,讓學生經過討論,基本形成對中美兩國政治制度的直觀認識:中國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而美國注重權力的制約與平衡,實行三權分立制度。由此再形成探究性問題:三權分立為美國的長期穩定與繁榮奠定了基礎,中國能否模仿美國民主模式?請談談你的理由(多角度回答)。
在圖示、比較、問題三部曲的基礎上,學生通過對中美兩國政治制度的分析、比較與思考,基本上能體會到世界政治文明的多元性,進而認識到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合理性與必然性。
歷史作為一門人文學科,課堂教學的價值在于倡導主流價值觀,通過歷史教育不斷優化學生的心態,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和社會責任感。正如中國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梁啟超說道:“史學者學問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國民之明鏡也,愛國心之源泉也。”作為一線教師的我們應當突破應試教育的藩籬,賦予歷史課堂教育使命感與責任感,讓歷史教學走向崇高。
參考文獻:
[1][英]柯林伍德.歷史的觀念[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46.
[2]梁啟超.新史學[M].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0-03.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