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乃海 李紅偉 魏新榮
【摘要】現代農業是以現代工業和科學技術為基礎,重視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充分汲取中國傳統農業的精華,根據市場需要,建立起采用現代科學技術、運用現代工業裝備、推行現代管理理念和方法的農業綜合體系。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對于農民增產增收、提農業生產效率、保護生態環境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現代農業;發展;對策
一、現代農業的發展現狀
1.農業產業結構不合理
我國農業生產經營仍以種植業為主,但種植業內部結構不盡合理。糧食作物仍占有很大比重,經濟作物的種植和經營規模比較小,盡管我國大部分地區致力于農業結構調整,但總體上糧食作物種植面積偏大,經濟作物所占比例偏低,優質專用糧油品種種植面積不足,比較優勢低。同時,我國農業生產方式仍然是以小規模家庭經營為主,產業化程度低,難以實現規模經營,無法應對千變萬化的大市場,因此,農產品國際市場競爭力相當薄弱。
2.科技手段拉動力不強
主要表現是科技創新不夠,重大科研成果開發和科技含量較高的優質高效品種不足;現有農業技術成果轉化率偏低,適用技術應用尚不到位;農業先進技術的普及傳播還有死角。
二、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對策
1.突出服務保障,提升政策支持力度
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充分運用國家、省、市各級政策措施,幫助企業在資金融通、稅費減免、股票上市、用地用水用電等方面得到實惠。同時,進一步研究制定加大扶持的具體政策和配套措施,保證各項優惠政策落實到位。二是加大資本支持力度。對主導產業帶動能力強、產品出口帶動能力強、直接帶動農民的農業龍頭企業加大資本支持,切實發揮財政貸款貼息作用。建立財政扶持資金穩定增長機制,逐年增加農業產業化發展扶持資金,重點用于龍頭企業的貸款貼息、基地補助、技術補貼和品牌培育。
2.突出科技創新,培育壯大龍頭企業
鼓勵龍頭企業把科技創新放在重要位置,增加科技開發投入,提高產品科技含量,增強企業市場競爭力。鼓勵和支持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創新團隊合作共建研發機構,以科技創新推進產業升級。加大現有企業的改造升級力度,采取強強聯合、同業整合、兼并重組等多種方式,積極推動企業由小變大、由弱變強,實現組團發展。引導龍頭企業加快區域化、專業化、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大力培育骨干型、成長型和出口創匯型高效特色產業龍頭企業集群,提高農產品綜合加工能力,促進農業產業發展壯大。
3.突出資源整合,夯實產業發展基礎
沒有土地規模經營,就沒有高效的農業產業化經營。土地經營權進入市場自由流通,有利于土地資源整合,產生土地規模效應,是農業產業化的內在要求。當前,我市首先要加快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工作,賦予農民對承包地使用、收益、流轉及承包經營權抵押、擔保權能,使農民手中的土地經營權成為一種資源進入市場自由流通;其次要加快構建市、縣、鄉三級農村產權交易體系,規范交易程序、開展各類涉農產權流轉交易的信息發布、組織交易和鑒證等服務,逐步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水面經營權、經營性集體資產租賃權和農村集體林權流轉進入市場交易,實現農村土地經營權市場化流通,夯實農業產業化基礎。
4.突出園區建設
堅持以產業為基礎,突出區域特色,合理布局,按照“培育一批、壯大一批、提升一批”的要求,引導各類生產要素向優勢產業、優勢產區集聚,大力推進農業園區向“精、特、深”方向發展。立足優勢特色農業資源,加強園區建設,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緊緊圍繞農業結構調整,依托資源秉賦、產業基礎、區位優勢,推進規模農業園區提檔升級,加快由傳統型、資源型農業園區向科技型、生態型農業園區轉變,集中力量建設一批規劃布局合理、生產要素集聚、科技和設施裝備先進、經營機制完善、經濟效益和示范帶動效應明顯的現代農業園區,引領和支撐全市現代農業發展。
5.突出體制創新
一是創新農業產業化組織形式。大力推廣“企業+基地+農戶”等成熟的農業產業化組織形式,因地制宜、因企制宜、推廣農業產業化多種組織形式,形成企業帶動型、合作組織聯動型、基地帶動型等多層次、多類型、跨區域的產業化經營發展態勢;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向合作聯社發展,組隊抱團,發揮各自優勢,形成生產、流通、加工、銷售全鏈條的聯合發展模式。二是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創新利益聯結方式,通過企業風險基金、保護價收購、訂單農業、股份分紅、直補等形式,緊密龍頭與產業鏈末端農戶的利益聯結;引導市級以上龍頭企業建立一個基地,對接一個優質合作社,打造一個優勢品牌;鼓勵龍頭企業、合作社和農戶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則,以土地、資金、技術、勞力入股形式發展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組織,建立長期穩定共贏的利益聯合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