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華
摘要:經濟的發展離不開教育和教育資源,教育促進經濟的發展,而京津冀經濟的協同發展必然要求教育資源的協同發展。文章從文化資本理論出發,以京津冀協同發展為背景,剖析京津冀教育資源協同發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從而提高教育資源的使用率,提升京津冀地區的競爭力。
關鍵詞:文化資本;京津冀;教育資源:協同發展
京津冀協同發展已經成為北京、天津和河北省的共同發展目標,而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核心最終歸結在經濟的發展,促進經濟發展的因素里面,教育和教育資源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京津冀地區的高等教育資源是不可或缺的。“京津冀一體化是國家戰略,不僅在經濟、交通等方面要一體化,教育方面的一體化和協同發展更是迫在眉睫,不能等待。”北京代表團全國人大代表吳正憲這樣認為。本文將以文化資本作為研究理論,以教育資源為研究對象,開展京津冀地區教育資源的協同發展研究,提供出合理的發展理念和途徑,用以實際,為京津冀地區經濟的發展和競爭力的提升提供支持和幫助。
一、文化資本
“資本”一詞,來源于經濟學,傳統意義上的資本有三種形式,即物質資本、人力資本和自然資本。而法國著名的社會學家、哲學家和教育學家布迪厄(Bourdieu)認為資本還有第四種存在形式——文化資本。布迪厄認為:“文化資本是社會交換體制中的一種社會關系,包括可以使一個人獲得權力和地位的文化知識的積累,同時,在一定程度上文化資本與經濟社會資本是可以互相轉換的。文化資本分為三種形態:客觀化形態、制度化形態和身體化形態。”上述文化資本的三種形態要么是教育資源中所包括的,要么是教育資源能夠所形成和積累的,由此,研究文化資本少不了研究教育和教育資源,研究教育和教育資源也同樣少不了文化資本的研究。當前,京津冀協同發展,不僅僅要求地域之間的協同,更要求地域間的經濟、文化、制度等都要協同發展,京津冀協同發展包括三地的教育資源的一體化。但是,由于京津冀地區教育資源之間的文化資本存量和開發意識存在很不均衡的問題,因此,更應該在文化資本理論指導下研究教育資源的協同發展。
二、京津冀教育資源協同發展的現實基礎
布迪厄理論體系是由“文化資本”、“慣習”和“場域”共同構成的。“場域”是尤為重要的,只有在同一場域下,文化資本才能起到作用。京津冀地區的教育資源多樣化和豐富性,在我國各地區的排行榜中是可以屈指可數的。北京、天津和河北,在地域、依存度和關聯度上,都是中國重要的戰略區域,為文化資本發揮作用提供了很有力的“場域”。
(一)優惠的政策傾斜
歷史上,京津冀地區在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等領域有很高的協調性和匹配度。尤其是近年來,從國家層面頒布一系列的文件,為京津冀地區教育的協同發展提供了現實的合作基礎。2005年的《京津冀人才開發一體化合作協議書》,為京津冀地區的人才發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提出:“人才的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政策互認、政策互惠”。這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人才等教育資源的協同發展。2012年出臺的《積極推進教育領域合作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合作協議》更是明確了教育資源的共享體系,為北京、天津和河北教育資源的協同發展和共享體系探索新路徑。2014年,京津冀三地教育部門共同簽署《積極推進教育領域合作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合作協議》。這都為京津冀地區的教育資源的協同發展鋪平了道路,提供了京津冀地區研究文化資本的場域。
(二)良好的合作基礎
北京、天津和河北省,在地理位置上是相互毗鄰的,在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礎,教育資源的區域合作和協同發展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眾所周知,京津冀地區的教育資源相當豐富,尤其是北京和天津地區,就拿高等教育來說,京津冀地區普通高校共有262所,占全國的10.52%,其中北京89所,天津55所,河北118所。同時。在基礎教育、職業教育、繼續教育這些領域當中,京津冀也各有優勢,特色鮮明:北京一直是教育現代化水平最高的地區之一、天津在我國的職業教育發展中扮演著改革排頭兵先行者的角色、河北在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特色方面也積累了一些獨特的經驗。2016年全國兩會召開期間,代表委員們發出聲音:京津冀三地整合教育資源“齊步走”促協同發展。
三、京津冀教育資源的協同發展路徑
文化資本分為客觀化形態、制度化形態和身體化形態三種形態。這三種形態包含于教育資源中,如何找尋京津冀教育資源的協同發展路徑,也就是如何找到文化資本三種形態地區間的協同發展途徑。但由于行政區劃的限制和公共服務的差距等,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京津冀教育資源的交流和協同發展。北京、天津和河北地區的教育資源,既有強強聯合的基礎,又有劣勢互補的條件,將三地的教育資源有效地整合起來,將有利于京津冀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協同發展。
(一)打破行政區域局限增強人才的交流合作
從“社會管理”走向“社會治理”,是中國共產黨治國理念、執政思維的重大轉變,也是治國理政基本方略的一次跨越提升。理念上的變遷就必然要求新的路徑建構。教育資源的協同發展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應該以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為全局觀,從全局出發,統籌兼顧,掃除阻礙教育資源協同發展的制約性約束,建立京津冀地區的長效合作機制,實現區域內的資源共享和人才自由流動。現實狀況的調查研究對于理論研究至關重要。增強敏銳性和正確的科學決策都離不開調查研究。目前京津冀地區還沒有能夠承擔起區域的教育資源協同發展的機構。對北京、天津和河北省地區的教育資源還不能夠進行整體性的規劃、協調和管理。如果想做好京津冀地區的教育資源整合和協同發展,必須做好教育資源協同發展過程中的頂層設計和協調運行。京津冀協同發展,即京津冀一體化,當然也涵蓋了教育資源的京津冀一體化。要想做到教育資源的協同發展,就要真正打破區域壁壘,打破行政區域的限制,不搞地方保護主義,增強地區間的人才交流和合作,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促進教育資源的協同發展。
(二)發揮地區優勢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
京津冀地區的教育資源豐富,優勢資源相對集中,但同樣也存在制約各地發展的多項因素。北京、天津和河北省三個地區均有各自的特點,北京地區教育已經進入到普及階段,資源和人才充沛,但是北京地區的教育資源也面臨著空間不夠、土地資源緊張的局面。天津的職業教育最具特色,而特色僅限于當地,未能在京津冀區域乃至全國鋪展開來。河北省在三個地區中面積最大,人口最多,但教育人數和受教育人數較少,優質的教育資源不足,但土地資源豐富,生源充足。
鑒于此,應當在整體優化的原則下,發揮京津冀三地的優勢,做到優勢互補,強強聯合,實現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
(三)加強政策扶持促進資源共享
為了盡快實現教育資源的協同發展,京津冀三地教育資源做到強強聯合、優勢互補,國家就應該在政策上繼續進行傾斜和扶持,在辦學、招生、人才流動、人才培養、就業等各方面實現聯合和對接,進而促進京津冀三地的教育資源共享。共享教育資源,實現產學研的融合。利用北京高等教育的優勢,拓展研究領域的合作,把一些先進的技術拿出來,和天津、河北的科研機構進行分享,從而掌握一些先進的技術和經驗,到自己省市的企業等機構進行推廣和應用,用以提高經濟效益:在生產方面,河北省土地資源豐富,北京和天津的一些高產能生產,局限于生產空間,可以轉移到河北省進行,這彈,一方面增加了本省的GDP,擴大了生產戰線,提高了生產產能:一方面把先進的技術帶到了河北省,既有利于當地經濟水平的提高,又有利于當地就業崗位的提供:就學方面,北京的高等教育、天津的職業教育和河北省的基礎教育,可在京津冀地區進行職業辦學,探索適合三個地區的校企合作辦學模式,進而提升職業人才的需求。
總之,京津冀協同發展必然要求教育資源的協同發展,同時也為教育資源的協同發展提供了基礎和條件。從國家層面制定了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不僅僅要求地域之間的協同,更要求地域間的經濟、文化、制度等都要協同發展,京津冀協同發展包括三地的教育資源的一體化。而京津冀地區教育資源之間的文化資本存量和開發意識存在很不均衡的問題,因此,更應該在文化資本理論指導下研究教育資源的協同發展,開展京津冀地區教育資源的協同發展研究,提供出合理的發展理念和途徑,用以實際,為京津冀地區經濟的發展和競爭力的提升提供支持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