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強
沁源縣中醫院于1986年批準成立,現已建成沁源縣中醫特色突出的集醫、教、研、防、康復、保健養生于一體的綜合性的中醫醫院。中醫院新建門診住院綜合樓投入使用以來,以“二甲”中醫院建設標準,逐步提高中醫臨床療效與服務能力。醫院大力弘揚中醫特色,發揮專科優勢,提供中醫藥為主的醫療保健服務,高起點、高標準地建立起了內、外、康復、腦病科、頸腰椎病及治未病等9個臨床科室、5個醫技科室、3個其他業務科室、5個行政后勤科室,現有職工128人、床位100張。
加強領導 整體謀劃
中醫院在“全面建設具有中醫特色的人民滿意醫院”發展目標的指引下,堅持走“院有專科、科有專病、病有專藥、人有專長”的發展之路。醫院秉承“承古納今,厚德精醫”的院訓,將“仁、和、精、誠”融入現代服務宗旨,始終堅持“杏林滿院”的服務理念,通過引進現代化的檢查、診斷儀器和中醫特色專科治療設備,開設沁源首家康復理療與功能訓練室,竭誠為廣大民眾營造出了一個理想而溫馨的中醫特色突出的就醫環境。
繼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實施以來,中醫院黨政領導班子高度重視綜改工作進程。院領導班子多次參加綜合改革相關培訓學習,院務會多次召開會議進行了專題研究,明確了改革任務,研究制定了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的實施方案及相關措施。根據綜改要求,中醫院以提升醫院服務能力為切入點,統籌推進服務體系、管理體制、績效考核制度等綜合改革。
落實措施 全面推進
1.開展醫院等級創建和達標升級活動。醫院依照《二級中醫院等級醫院評審標準》要求,制定了自己的評審方案,設立了等級評審領導組,多次組織醫院領導、科主任到省、市級醫院和兄弟縣中醫院進行參觀學習,邀請省針灸醫院、市中醫院專家親臨中醫院進行指導。
2.細化管理制度,健全管理機制,提升醫院執行力。在2014年完善各項規章制度的基礎上,2015年重點將激勵機制與執行力有效結合,進行全院質量與安全管理,與各科室簽訂了目標管理責任書,制定考核細則,明確目標并跟蹤考核,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堅持科技興醫,重視人才培養。中醫院根據業務發展和工作需要,充實了中層干部隊伍,為醫院發展增添了后備力量,鼓勵年輕醫生進行提升學習。近年來,醫院選送了20余名醫師、護士分別到山西中醫學院、長治市中醫院、長治市婦幼保健院進修學習。
4.加強聯絡與溝通,實行雙向轉診,互惠互利。2015年,中醫院加入了省針灸醫院、肛腸醫院、市中醫院醫療聯合體,并對口支援中峪、交口衛生院,帶動鄉鎮衛生院中醫中藥工作的規范化開展。同時主動聯系省、市醫院以專家門診、定期查房、學術講座、特色科室建設等多種形式,推動醫院診療技術、服務理念、管理水平的跨越提升。
5.加強醫院信息化建設。建設滿足醫院管理、臨床醫療和服務需要的醫院管理信息化系統。建立信息查詢及大屏顯示系統、監控系統、有線電視終端系統、內部電話程控系統及計算機網絡系統、智能機房系統等,逐步實現醫院信息化管理。醫保系統實行接口版管理,規范慢性病門診管理。
6.積極推行中醫特色及非藥物療法。中醫院目前非藥物中醫特色療法共39種,積極應用“治未病”服務技術(如體質辨識、膏方、針刺、灸法、拔罐、推拿、貼敷、足療、藥浴、熏蒸、藥膳、刮痧等)12項,并承擔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應用“三伏貼”、“三九貼”治療呼吸系統、消化系統、頸腰腿疼、兒科等疾病,充分體現中醫藥在預防保健中的作用。
7.扎實開展中醫優質護理服務。中醫院制定了優質護理服務規劃、目標及實施方案,優質護理服務病房覆蓋率100%。按月進行護理人員中醫藥知識與技能的培訓,積極開展中醫護理技術操作,每科室開展的中醫護理技術項目至少3項。
再接再厲 譜寫新章
2016年,中醫院繼續把握改革的發展機遇,努力提高醫院內涵建設、制度建設和文化建設,從促進醫院管理科學化、精細化、專業化入手,在工作中積極探索、大膽實踐,為百姓提供優質、高效、價廉的衛生服務。
本著“立足于本院、著眼于長遠、起步于當前”的原則,加大人才培養力度,招聘高學歷人才,選派優秀人才進修學習,扎實開展中醫師承教育;繼續實施“三名”工程——遴選市、縣級中醫名醫,設立名科(特色科室),打造名院;以“滿足需求和適度超前”為原則,合理設置臨床科室和相關科室;完成二甲醫院等級評審工作;添置新設備,改善舊設施,尤其加大對中醫診療設備和大型設備的投資。
此外,沁源縣中醫院將實施“名醫堂”建設,繼承整理沁源縣名中醫藥專家的學術經驗和技術專長,讓中醫院成為“名中醫”的聚集地,發揮名中醫效應,提升中醫院的影響力。“名醫堂”建設集診療服務、學術傳承和人才培養于一體,是強化醫院龍頭建設的重要載體,將成為中醫院的一張“新名片”。
中醫院作為沁源中醫藥工作的龍頭,擔負著保沁源人民健康的重任,在今后的發展中,將繼續秉承以群眾健康需求為導向的發展策略,不斷增強綜合服務能力,大力弘揚中醫文化、傳承國粹精神,充分發揮中醫藥特色和優勢,為建設幸福沁源貢獻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