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峰連
絕大多數農村小學的語文教學中,提供或實施的是滿堂灌輸式的教學方法,這樣不利于孩子的成長和知識積累。那么,怎樣才能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呢?筆者結合多年來的小學語文教學實踐,簡要地談幾點做法。
一、創造有利環境,營造敢問的氛圍
1.創設積極寬松的教學情境。在農村語文課堂上,往往是教師講學生聽,沒有討論、交流,課堂死氣沉沉,筆者這幾年嘗試與學生多進行情感交流,營造寬松和諧的教學氣氛。使學生敢于從寬松和諧的環境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2.創設民主和諧的心理環境。教師要平等地對待學生,給每個學生的提問投以微笑、關注和點頭,允許他們在教師講授的過程中插話;引導學生敢于對教師或書本上的觀點提出質疑,要積極提倡學生標新立異、勇于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提供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由地思考問題;允許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辯論,讓學生在與他人的交流中質疑促思。
3.與學生建立好的師生朋友關系。要在課堂上做學生的老師,知識的點播者,在課外要拉近學生的距離,使學生感受到老師的愛。
二、激發學生興趣,抓住“好奇”的心理
“好奇”是學生的天性,好奇心是創新的潛在動力,是創新意識的萌芽。強烈的好奇心會增強人們對外界信息的敏感性,對新出現的情況和新發生的變化及時做出反應。發現問題,并追根尋源、激發思考、引起探索欲望,開始創新活動。如在教魯迅先生的《雪》時,筆者讓學生找出喜歡的句子,先在學習小組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一學生說,我喜歡孩子們呵著凍得通紅,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個一齊來塑雷羅漢,這寫出了小孩天真活潑、充滿生機的情景,尤其是“呵”字非常的形象、傳神、有趣。還有那“紫芽姜一般的小手”,很好玩。
三、正確引導學生,提供“會問”機會
1.以問引文。教師的提問要有啟發性,要抓住關鍵之處。這樣能夠引起學生對教學內容中矛盾之處的注意,從而產生相關疑問。如:《貓》一文中有這樣的句子:“說貓老實吧——它——貪玩——盡職——”引導學生在這些地方提出問題:“作者為什么說貓老實卻又說它貪玩?還說它貪玩又盡職呢?”學生提出這些問題后,然后通過討論,就會把課文理解得更深,學生的思維也更深化。
2.提供范例。學習是從模仿開始的,學生喜歡模仿的又是教師的行為方式,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在提問的角度、思路、方法方面給學生提供范例。善于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勤于思考、敢于想象,對同一個問題多層面、多視角地去觀察、分析和思考,透過現象看本質。通過探因求果、正反對比、逆向思維、突破定勢等方法,提出具有創新性的問題,長期潛移默化,學生便會由原來的被提問變為主動提問。
3.變課堂的“縱向提問”為“橫向提問”。所謂橫向提問就是在課堂上問題不是由教師提出,而是由學生自己提出,再由學生通過思考來自行解決的一種提問方法。由于提問者與回答者在課堂教學中都具有同等的學習者地位,因此這種提問方法與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的縱向提問相比,可以使學生比較容易地消除在課堂回答過程中的緊張感,能為推動學生主動思考問題和發現問題,敢議論問題和提出問題,善于回答問題和分析問題創造了條件,使學生有機會在一種既無拘束又較熱烈的教學環境中提出問題、回答問題。
四、教師積極重視,正確對待“善問”
善問是在學生有主動提問意識基礎上更高的要求,是敢問、會問的進一步提高,善問是要問得當、問得明、問得妙。
問得當,是指當問之處才問,不要一有疑就問,每疑必問,應當經過充分的思考確實有疑問再提問。那些通過自己的努力,或通過查工具書、向別人咨詢、與同學互相討論便能得以解決的問題,則不必提問。問得明,是指對問題的表述要清楚、明白。清晰的表達,可以使問題更加明朗,而且還能幫助提問者自己理清思路,為問題更加深入探討和解決提供契機。問得妙,是指學生提出的問題具有很高的認識水平,這些問題無法從課本或教學資料中得到答案,必須由學生經過理解、分析、推測、歸納等過程將那些看似零碎的信息進行加工。這就需要調動提問者認知方面的所有潛能,有時還要受到自己的興趣、動機等非智力因素的制約。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鼓勵學生質疑問題、敢問、會問、善問,并且把學生提出的有價值的問題及時納入教學思路之中,這樣既加強訓練的針對性,又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在農村語文課堂教學中,不管用何種方法,都必須符合以學生為主體,以訓練思維和語言為核心,以培養學生語文能力為根本目的。
(作者單位:江西省贛州市寧都縣長勝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