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永濤
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中的課堂提問,教師是主導者,學生多是被動、消極地接受提問。課堂教學中教師直接將問題拋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獨立思考,去理解,甚至去討論完成。但隨著新課改的深入落實,這種提問方式的弊端表現得越來越明顯。首先是不利于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單一的提問方式,加之課堂教學在學生心目中的嚴肅性,容易使學生失去主動表達的機會。其次,老師設計的問題往往是面向絕大部分學生,也容易造成有學生“吃不飽”與“吃不了”的境況。再次,長期單調的課堂提問方式,讓課堂氣氛走向沉悶,特別是一部分不主動學習的學生會跟不上課堂教學的節奏,不主動思考問題,教學效果自然低下。傳統的語文課堂提問方式雖不可以全盤否定,但必須要進行優化、革新。
一、 人本理念下的課堂提問方式的變革
1.學生向老師提問。教師的重要職責是傳道、授業、解惑。當學生出現無法理解或者無法解決的問題時,教師應允許學生提出自己的疑問。對于學生的提問或求助,老師要給以充分的尊重并給出科學的判斷,應盡可能地給予當堂解答,即便不能當堂解決,老師也要在課后盡早處理。這樣既可以保護學生強烈的求知熱情又可以培養學生的探索欲望。學生在聽講、探討時,對老師講述的觀點或對教材的剖析可能會有不同的看法,要讓學生表達出自己獨特的見解和觀點。這時候,教師應積極面對學生的提問。因為這不僅是學生和學生彼此交流、互相啟發的過程,也是學生和學生分享智慧、交流心得、互相啟迪的過程。如果學生有勇氣“挑戰”教師的觀點和指出教材出現問題的科學依據,那就是意外的收獲了。
2.學生提問學生。利用學生提問學生,實施檢查功能。學生提出的問題往往很具有思考的價值,從而來檢測其他同學對本堂課教學目標的完成情況。這種提問方式具有落實和鞏固的功能。同時還可以利用學生提問學生,組織課堂討論或辯論。討論爭辯使得大多數學生經歷“思維和情感的撞擊”后,收獲知識并提升能力。所以,學生提問學生這一新型的課堂提問方式對提升學生的能力、發展學生意義。
二、學生自主進行課堂提問的時機選擇
1.在課題導入時,有些問題并不需要一定即時解決,有的問題可以放一放,如有的問題是教師將要作為本堂課教學重點講述的內容,可以放在講授過程中隨機解答。學生提出的這些問題,特別是有一些不被教師重視的問題,恰恰是教師在教學中深入了解學情的好機會,將有助于教師隨機調整教學內容和及時改變講授策略。
2.在探討重點時,教材中的重點內容,其實也集中了當堂課的主要教學任務之一。一些重點內容的探討,是完成當堂課教學目標的關鍵。在探討重點這個環節中,應該留給基礎較弱的學生充足的提問機會,這樣才能真正做到讓學生在“吃得到”的基礎上“吃得飽”。
3.在過渡轉折時。學生如果帶著遺留的問題進入下一環節,就會出現負面的連鎖反應,必將會影響后面教學任務的完成。
4.在教學活動結束時。教學活動結束時的總結是課堂教學的最重要環節。常言說“編筐編簍,重在收口”說的就是總結的重要。因為這時候的課堂提問,是一種反饋,一種最真實、最直接的反饋。通常我的課堂結束時我總會問上一句:對于本課還有沒有疑問?請你大膽提出來……孩子們帶著豁然開朗的滿足感走出教室,這是最理想的課堂結局。
三、激發學生有效課堂提問的途徑
1.倡導教學民主、營造寬松環境。學生個性的發展需要寬松環境和教學民主。民主和諧的教學氣氛、輕松愉快的學習狀態,可以解除心理障礙,驅除膽怯情緒,減少身心疲勞,更能夠激發學習興趣,激活思維潛能,讓學生有“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之感。這樣,學生在民主、和諧的情境中產生探索發現的欲望,自然樂于發現問題,敢于提出問題,才有激情去解決問題。
2.鼓勵獨立性和創新精神,重視學生發散思維和聚合思維訓練,引導學生多角度理解教材,換位思考問題,深層次探求方法。如開展推測與假設訓練,開展頭腦風暴訓練等來培養學生的思維靈活性、獨特性和創新意識,讓學生能夠敏于發現問題,善于提出問題、巧于表述問題。
3.教師下放“話語權”。常識告訴人們,誰擁有了“話語權”,誰就擁有了主動性和主導性。課堂教學中,應盡量把“話語權”交給學生,這樣不僅是教學行為的簡單變化,更是教學思想和教學理念的轉變。新課程強調,教師的教學策略要實現四個轉變:由知識的傳授向學生的發展轉變,由教師教向學生學轉變,由重結過果向重過程轉變,由統一規格教育向差異性教育轉變。下放“話語權”,也正是實現這些轉變的重要體現。
(作者單位: 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大北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