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娜
摘 要:作為教學設計的基礎部分,分析教材屬于教師課堂授課的序曲。教材分析有利于完成教學目標、提升教學質量。教材分析需從目標、結構、生活、主體略、教學程序、反思等幾個策略入手,從而有效提升教材的利用價值。
關鍵詞:中學數學;教材;分析;策略
一、目標化策略
教師教學必須明確其所應達到的標準和目的。作為教育的主導者,中學數學教師應首先確定不同階段的教學目標。根據教學內容、目標的差異設計相應的教學內容。通常,教學目標應具備如下幾方面主要因素:教學主題、授課方式、授課對象、教學條件及相應的程度。結合上述要素劃分數學的原理、事實與策略。制訂教學目標還需結合相應的年級、學段和單元,這個過程還需遵循“下要保底,上不封頂”的指導思想,在兼顧學生差異的同時確保目標的彈性。
二、結構化策略
中學數學教學應以教材基本原理、知識與技能為基礎,授課教師在掌握這些基本技能的前提下,掌握這三者之間的潛在規律,進而劃分出不同的層次與主線。
1.主要層次
(1)宏觀整體把握課程結構
教師分下教材時應先梳理相應的課程內容,從整體角度來明確必須與選修,不同知識組塊間的相互關系。通過溝通融匯初(高)中乃至大學的相關內容,以此指導中學生的學習規劃。
(2)準確握教材內容主線
中學數學課程內容設置基本上是運算、函數、應用、算法、概率與統計為主線。這幾方面各自獨立而又相互聯系,自始至終貫穿于高中數學課程之中,從而構成立體的中學數學知識網。數學教師需明確不同知識點、線之間的聯系,以此保證課堂教學的游刃有余。
(3)準確掌握教材知識要點
中學數學教師在整體掌握教材系統后,還需準確掌握知識要點及要點間的聯系。針對初中數學,需明確教材的螺旋上升與交叉編排的潛在特點。在此基礎上,教師通過深入思考抓住知識要點,有效地將課程銜接在一起。
2.不同主線
(1)整體到局部的策略
教材分析應從宏觀至微觀的線索加以深入研究。首先,教師需對教材整體研讀,通過對初中和高中階段的數學結構加以梳理,劃分出相應的模塊、掌握知識間的相互關系。繼而分析教材的相關章節,進而明確授課目的,確定相應的教學思路與方法。
(2)局部到整體的策略
教師不僅應掌握中學數學的整體架構,還需從反面入手章節、課本等在整體教學中的作用與地位。通過多次正反兩方面的循環研究和分析,保證教師能夠深刻把握和理解教材設置的本質,這樣才能更好地將教材內容加以優化。
(3)從歷史視角分析數學教材
從歷史角度分析數學教材使教師掌握教材的定理與核心概念,這樣有助于授課過程中將數學原理、概念和大學數學銜接。這也是中學數學教師掌握本質教學精神與思想方法的有效途徑。
三、生活化策略
與其他學科一樣,數學不僅來源于生活還反作用于生活。中學數學教師授課需強調現實生活與數學之間的內部關系。由于部分數學教師對數學的應用不夠重視,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應從兩方面去理解數學的生活化。
1.生活數學化策略
“舉一反三”是生活數學化策略的典型稱謂,也屬于科學規劃的階段。由于人們總結事物內在發展規律多始于特殊事物,在尋求若干特殊事物共性的基礎上加以命題,進而通過猜想與演算推斷出內在規律。因此,數學化是數學發展的基礎,數學化循序漸進地發展也就推動了整個社會的發展。
2.數學生活化策略
部分中學生不理解數學高度抽象化這一特性,進而出現不理解、拒絕的情況。針對這種情況,數學教師應充分發揮數學“廣泛應用性”這一優勢特征加以補充,有助于學生更好地處理陌生環境,進而達到舉一反三。
四、主體化策略
“因材施教”自古以來就是我國教育的指導思想。中學數學教師在優化分析教材時需考慮學生自身特點,在兼顧學困生時還要考慮優秀學生的發展。在此前提下,設置問題與布置作業應更具針對性。
五、教學程序化策略
數學教材具有靜態特點,但分析教材時需考慮教學過程的動態特點。通過分析國內外數學教材可知,無論哪種教材都會有數學邏輯主線貫穿于教材中。我國的數學教材也多以舊知識為切入點,這樣有助于不斷溫習舊知識,及時輸入新的知識要點。
六、反思性策略
“溫故而知新”是學生學習的基本方法,同樣也是數學教師研究和分析教材的主要思路。教學的進步不可停留于口號,還需加以實施。通過對每個章節授課加以反思、認識和改進,達到積少成多的目的。這樣也有助于教師及時查找到改進點,通過分析學生特點充分發揮資源。如此才能更好地分析和設計教材內容,循環往復的課堂授課將會更加生動,教學質量才能日漸提升。
參考文獻:
[1]吳立寶.中澳數學教科書習題比較研究[J].數學教育學報,2013(22).
[2]王新民,王富英,譚竹.數學學案及其設計[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116-117.
[3]朱德全.數學問題解決教學設計類型與程式[J].中國教育學刊,2010(1).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