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梓薇
摘 要:在科技水平的進步下,人們對于電能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發展智能電網,改革傳統的電網發展方式已經成為電力行業的必然選擇。本文主要就用電信息采集系統的應用進行分析。
關鍵詞:用電信息采集系統;應用;分析
為了緩解電力使用的壓力,采用現代化科學通訊信息技術大力發展智能電網,成為了目前電網發展的主要的方向。依靠智能電網能夠完成對電網運行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控制,實現對能源結構的改善和充分利用,滿足不同的電力需求,提升電力傳送的經濟性和安全可靠性。作為智能電網的物理基礎,用電信息采集系統集合了高端的傳感、通信和自動控制等先進技術于一體,完成了對用電數據的收集、管理、統計和分析等,并能根據電網的不同狀態采取不同的處理方案,實現了對用戶的電負荷的監控和智能費控等。
一、用電信息采集系統的應用現狀
(一)國外應用現狀
隨著當前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為電力行業創新發展提供了技術保證,為了保證光伏、風能和生物質等新型分布式電源發展的需求,使供電服務質量更加的完善,提升電網工作效率,滿足國際節能減排的要求,歐美等發達國家相繼對用電信息采集系統的研發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財力。
在2006年時,歐盟頒布了《可持續的、競爭的、安全的歐洲能源策略》能源綠皮書,在綠皮書中明確規定今后歐盟電網的建設將以智能電網的研發為主,借助電能表智能自動化對系統進行管理。并要求歐盟各個成員國在2023年實現智能電能表的全部部署。
在2001年意大利的電力公司完成了智能電能表的安裝,形成了智能化計量網絡。法國電力公司從2008年完成了2700 萬只智能電能表的更換,實現了遠程監控和網絡接收電價信息的智能化。
預計到2020年,在法國境內將會完成3500萬只智能電能表的安裝,普及率將超過80%。美國白宮于2009年頒布了《復蘇計劃尺度報告》,在該計劃中將會有4000萬只智能電能表安裝到居民家庭中,實現遠程監控和抄表的業務。截止到2015年底,在美國智能電能表的普及率已經達到了50%。
(二)國內應用現狀
國際電力行業的不斷發展,從而促使我國的電力市場出現了全新的改革,居民用電信息的采集也發生了重大的改變,由傳統的人工抄表逐漸向著遠程集中抄表的方向發展。從上世紀90 年代開始到現今,我國的電力公司按照不同類型的用戶建立了較為完善的電能信息采集系統,其主要包括了關口和用戶電能量收集、電力負荷監管、低壓集中抄表和智能自動化配電等業務。但是用電信息采集系統通常是由網省和地市公司自己建立,缺少統一的標準,只能完成對用戶電能信息收集等初級功能的實現,導致工作人員對用戶用電信息不能及時全面有效的掌控。
為了解決上述出現的問題,達到我國電力市場化的要求,我國急需建立全面的電力用戶用電信息采集系統。我國電網于2008正式啟動計量、抄表、收費標準化的建設,對我國的智能電能表和用電信息采集系統進行了技術上的統一規劃,并在相關的應用終端上對功能、實用性、信息安全和檢測等方面制定明確的要求,為今后我國的智能電網發展提供了保證。
到2016年為止,我國已經安裝了2億只以上的智能電能表。并且相關的采集系統主戰也相繼的建成并投入使用,實現了對數據收集、故障維修、有序用電和電能質量監測等多項業務的應用。
二、用電信息采集系統的發展趨勢
(一)通信網接入技術
在建立電信息采集系統時,需要具有實時性和可靠性的通信技術給予支持,這主要是因為接入網通信技術具有接口和組網多樣性和靈活性,能夠將數據、語音和圖像等業務進行有機的結合,為用電信息收集、負荷監控和電網提供有利的通信通道。所以通過對當前通信網絡結構的分析,制定適合智能電網的通信網技術系統將會是今后用電信息采集系統建設的重要研究內容。
(二)信息共享與融合技術
當前我國的用電信息采集系統尚處于規模化發展階段,和其他的業務系統存在一定的不兼容性,所以信息共享技術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在當前用電信息采集系統中不僅要保證業務營銷系統,同時也要通過信息共享創新方式,建立以服務為基礎的用電信息采集系統信息共享技術,妥善的解決不同系統之間數據的應用和操縱難題。
(三)移動作業技術
在傳統的信息采集過程中,通常是根據工作單和指導書進行現場作業,工作完成后將手抄的用戶數據錄入到服務器中,這種工作方式的效率極低。而現在隨著智能電網的不斷發展,移動作業系統將會通過智能化和自動化完成對現場抄核收、用電檢查和業務辦理等多項功能,從而極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對現場作業精細化管理水平有了深一層的提升,具備良好的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
[1] 江汛.基于用電信息采集系統的四表合一技術研究與建設[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6(34).
[2] 顏文偉.基于用電信息采集系統的抄核收新模式探究[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6(34).
[3] 趙莎莎.用電信息采集系統的應用現狀與未來發展[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6(06).
[4] 張艷娥.淺談用電信息采集系統應用[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