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怡紅
【摘要】馬克思、恩格斯科學地揭示了人與自然之間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認為二者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同時又相互對立的。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綠色發展理念”是對馬克思主義人與自然關系的繼承和發展,不僅有著重大理論意義,更能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人與自然;綠色發展理念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和共享的發展理念,這是全會為“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定調的五大理念。從政治局會議上提出讓人耳目一新的“綠色化”概念,到此次“綠色”理念高度融入未來五年直至更久的發展規劃之中,綠色發展正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
一、綠色發展理念的內涵
綠色發展理念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其前提是認識和尊重自然,在尊重和把握自然規律的基礎上從事人類活動,其宗旨是實現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全面可持續發展。它有著豐富的內涵:
第一、在狹義上,綠色發展,就是要發展環境友好型產業,降低能耗和物耗,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發展循環經濟和低碳技術,使經濟社會發展與自然相協調。
第二、從廣義上來看,綠色發展至少包括以下含義和要求:均衡發展;節約發展;低碳發展;清潔發展;循環發展;安全發展。
綠色發展理念是中國共產黨在對人類社會發展階段不斷提高認識和提升執政能力水平的前提下得出的結論。這是中國發展的科學選擇,也是社會不斷進步的重要標志。
二、綠色發展理念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底蘊
綠色發展理念在馬克思主義人與自然關系理論的基礎上,根據當代中國發展的新情況,提出了新要求,充實了新內容,是對馬克思主義人與自然關系理論的繼承與發展。
1.馬克思主義中人與自然的關系。馬克思、恩格斯從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實際和經驗教訓出發,科學揭示了人與自然之間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
首先,人與自然不可分割,二者相互聯系、相互依存。一方面,人起源于自然界。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人本身是自然界的產物”,“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另一方面,自然界給予人類生存發展的基礎條件,人類必須靠自然界提供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生活。
第二,人與自然是相互對立的。一方面,人不斷地從自然索取資源滿足自身需要,改變著自然的原有形態。正如馬克思所說的那樣:“動物只生自身,人則通過實踐創造對象世界,即改造無機世界”。另一方面,人在改造和利用自然中受到自然的約束。“人作為自然的、肉體的、感性的、對象性的存在物,和動植物一樣,受動的、受制約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同時,自然界也對人的改造進行反抗。對此,恩格斯早就告誡人類:“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
總之,人與自然既同一又斗爭,二者是一個矛盾的統一體。
2.綠色發展理念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繼承與發展。馬克思主義在闡述人與自然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關系的基礎上,認為人類應該正確利用規律,從而促進客觀世界發展。人與自然關系的矛盾根源來自于資本主義社會的根本矛盾,而綠色發展理念的認識根源則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人與自然矛盾。
中國共產黨正是繼承與發展了馬克思、恩格斯人與自然關系的思想,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現實情況出發,提出了綠色發展理念。
三、綠色發展理念的實踐路徑
綠色發展是發展理念和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當前,必須以綠色發展理念為引導,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1.倡導綠色生活方式。要倡導人們養成綠色、文明的生活方式。首先,要樹立節約意識,使其成為社會共識,呼吁大家共同行動起來。例如盡量少用一次性物品;一水多用;雙面使用紙張等等。其次,轉變資源利用方式,實現資源和廢棄物的循環利用。例如去超市購物時,攜帶可以循環使用的布袋與紙袋;生活中盡量將垃圾分類入箱,利于資源的再次回收利用。最后,培育綠色消費觀念。類似“光盤行動”,“地球一小時”活動,我們都應該去認真踐行。讓綠色生活方式成為人們的自覺行動。
2.加強綠色發展制度建設。綠色發展理念的踐行需要制度作為強有力的保障。建立健全生態法律制度體系,以制度保障和規范人與自然的關系,才能實現經濟、社會的綠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首先,應當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和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并且把政策的實施情況作為地方績效考核的內容,激發各地方切實根據實際推進綠色發展理念。其次,建立綠色發展評價機構,對各地區、各企業的綠色發展整體狀況實施定期監督和考核,向社會公眾公布公開考核結果,更好的引導各地區、各企業實現綠色發展。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恩格斯.自然辯證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