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鳳領
根據教學實踐的要求,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創設與當前學習主題相關的、盡可能真實的、有利于學生對所學內容的主題意義進行理解的情境。根據我的教學經驗,在此舉例談一下情境創設的經驗,與大家商榷。
一、依據教學內容進行情境創設
1、計算教學:創設良好的生活情境,使學生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去研究計算,能夠使枯燥的計算教學變得生氣盎然。實踐證明,賦予計算教學內容更多生活氣息,使計算教學與學生的生活溝通,與學生的經驗溝通,與解決實際問題緊密結合,就會使抽象的算理易于理解,繁瑣的方法便于掌握。
2、應用題教學:課標強調了要注重培養學生把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以解決問題的能力。作為數學老師,應善于捕捉并挖掘學生生活中豐富的數學信息,使學生在熟悉的情景中,利用已有的經驗去感悟數學。例如在一次周六的數學興趣課中,教師發現班內學生缺了好多,在了解情況后,順勢推舟讓學生根據“全班56人,參加校運動會的有7人,參加奧數提高班的有8人”這些信息提出問題。學生根據所學的分數(百分數)應用題,很快提出很多問題:(1)參加奧數提高班的人數占全班人數的幾分之幾?(2)參加校運動會的人數占全班人數的幾分之幾?(3)參加奧數提高班的人數比參加校運動會的人數多百分之幾?(4)參加校運動會的人數比參加奧數提高班的人數少幾分之幾?(5)還剩幾分之幾?……課堂引用的素材鮮活親切,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興趣盎然,氣氛熱烈。
3、圖形認識與計算教學:在圖形認識中,我們都可以從現實世界中抽象出模型: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圓等等。在圖形的周長與面積計算教學中,教師一樣可以從生活原型入手。如在《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計算》的教學中,教師從生活引入,用課件演示了這樣一個生活問題:一塊長方形地里種著青菜,公雞要吃菜,你能否想辦法不讓雞吃菜?學生想出用圍籬笆的方法后,教師追問:籬笆需多長?它的長度和菜地的什么有關?以此引出周長,為探究周長的計算方法作好鋪墊。
二、依據教學過程進行情境創設
教學工作的目的性、計劃性、系統性決定了教學是實現教育過程的基本途徑。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一般由準備——新授——練習——應用這樣幾個環節組成。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們常根據不同的環節創設不同的情境,讓學生在豐富的情境創設和變換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例如在小學數學第九冊《用字母表示數》一課的教學中,教師根據教學環節分別創設了以下一些情境:在新課一開始從籃球明星姚明引入,出示正在進行的校五年級籃球比賽周一到周四的投籃情況,讓學生預測周五投籃的累積次數會怎樣,以此過渡到用字母表示數。在這節課的練習中,教師安排了以下幾個情境練習:從兒歌“一只蛤蟆一張嘴,兩只眼睛四條腿……”中感悟、理解代數式的意義;根據相關條件用代數式表示任課老師和聽課老師的年齡。練習設計有層次,有新意。
三、根據實際需要進行情境創設
1、情境內容的真實性。教學情境應該是實際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真實發生的和可能發生的,而不是教師為情境而情境的人為編造。我在執教《小數加減法》一課時,曾想引用“六一”期間加興特價書店來校售書這一活動,以此引出整數加整數、整數加一位小數、一位小數加一位小數、一位小數加兩位小數、兩位小數加兩位小數的計算練習。但同時帶來的一個問題是,實際現象中書的標價都是整元或是幾元幾角,沒有幾元幾角幾分的(即不可能出現一個兩位小數),因此在讓學生根據信息自編例題時也就不可能出現兩位小數加一位小數或兩位小數加兩位小數的計算題目。為此,我考慮是不是選擇一些學生不太熟悉的書籍進行標價的改動,以此出現兩位小數?但這不符合生活實際,而且這種不真實性可能會導致一些負面影響。因此這一情境的設計最終被刪除了。
2、情境內容的價值性。教育的中心問題是跟價值有關的問題,即在教育過程中應當選擇最有價值的知識和活動,以更有效地促進未來一代的發展。
同樣是執教《小數加減法》一課,曾有一位教師利用學生體檢這一事件,讓學生根據提供的某個學生的身高信息提出一些數學問題。學生1回答:××同學這學期比三年級上學期長高了多少?(師根據問題和學生共同列出一個減法算式)。師接著問:還能提出什么問題嗎?學生2回答:××同學從一年級到四年級他的平均身高是多少?(這個問題不是這堂課要探討的問題,但教師一時不知如何應付,只好和學生就這個問題一起進行討論,同時認為借機也可穿插小數加法計算方法的交流)。
根據新課程的理念,數學教學應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學生1提出的問題是有價值的,但學生2提出的問題:“××同學從一年級到四年級他的平均身高是多少?”這個問題有價值嗎?顯然,問題的意義并不大。教師為了讓學生編出一道小數加法的式題,追問了學生一句:“還能提出什么問題嗎?”導致出現了一個自己事先所沒有想到的問題。筆者事后認為,教師可以綜合數學信息,先把兩個或更多學生的身高同時提供給學生,讓學生提出求兩人身高之差或兩人身高之和;或把學生體檢中的身高和體重信息綜合起來,讓學生提出求兩人體重之和等問題,以此展開小數加法的教學。這樣或許既可體現出教學內容的價值性,又較好地做到習題類型的全面性。
弗賴登塔爾有這樣一句名言:“數學教師不要做演說家,而要做煽動家,要能夠煽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習心理,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創設恰當的學習情境,把學生的所學的知識融入到具體的教學環境中,使學生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進行情境交融的教學,使枯燥無味的數學教學富于情感,激發興趣、啟迪思維、開發智力、培養能力,讓學生在情境中自主探索知識,從而提高他們的數學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