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嵐
摘要:加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培養有文化、懂技術、講文明新型農民的基本保證。本文從福清市目前農村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現狀出發,剖析其存在問題和形成原因,就如何構建公益性文化服務體系等方面提出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存在問題;對策建議
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含義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面向大眾的公益性的文化服務體系。主要包括先進文化理論研究服務體系、文藝精品創作服務體系、文化知識傳授服務體系、文化傳播服務體系、文化娛樂服務體系、文化傳承服務體系、農村文化服務體系等七個方面。先進文化理論研究服務體系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具有引導性意義。
《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加強公益性文化設施建設,鼓勵社會力量捐助和興辦公益性文化事業,加快建立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應面向社會大眾和基層,充分發揮公共財政的支撐作用。鼓勵社會力量,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公共文化服務事業的混合主體。建立促進公共文化服務事業發展的法律政策支持體系和監管體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主要包括兩個方面:(1)建設公共文化服務網絡。以大型公共文化設施為骨干,以社區和鄉鎮基層文化設施為基礎,加強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美術館、電臺、電視臺等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建設一批代表國家文化形象的重點文化設施,完善大中城市公共文化設施,在鞏固現有圖書館、文化館的基礎上,基本實現鄉鎮有綜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動室,在中西部及其他老少邊窮等地廣人稀地區配備流動文化服務車。(2)建設公共文化服務的各項工程。一是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二是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三是社區和鄉鎮綜合文化站工程。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對于建設和諧文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重要性認識不到位。缺乏“文化自覺”和政府主導意識,沒有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將文化建設納入“四位一體”總體布局,沒有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作為政府基本職責牢牢抓在手里,重經濟建設、輕文化建設。
經費投入力度不夠。由于一直以來對政府保障公共文化利益的職能認識不夠清晰,多年來基本上只保證文化部門基本的人頭經費,業務經費和文化設施經費嚴重不足,在基層單位業務經費基本為零,因此造成公共文化事業單位的公益性得不到充分體現,導致公共文化陣地缺乏。
現有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不夠。一是質量不高,雖然搞了上千場文化活動和項目,但精致度不夠、形式單調、內容單一、手段落后,對群眾缺乏吸引力。在送電影進社區上老片多、新片少。二是供給與需求錯位,不知道也不管群眾需要什么,領導拍板替群眾決定文化需求的情況普遍存在,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與人民群眾多樣化文化訴求目標錯位、需求結構不對稱現象仍然明顯。三是供給失衡,在外來流動人口中享受均等公共文化服務方面還做得不夠。
隊伍建設不健全。街道(鄉鎮)文化站、社區(村)文化室沒有編制,身兼數職、專干不專用的問題比較普遍。加之待遇偏低,職稱晉升機會少,無法吸引和留住專業人才,人員流動頻繁。現有的大部分文化事業單位人員結構不合理,專業人員比例低、人員老化,干部業務技能不強,整體文化素質不高,服務能力有待提高。
三、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存在問題的破解思路
1、建立科學規劃管理體制,明確農村文化建設目標。統籌城鄉經濟發展,必須與城市化建設目標相一致,要針對農村的管理體制不斷地發展創新,重點是構建公共文化體系的基礎,明確公共文化發展的任務和要求。合理規劃建設模式,要以人為本,實事求是地科學規劃管理。使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真正地服務于農民,提高農民的文化知識和參與欣賞文化活動的水平,縮小城鄉文化差別。
2、多渠道籌措資金,補充財政投入的不足。在國家大力投入資金的前提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搭建基本完成,農家書屋、鄉鎮文化站等硬件設施基本達標,但內部的軟件設施還需要大量的投入,這就需要各級政府廣開渠道,鼓勵社會資金投入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同時各級財政依據國民經濟發展的水平,有計劃地增加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資金投入。
3、大力培養高素質的公共文化服務人才。只有建立高素質的公共文化服務人才隊伍,發揮其服務作用、傳播作用,才是繁榮農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基本保障。可以采取多渠道人才培養的模式,招收相關專業的大學畢業生,充分發揮民間藝人活躍文化生活的作用,把優秀民間藝人送入專業文化隊伍或高校進行業務培訓,努力塑造一支鄉村自辦文化精英隊伍,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方面做補充,充足的公共文化人才隊伍是有效建設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前提保障。
4、創新農村文化活動的內容和方式,打造出文化特色平臺。第一,舉辦各種講座,為農民發財致富提供充足的信息服務。引導農民自覺參加各種培訓班,培養文藝骨干,讓農民群眾掌握各項基本技能,促使其主動開展各種健康有益的文體活動。第二,組織完善“三下鄉”公益活動。要遴選帶有地方特色反映農村農民生活現實的具有知識教育意義的農民大眾樂于接受、易于接受的文化節目到農村巡回匯演。支持農民開展各種群眾性的文化活動,提高自身科學文化素質。應該動員和鼓勵文化單位和廣大文化藝術工作者投身到文化下鄉的行列,組織文化、教育、科技、衛生和共青團、婦聯等部門,深入農村開展綜合性的文化活動。
四、結語
加強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實現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主體多元化和服務方式多樣化,推進政府自身職能轉變、深化農村文化管理體制改革,實施人才戰略、努力建設一支結構合理、穩定的農村公共文化服隊伍。推動農村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的協調發展,讓廣大農民群眾共享先進文化的發展成果。
參考文獻
[1] 董慧.河南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對策研究[J].魅力中國,2013,(25):17-17,150.
[2] 黃前進.淺談如何加快我市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J].魅力中國,2013,(29):28-28.
[3] 楊真.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背景下的鄉鎮政府公共服務職能問題研究[D].長春工業大學,2010.
[4] 王雪梅.廣州亞運城媒體村公共服務合作管理問題研究[D].蘭州大學,2011.
[5] 張云峰.黑龍江省建設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研究[D].東北農業大學,2010.
[6] 劉翠.當代中國鄉村文化建設的若干問題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8.
[7] 裴新民,張友騰.由新疆農機化公共服務體系發展實踐淺談農機化公共服務體系發展研究[J].農機市場,2010,10:55-58.